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医治疗食管癌的前沿探索:《食管癌方证研究分子基础解析》新书发布

近年来,食管癌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报告,近10年,食管癌在全球癌症死因中排名第六,我国食管癌发病和死亡病例均约占全球的50%、占发展中国家的60%,位居世界首位。特别是在太行山麓地区,以及四川、东北等地区,该病典型高发,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如何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医学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医治疗食管癌的创新之路
在中医古籍中,有诸多与食管癌相关的论述。古代医家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疾病描述和治疗方法上。食管癌属中医“噎膈”范畴,《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不仅描述了食管的生理功能,还指出了噎膈的症状和病因,为后世医家研究本病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这些古籍中的论述虽然受限于当时的医学水平和认识水平,但仍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近代医家在继承古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食管癌的中医治疗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他们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病例分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治疗体系。这些医家不仅注重辨证施治,还强调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平衡等中医理念在治疗中的应用。他们的经验和成果,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更为系统、规范的食管癌诊疗指导。
当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将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理论相结合,为食管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发病机制、病理特点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为中医治疗食管癌提供了更为精准的理论依据。同时,他们还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力求取得更好的疗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方证的本质与治疗效果逐渐得到科学验证。中医积极探索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道路,通过临床试验、实验研究、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为中医方剂的适应证和疗效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
中医传承经典与现代分子医学之间的桥梁
《食管癌方证研究分子基础解析》的出版,既是对传统中医的传承,也是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贾永森教授团队二十年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也为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贾永森 闫昕 著
本书利用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对食管癌辨证分型及其相应经典古方的方证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癌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网络、上皮间充质转化、血管生成拟态、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多个角度探讨了经典方药、加减方的治疗机制;采集临床不同证候患者血清干预食管癌细胞株,尝试探讨了证候的分子内涵;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了相关复方的有效物质基础和分子靶标,这些研究较完整地呈现了食管癌方证相关的分子基础。
*以上内容选摘自《食管癌方证研究分子基础解析》一书前言
作者简介
贾永森
博士,教授,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网络通讯评议人。兼任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闫 昕
博士,副教授,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评议专家。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疫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临床药学分会理事、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态靶辨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编辑推荐语
本书以扎实的学术积淀与前沿技术视角,为中医药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也为未来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探索提供了新思路。从证候本质的分子解析到复方药效的机制验证,贾永森教授团队以二十年科研实践,诠释了中医肿瘤研究的守正创新,为中医肿瘤研究提供了一部高质量的学术参考书。

食管癌的治疗仍然道阻且长,而中医药的创新研究正在不断开拓新的可能性。在肿瘤治疗日益精准化、个体化的今天,我们期待更多医学工作者投入中医药研究,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助力中医药在癌症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人类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组稿/排版:刘佳文
原标题:《中医治疗食管癌的前沿探索:《食管癌方证研究分子基础解析》新书发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