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

竖屏短剧美学:如何用“9:16美学”日赚百万流量?

2025-03-19 07:32
北京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向上开花 开花文娱

竖屏短剧的兴起,不仅是媒介形式的技术适配,更是一场关于美学逻辑与用户心理的深度变革。

2019年,张艺谋导演率先提出“竖屏美学”这一创新性概念,开启了影视创作领域的全新思考方向。从那时起,“竖屏美学”便逐渐吸引行业的目光,经历数年发展,到2025年春节档,短剧行业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变化,一场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静默升级”正在上演。在这一过程中,竖屏专属视听美学体系的构建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其在画面构图、镜头语言、叙事节奏等多方面的创新尝试与成果可圈可点,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竖屏视觉美学特点及镜头设计

短剧作为专为手机屏幕定制的视听形式,“竖屏影像” 是理解短剧的关键要素之一。

人物突出

No.1

New Arrival

相较于横屏,竖屏在画面呈现方面独具特色,其中人物突出这一特点尤为显著。

(上:《好一个乖乖女》中:《引她入室》下:《月下爱人》)

竖屏影像与横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和观众的距离更为贴近,原因在于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例更大。在 9:16 的竖屏画布中,短剧多采用特写、中近景画面,人物通常占据画面 70% 以上的面积,这使得画面效果与人物肖像画极为相似。如此呈现方式,能够放大情绪体验与情感冲突,进而增强观众所感知到的交互性。

高低错落

No.2

New Arrival

相较于横屏,竖屏所采用的纵向构图独具优势。在面对建筑、树木、楼梯这类具有垂直特征的元素时,竖屏构图能够巧妙地将其纳入画面,通过对元素位置的安排,营造出高低错落、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 。

(上:《引她入室》中:《迷情上海滩》下:《暮雪倾城》)

竖屏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画面构图的独特性。相较于横屏的广角视野,竖屏通过纵向切割画面,形成一种“窄幅凝视”的视觉体验。这种构图方式天然强化了人物特写与局部细节,例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使观众注意力集中于核心叙事元素,形成“沉浸式代入感”。

此外,竖屏的垂直空间被赋予更强的叙事功能。例如,上下分屏可呈现角色内心独白与外部行为的对比,或通过纵向滑动切换场景,形成动态的视觉节奏。这种空间利用方式与传统横屏的横向延展形成鲜明对比,更贴合移动端用户的单手持握习惯。

纵深构图

No.3

New Arrival

纵向构图搭配全景深镜头,使画面层次与纵深感倍增,这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极为相似。尤其是竖幅画面,在展现山峦高远、深远、平远之美上,比横幅更具表现力。

(左:《月染爱人》中:《迷情上海滩》右:《暮雪倾城》)

以竖屏的上下空间优势为例,《月染爱人》高空中绽放的烟花与近处求婚者的喜悦相互映衬,构成了独特的互文效果。竖屏全景不仅清晰展现出营造浪漫氛围的烟火,还细腻呈现出剧情推进中人物的一举一动,场面与情绪完美融合。

《迷情上海滩》画面中,吊灯、人物及其倒影形成自然的延伸线,呈现出一种秩序井然的美感。同时,镜头中天花板与大面积地板同时入镜,这是竖屏画面独有的视野体验,让人不禁从中感受到庄严之美。

《暮雪倾城》在深焦镜头下,女主从画面左下方缓缓入镜。远景里,屋内四人并肩站立,目光一同聚焦在女主身上,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瞬间在屏幕上弥漫开来,一场精彩好戏即将拉开帷幕 。

设计感构图

No.4

New Arrival

1、中式留白

(上:《月下爱人》下:《暮雪倾城》)

留白,是中式构图的一大特点。美往往不在宏大全景,而在精心截取的方寸之间。

强化视觉焦点:通过留白,可以将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的主体上,使主体更加突出和鲜明。例如,《月下爱人》背景部分的留白能够让人物形象更加醒目,观众的目光会自然地落在人物上,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气质。

留白也可以作为一种构图元素,与画面中的其他元素相互呼应,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例如,《暮雪倾城》左上角绿意作为点缀,与红嫁衣虚实相映,互为映照

2、框景

突出主体与引导视线

(短剧:《吉天照》)

聚焦核心、强化引导:框景能过滤掉杂乱的背景,将观者的视线引导并聚焦到特定的主体上,使其成为视觉中心。利用框架的形状、线条和位置,可以自然地引导观众的目光移动,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去欣赏画面内容,形成特定的视觉路径。

深度营造:通过框景可以将不同距离的景物组合在一个画面中,近景的框架、中景的主体和远景的背景相互呼应,营造出强烈的纵深感,让观众感受到空间的延伸。

意境传递:框景可以传递出特定的情感和意境,如圆形的框景常给人一种圆满、和谐的感觉,而不规则的自然框景则更显灵动、自由,能引发观众的联想和共鸣。

3、对称构图

(上:《迷情上海滩》下:《暮雪倾城》)

竖屏短剧的对称及中心式构图,相对于横屏影像更聚焦于人物,突出人物的全貌以及人物和环境的交互。

4、对角线构图

(短剧《月下爱人》)

增强画面张力:对角线构图能够利用画面的对角线,将物体从一个角延伸到另一个角,使画面产生一种向外的扩张感和拉伸感,从而增强画面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例如在拍摄建筑时,将建筑的一角与画面的另一角形成对角线,能让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展现出其独特的线条和结构。

增加空间感:这种构图方式可以通过将物体分布在画面的不同位置,利用对角线的延伸来表现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在拍摄风景时,将前景与背景中的景物通过对角线连接起来,能让观众感受到画面中空间的层次和距离,仿佛身临其境

S

N

二、氛围感&光影

短剧中的氛围感,堪称一种独特的“情绪魔法”,借助精妙的视听手法,打造出沉浸式的情绪空间。观众置身其中,不再仅仅是故事的旁观者,而是从感官到心灵,全方位融入作品所构建的虚拟天地。这正是视听艺术独有的核心魅力,让其在众多媒介中脱颖而出。短剧,作为影视领域的新兴力量,同样深谙氛围感营造之道。在短剧里,氛围感既赋予物理空间鲜活的质感,使其仿佛触手可及;又巧妙地承载着情感的涟漪与隐喻的暗流,让观众在潜移默化间,领悟故事背后的深层意蕴。

意境

No.1

New Arrival

一切景语皆情语,每处场景都是未言之情的物质载体。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情感共鸣的氛围并让观众获得美的享受。

利用天气氛围:下雨、下雪并不是一种天气,而是一种氛围

在短剧《暮雪倾城》里,“雪” 堪称题眼般的存在。从故事开篇直至落幕,雪花悠悠扬扬,持续飘落,为每一帧画面都添上了一抹独有的中式诗意美感。它绝非仅仅是背景装饰,更是剧中人物心境的直观映射,随着剧情推进,巧妙展现出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值得一提的是,雪花自上而下飘落的轨迹,与竖屏构图的特性完美契合,在竖屏的框架内,将雪的灵动与剧集的叙事完美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视觉体验。

场景衬托氛围:

如《春日攀京枝》 剧组大理实地拍摄采用柔光镜头,巧妙营造出梦幻氛围,恰似剧中男女主两情相悦时,那份甜蜜在心底晕染,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让观众仿若置身于浪漫云端。而升格镜头下,女主轻盈的身姿化作慢动作,每一步奔跑,都似是穿梭于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之中。

色彩

No.2

New Arrival

冷色调运用:

(短剧:《引她入室》)

冷色调在竖屏短剧中常被用于营造压抑、神秘的叙事氛围,成为角色心理与剧情基调的外化符号。例如,悬疑短剧《引她入室》在前期剧情中,大量采用蓝绿色调,通过阴天拍摄与低饱和度画面,强化女主角郑萋在婚姻困境中的窒息感。导演通过夜间场景的冷光照明,将室内空间的狭窄与人物内心的桎梏形成视觉呼应,观众在竖屏构图的近距离压迫下,更能共情角色的隐忍与反抗。

这种冷色调的运用不仅是美学选择,更是叙事策略。在《引她入室》中,冷色调贯穿女主角发现丈夫背叛的关键情节:当她在暗蓝色的卧室中翻找证据时,窗外透入的冷白光切割着画面,暗示着真相的残酷与即将到来的危机。冷色调在此成为剧情推进的隐性动力,通过视觉语言提前埋设悬疑伏笔。

暖色调运用:

(短剧:《引她入室》)

随着剧情发展,暖色调的介入往往标志着角色的觉醒或叙事的转折。《引她入室》后期,当女主角开始反击时,画面逐渐转向暖黄色调,阳光穿透云层的镜头反复出现,象征角色从压抑走向新生。这种色彩转变不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对女性力量崛起的隐喻 —— 暖光下的郑萋不再是婚姻牢笼中的受害者,而是掌控命运的复仇者。

另一案例《吉天照》中,女主角梅萍的服饰色彩从浅粉到暗红的渐变,直接映射其复仇心态的转变。浅粉色象征天真,暗红则代表决绝,这种色彩符号的递进与剧情高潮同步,使观众无需台词即可感知角色的心理蜕变。导演通过传统朱红色与青绿山水背景的撞色设计,将东方美学与情感表达融合,既保留了文化底蕴,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色彩/明暗对比:

(上:《吉天照》下:《声声相许》)

例如:《吉天照》的刑场戏以黑白主色构建视觉压迫:素白囚衣与墨色刑台形成对冲,背景留白的粉墙黛瓦强化窒息感。当受刑后的梅萍白衣浸血,与红袍加身的兰微星在素色背景中交汇,血滴般的色彩对比成为命运交织的视觉隐喻

《声声相许》在一场打戏之前,逆光+90°运镜+慢镜头,男主烛光暖色出场,飘散的烟雾增加了暗夜中的寒意。

S

N

三、文化反思:美学狂欢&价值承载

竖屏短剧的争议性在于其“重情绪、轻深度”的倾向。部分作品为追求流量,过度依赖狗血桥段或刻板人设,导致美学同质化。然而,优质竖屏短剧已开始尝试平衡娱乐性与文化价值。例如,《风月变》通过古风美学与女性成长主题的结合,既保留爽感叙事,又传递独立意识。

这种“轻量级文化表达”或将成为竖屏美学的新方向:在快餐式消费中嵌入社会议题,通过短平快的节奏传递正向价值观,实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双赢。

竖屏短剧的美学本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重构了传统影视的时空逻辑,以垂直性、交互性与情绪密度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与叙事范式。尽管面临内容同质化与价值深度的挑战,其灵活性与用户粘性仍为影视行业注入新活力。

未来,竖屏美学或将在技术赋能下,进一步打破媒介边界,成为连接长短视频、贯通大小屏的“超级内容形态”。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END

原标题:《竖屏短剧美学:如何用"9:16美学"日赚百万流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1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0)
    发表
    已经到底了
    • 巴基斯坦被断水
    • 外交部回应美称中美仍在谈判
    • 全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会议召开
    • 美股开盘:道指开盘跌0.1%,标普500涨0.1%,纳指涨0.1%
    • 三六零:一季度净利润亏损2.73亿元
    • 动物体内的一种脂类化学物质,能引起动脉硬化或胆结石
    • 中国的一位著名建筑学家,是林徽因的丈夫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