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1

饿一饿能多活20年?饥饿时,细胞会自己“吃掉”自己

关注
2025-03-23 16:08
湖北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千万别饿肚子!”这是众多长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叮咛。提及挨饿,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饥饿对身体可没好处……”

然而,随着大量研究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发现,与每餐都吃到饱足相比,适度的饥饿感竟然带来了诸多益处。

退休后的老刘,生活悠然自得,平日里以养花、阅读报纸为乐,闲暇时便与友人切磋棋艺。但近来,他总是在饭后感到腹部隐隐作痛,起初还以为是胃病再次发作,便自行前往药店购药服用,然而症状却时轻时重。上周,在妻子的再三催促下,老刘前往医院进行了检查,结果并无大碍。

某日午后,刚吃完饭的老刘邀请老马共弈一局象棋,不料腹部又隐隐作痛。老马听后,关切地问道:“你是不是吃得太饱了?胃胀了吧?我听说,其实不必每顿饭都吃得那么撑,有时候适当饿一饿,反而能让身体更健康,说不定还能延年益寿,多活个二十年呢!”

“饥饿还能助长寿?”孔大爷闻言大惊,心中满是疑惑,总觉得这像是无稽之谈。

01

吃太饱,

会让身体超负荷运载

过量进食首先会直接导致胃部扩张,进而侵占腹腔内更多空间,可能对其他内脏造成压迫,引发腹部胀满、恶心及呕吐等不适症状。

进一步而言,过量进食会给身体的多个消化器官带来沉重负担。

首当其冲的是胃部,不仅体积增大,还需分泌大量胃液以消化食物。胃部过度扩张与胃液过多可能干扰食管下部的正常功能,使得胃酸逆流至食管,引发胃灼热感,俗称“烧心”。

其次,胰腺与肝脏也需加班加点,分泌更多胰岛素、消化酶及胆汁,以应对过量的食物消化需求。

肠道同样不堪重负,既要分泌更多消化液,又需吸收过剩的营养物质,肠道内的菌群也需加倍努力以协助消化。

另有研究表明,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还会加剧悲伤、紧张和烦恼等负面情绪。

这些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均可能对睡眠质量造成不利影响。部分食物在餐后还会使体温升高,同样会扰乱睡眠,导致睡眠质量降低,进而影响次日的精神状态与整体生活质量。

02

饿一饿,

可以多活20年?

在外出时,父母常常会关切地询问:“吃饭了吗?”长久以来,我们总被教导要避免挨饿,然而,最新科学研究却带来了一个颠覆性的发现:适度的饥饿或许对健康有所裨益。

专家明确指出,与过度饱食相比,适度的饥饿状态更有利于维护身体健康。肥胖,这一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可能增加罹患多种疾病的风险,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令人诧异的是,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在这项针对猴子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每日减少三分之一的食物摄入量,猴子的寿命竟能显著延长,甚至可达20年之久。

这些猴子在外观上并未出现明显的衰老迹象,且其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降低了50%以上。

那么,这背后的科学原理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或许与一种名为“自噬”的细胞机制息息相关。当身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这种机制会被激活,从而帮助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受损细胞。

这犹如为身体进行了一次深度清洁,使内部环境保持洁净与健康。相反,当食物摄入过多时,这种清洁机制的工作效率会大幅降低,导致有害物质在体内不断积累,进而增加患病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饿一饿”并不是指节食,而是适当减少饮食的摄入。

03

到底怎样才算“适当饮食”?

1.控制好三餐比例

确保每日三餐均衡摄入,建议按照早餐占全天热量的30%、午餐40%、晚餐30%的比例进行分配。对于初次尝试控制饮食的朋友,可以适当降低晚餐的热量比重,因为晚餐与睡眠时间相近,过量进食会影响消化。

此外,一个小贴士是更换家中的餐具,选择尺寸较小的碗碟。大碗碟容易让人误以为自己吃得不多,而换成小碗碟后,由于需要多次添加食物,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会给你带来已经吃了较多的感觉。

2.尽量慢慢吃

细嚼慢咽,即慢慢享用食物,避免狼吞虎咽的进食方式。由于大脑接收饱腹感信号存在时间延迟,若进食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大脑反应跟不上实际的饱腹状态。因此,当你自觉已吃到七八分饱时,实际上可能已经达到了十分饱的状态。

3.每餐只吃七分饱

过量进食会导致难以察觉到饥饿感,因此推荐每餐进食至七分饱为宜。切记要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空腹,以防胃壁松弛及胃动力减弱。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END

原标题:《饿一饿能多活20年?科学家发现:饥饿时,细胞会自己“吃掉”自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3)
    发表
    已经到底了
    • 驰援缅甸
    • 外交部发言人就缅甸地震答记者问
    • 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专家解答
    • 缅甸强震已致泰国曼谷10人遇难,上百人失联
    • 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抵达缅甸仰光
    • 北斗七星属于哪个星座
    •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是澳大利亚的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