- +1
体育的魅力,新会孩子们知道!

让孩子动起来,体质强起来!近日,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体育十条”),提倡要让孩子们培养运动习惯、增强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人格。
一直以来,新会区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抓手,持续加大体育特色校园建设、体育项目培育、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体育教师师资培训等方面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学校体卫系列活动长效机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让同学们从参与运动到享受运动,积极探索发展校园体育教育的多种路径。

A
开足开好体育课程
逐步提升各校体育教育综合实力
“体育十条”指出,学生每天在校运动至少2小时,其中“阳光1小时”必须高质量完成,包括每天1节体育课需进一步提高质量。按照相关规划要求,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市小学一、二年级将全面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4+1模式);2025年秋季学期起,三至九年级将增加体育课时至每周四节(3+1模式);到2026年秋季学期,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全面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

新会尚雅学校开设攀岩课。
近年来,新会区教育局明确要求,全区各中小学校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格落实体育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要求,加强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精准分析、精准干预,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拥有强健体魄,绽放生命的光彩。而要开足开好体育课程,需要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各校体育教育综合实力。
今年年初,双水镇小冈学校传来好消息,学校运动场全面升级改造工程顺利竣工,为学生们打造了更加优质、舒适的运动环境。300米长的环形跑道升级为现代化塑胶跑道,足球场铺设了人工草坪,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运动体验。随着运动场地的升级,学校的体育课程也持续优化,足球、田径等项目的体育教学得以开足开好。
其实,中小学运动场地升级改造工程一直是全区教育发展的重点推进项目之一,新会区在加大教育设施设备投入的同时,也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在区慈善会、社会爱心企业的支持下,不断深入开展学校跑道改造服务等系列硬件提升工程。如由市教育局、市慈善会与源林投资(广东)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源林100”计划,就惠及千万新会学子。目前,新会区第一批启动的9所中小学跑道改造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学生们在宽敞的运动场上尽情奔跑,享受着运动的快乐。
要促进体育教育提质增效,专业教师团队的能力提升同样重要。新会区不断扩大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加强教研和教师培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校园体育教学模式,明确课程设置要点和目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如近日新会东区学校、圭峰小学等教育集团领衔校相继开展体育科组教研活动,以活力四射的体育观摩课为引,研讨交流如何精准落实“新课标”下的课堂转型,切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稳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类似的教研活动我们持续开展,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就是打造活力、专业、安全的体育课堂。我们也将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注重传帮带,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梯队,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铺就坚实的体育之路。”新会区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专职体育教师梁兴坤表示。
B
缤纷大课间+体育活动长效机制
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天天动起来
下午4时后的新会葵城中学尤为热闹,青春拼搏的气息扑面而来,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踢毽子、跳绳、田径……各式各样的体育社团齐齐出动,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享受运动的乐趣,朝气蓬勃的样子正是新时代好少年应有的模样。
据介绍,每天半小时的大课间时间,是该校坚持多年的体育教育传统。每个学年,该校都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各年级的大课间训练,做到每个年级都有专项训练、各有侧重。“我很喜欢大课间的时间,大家一起动起来,很热闹,很好玩。通过锻炼,我的身体素质明显变好了,还掌握了科学的运动技能。现在,每天动一动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不动还不舒服。”葵城中学学生莫舒淇告诉记者。
记者从新会区教育部门了解到,该区扎实有力推动全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高质量开展,推进全区中小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各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现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全区中小学校全覆盖,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如今,大课间活动已经成为全员参与的一节体育练习课,练习的内容大多是体育课所学的内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不少学校还致力于探索开展特色项目,如崖门镇大力推广蔡李佛拳文化进校园,形成特色武术课间操,司前镇各校编排特色足球操,三江镇各校着重推广花式跳绳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成为学生们爱上运动的重要突破口。

睦洲镇中心幼儿园
新课标要求现代体育教育要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新会区提出,要“以体育人绽芳华”,将体育与健康、两操、社团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等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新会东区学校组建蹦床操队和舞动蹦床队。
除了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新会区各校也积极探索建立体育活动长效机制。按照要求,全区所有学校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在“规定动作”外,还倡导学校增强体育锻炼的趣味性,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体育竞赛体系,完善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夏令营)制度,常态化举办班级联赛。

近日,新会区平山小学第一届健体节有声有色地开展,活动围绕“健体”这一核心主题设置了亲子游泳比赛、班级队形队列比赛、集体跳绳展示、平山小学现代五项、田径比赛和趣味运动项目等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充分体现了该校“品学为先,体艺领航,身心俱健,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运动会,而这次尝试开展健体节活动,也是想要根据学校的体艺特色教育,增加更具趣味性的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加强锻炼,不仅在学校里学好文化知识,也要铸造强健的体魄。”平山小学校长冯家传表示。

C
因地制宜开展校园特色体育项目
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享受运动的快乐

每天早上7时至7时40分、下午4时50分至5时30分,都是平山小学各运动社团的训练时间。校园里热闹非常,同学们活跃于校园的每个运动场所,奔跑着、跳跃着、拼搏着、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游泳和篮球是学校的传统特色体育教育项目,近期,学校女子篮球队在省赛中表现出色,更是在校园内掀起一股篮球热潮。

据介绍,近年来,新会区大力普及校园篮球校本课程,利用课后服务、校队训练等多种渠道,常态化开展课外篮球训练,目前,该区有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4所、广东省校园篮球推广学校5所。
在新会梁启超纪念中学足球场上,班级联赛正在热烈开展中,学校在各年级各班普及足球教育,在上好足球课的基础上以赛促练、选拔人才,形成学校足球训练梯队,学校足球队在各级赛事中均表现不俗。2022年2月,新会区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一直以来坚持“以球健体、以球促学、以球育人”,力争踢出健康体魄、踢出健康少年、踢出坚强团队、踢出活力校园。目前,全区共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5所。

17岁新会女孩牟元曦入选中国女子五人制足球国家队,成为全市首位女子足球国脚。
在崖门镇黄冲小学,每天的晨练时间,全校师生都会一起练习蔡李佛拳基本武术套路,学校醒狮队每天也会坚持训练,校园内蔡李佛武术文化浓厚。据悉,新会区共有中小学校106所,其中有17所学校被评定为“江门市侨乡武术特色学校”。目前,全区所有学校都开展武术教学,其中有超过半数学校练习“蔡李佛拳”,实现武术进校园全覆盖。

除了篮球、足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传统项目,新会区各校还以体育社团为重要平台,探索多样性体育项目,引入攀岩、蹦床、击剑、射击等创新项目,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运动、健康指导。“现在的教学条件无疑是更好了,学校更应该通过不断创新与实践,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机遇与希望的成长路径。除了体育课堂,还要因地制宜开展校园特色体育教育,丰富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以体育为支点,将教育的理念推向更高的层次,这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更为健康的生活观,推动全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向前迈进。”新会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原标题:《体育的魅力,新会孩子们知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