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拿上“思想越狱”指南,跳出“罐头”人生!

2025-03-20 11: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像是超市货架上的一罐罐头,保质期一到,就被贴上“过期”的标签?人生按部就班,被塞进“标准答案”的模具里,连呼吸都得听从安排。35岁找不到工作,40岁难以寻觅爱情,人生仿佛陷入既定轨道,无法挣脱。

别怕,《世界作为参考答案》也许可以成为你的“越狱”指南!

两位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奇葩说》人气导师刘擎与清华社会学者严飞——在哈佛园里碰撞出的火花,可不是什么学术圈的“老生常谈”。他们用哲学和社会学的“双剑合璧”,把我们习以为常的“罐头人生”狠狠戳了个洞。从“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到“世界就是参考答案”,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那扇通往自由思想的大门。

别再被“正确人生”的幻象迷惑了,世界藏着无数种可能,等着你去解锁!

《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刘擎、严飞 著

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序言

2023年的8月,我和刘擎老师共同作为哈佛燕京学者,相逢在波士顿的哈佛园。

我们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参与到哈佛燕京学社以及哈佛大学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之中,这让我们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渴望着智识上的精炼和提升。

与此同时,我们又都觉得有必要为我们这一年所经历的,留下一些记录与反思,于是便萌生了用对话的形式来展现这一旅程的想法。我们每次挑选一个主题,再在哈佛园里找一处安静的角落,两个人坐下来,一个从哲学的角度,一个从社会学的角度来交锋探讨。我们一开始先用视频记录下这些对谈,希望捕捉讨论的即时性与生动性;之后,我们再通过文字的方式将这些对话补充、梳理和体系化,最终凝聚成了这一本小书——《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刘擎和严飞的对谈是从在瓦尔登湖畔聊梭罗的《瓦尔登湖》开启的。图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

这本书不仅是我们这一年来思想探索的见证,也是我们试图突破自身认知局限、与外部世界建立更深层次联系的尝试。通过跨学科的对话形式,我们希望展现出哲学与社会学如何在不同的视角下彼此补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世界。每一次对话,既是对我们个人学术道路的回顾,也是对当下世界的反思与回应。

我们最早设定的书名叫作“明日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对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的致敬,更是因为在我们的“昨日的世界”里,三年疫情所带来的无奈与伤痛,让我们每个人都试图告别昨日,在今日的世界重新出发,并去展望一个充满希望的明日的世界。

受到《昨日的世界》启发,安德森导演执导了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以上为两张剧照

但“明日的世界”只是一个希冀、一个愿望,是我们尚未到达的一个未来。

要达至这个未来,我们光有期盼是不足够的,还需要行动,需要在当下做出改变。

今天,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似乎被社会预设了人生的标准答案——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期待:你应该按照“人生就该如此般”地去求学、工作、结婚、生子,所有的步骤都被安排得井然有序,任何的偏离都被视为错误或失败。

有没有看过安迪·沃霍尔那组著名画作《金宝汤罐头》?我们每个人都是货架上的罐头,高度同质,有个保质期——到了35岁,工作的保质期过了,就找不到工作;到了40岁,婚姻的保质期过了,就找不到爱人。

安迪·沃霍尔的《金宝汤罐头》

安迪·沃霍尔在超市选购金宝汤罐头

我们像罐头一样活着,被规训成了顺从的“答题者”,从不怀疑人生这道“题目”的标准答案。我们被告诫不要质疑社会的标准,不要表达“过分”的意见,不要偏离“常规”的生活方式,仿佛所有人都必须按部就班地活在既定的框架内,毫无例外。

可是,人生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真正的“答案”其实存在于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之中。

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它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再单一地依赖那些被系统规定的答案,而应将整个世界作为一种开放的“参考答案”。它不仅包含了无数种可能的路径,更为每一个个体提供了选择和重新定义人生的机会。一个充满创造力、活力的世界本身就是启发的源泉,它促使我们打破对“正确人生”的既有想象,去看到内在的成长动力,去发现那些我们从未敢尝试的可能。

但是,要让世界成为真正的“参考答案”,并不仅仅是从观念上接受它,而是需要我们采取行动去与世界建立联系。行动是关键,它使我们超越固有的自我限制,打开通向一个多元、开放、向上生长的世界的大门。

毫无疑问,世界就在我们身边,机会和可能性无处不在。然而,为什么我们时常会看不见这个充满生机的外部世界?甚至有时候,我们明明看见了,也假装自己没有看见,对它避之不及?

感知,或者说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正是症结所在。我们将自己封闭在惯性的认知框架中,在不断的自我沉迷下,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变得越来越僵化和局限。这种思维桎梏让我们难以看到世界的丰富与多样,甚至阻碍了我们与外部世界建立起真实的联系。

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曾说:“我们只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注视是一种选择行为。”换句话说,感知世界的过程并非被动接受外界信息,而是通过我们内在的结构性认知框架来筛选与解读。当我们注视某一事物时,我们所“看见”的,往往是符合我们已有理论、经历或期待的东西。我们的注意力被固有的认知结构所引导——这些结构可能源自我们对于阶级、性别、文化背景或自我意识的深刻认知。它们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背景,也成为我们拥抱世界的屏障。

关于约翰·伯格的传记作品《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豆瓣评分9.1

在这种情况下,感知世界的过程变得狭隘且自我中心化。当我们以固有的视角去套用解释外部世界时,实际是在重新塑造外部事物以符合我们内心的期待,因为这让我们感到熟悉,感到安全。我们并非客观地解读世界,而是在通过自己认知的棱镜生造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意义”,强加一些解释,从而无形中对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造成扭曲。

这种扭曲带来的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简化和固化。世界的复杂性被压缩进了我们的认知模板中,我们失去了对不同声音、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与包容性。我们看不见的,是那些与我们经验不符的真实存在;而我们“看见”的,则是被认知框架过滤后的世界投影。如此往复,使突破自己的视角,真正理解外部的多样性和动态性,成为一种挑战。

《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正因如此,穿透固有的视角、重建感知的能力,成为我们重新发现世界并将世界作为参考答案的关键。

在这层意义上,“世界作为参考答案”,它不再是一个愿景,而是一种指向,蕴含着行动的力量和召唤,是对我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参与世界的挑战。

我们需要迈出第一步,重新审视自身的认知框架,主动开放自己的感知能力。世界的多样性不仅需要我们去看见,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质疑和重构自己的理解方式。只有当我们突破自身的认知限制,把世界作为参考答案,才可以打开通向多元世界的大门,从而真正拥抱那些未被预设的诸种可能性。

严飞

2024年10月

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刘擎、严飞 著

⚪ 奇葩说人气导师刘擎对话清华社会学者严飞,帮你在“卷”与“躺”之间找到第三种选择。

⚪ 一部当代东亚青年必备的反内耗指南,蔡康永、马东、李诞、梁文道、鲁豫、罗翔重磅推荐!

原标题:《拿上“思想越狱”指南,跳出“罐头”人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 废墟中搭起生命之桥
    • 第13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举行
    • 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揭晓
    • 赛诺菲血友病新药美国获批,系首个降低抗凝血酶的血友病疗法
    • 交通银行:拟向财政部、中国烟草及双维投资发行A股股票,募资规模不超1200亿元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