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
  • +1
    186

大学2025丨如何看待AI时代的文科缩招与复合型人才培养

作者/牛新春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吴怡 澎湃新闻记者
2025-03-25 13:19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编者按】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牛新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人才培养都必须回应高技能、复合技能培养这个诉求,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要把育人的重点从知识传授真正转移到能力和素养的培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无论从个人的角度还是国家的角度,教育都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了。因此,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个人的专业选择就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文科是否“产能过剩”、文科缩招是否有“功利主义”倾向,要从几个层面来考虑。

第一,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高等教育扩张而言,学者们的研究表明,由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培养成本相对低,其扩张的速度是高于理工科的。文科生的占比从不到40%迅速提升到50%。

第二,从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而言,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第二产业依然占到接近40%,而最近几年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就业规模增长幅度最大的产业。

第三,从就业市场的反馈而言,高技能人才短缺。麦可思研究院《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表明,薪资最高的专业集中于电子信息、自动化这些工科专业,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集中于法学等文科专业。

第四,根据最新的万宝盛华人才短缺调查,信息及数据技术、环境社会治理风险、工程技术、可持续性与环境分析、销售和市场这样的硬技能短缺,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靠与自律、韧性与适应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分析能力这样的软技能短缺。

文科缩招是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宏观调整。而且文科缩招的同时是交叉学科的扩招,重点发展新工科,是对于AI时代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主动调整。

所以,学科调整是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一个层面,同步的是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人才培养都必须回应高技能、复合技能培养这个诉求。文科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理工科人才同时要具有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这些要落实在育人的实践中去,在AI技术的辅助下,把育人的重点从知识传授真正转移到能力和素养的培育。

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考虑,学生的专业选择需要宏观视野,跟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行业职业的能力需求相契合。我们常常过度强调个人兴趣的重要性,其实绝大部分学生,兴趣是不明确且不稳定的。专业选择也常常并不是兴趣导向而是就业导向的,但同时学生又缺乏对于行业职业的认知。也有学生选择文科仅仅是逃避数学、认为文科的学习更为轻松,然后又因为就业难而修第二专业、考证等。

因此,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进行调整,这其实是在宏观引导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微观层面,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探索自己兴趣、能力,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设计:祝碧晨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李晶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186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78)
    发表
    热评论
    共同富裕这个目标是何其艰难,又是何其伟大!
    2018-05-20 ∙ 山西
    2
    回复
    举报
      2018-05-20 ∙ 安徽
      回复
      举报
        不想评论对与错,是与非,感谢心向阳光的人们
        2018-05-19 ∙ 未知
        3
        回复
        举报
          这样确实不合适,你要做公益可以选择在当地,把孩子接到大城市一下就改变了他们观念,到时他们还能适应以前的生活方式吗,看到了人与人的差距,会不会造成心理不平衡呢,好像有说到有一个不愿回去,这不就是心理变化例子吗,希望别把好事做成了坏事,
          2018-05-19 ∙ 广西玉林
          回复
          举报
            我实在不理解 视频信息非常有必要配背景音乐吗 现今社会上很多人以爱音乐 懂音乐自诩 其实**不懂 再说画面内容与音乐根本不搭调 这是一个严肃的美审美问题 有关权威部门应该管了。
            2018-05-19 ∙ 北京
            回复
            举报
              又得重新适应新生活。对孩子来说很困难。
              2018-05-19 ∙ 上海
              3
              回复
              举报
                新评论
                共同富裕这个目标是何其艰难,又是何其伟大!
                2018-05-20 ∙ 山西
                2
                回复
                举报
                  2018-05-20 ∙ 安徽
                  回复
                  举报
                    不想评论对与错,是与非,感谢心向阳光的人们
                    2018-05-19 ∙ 未知
                    3
                    回复
                    举报
                      这样确实不合适,你要做公益可以选择在当地,把孩子接到大城市一下就改变了他们观念,到时他们还能适应以前的生活方式吗,看到了人与人的差距,会不会造成心理不平衡呢,好像有说到有一个不愿回去,这不就是心理变化例子吗,希望别把好事做成了坏事,
                      2018-05-19 ∙ 广西玉林
                      回复
                      举报
                        我实在不理解 视频信息非常有必要配背景音乐吗 现今社会上很多人以爱音乐 懂音乐自诩 其实**不懂 再说画面内容与音乐根本不搭调 这是一个严肃的美审美问题 有关权威部门应该管了。
                        2018-05-19 ∙ 北京
                        回复
                        举报
                          又得重新适应新生活。对孩子来说很困难。
                          2018-05-19 ∙ 上海
                          3
                          回复
                          举报
                            加载中
                            • “好房子”国家标准来了
                            • 加强对网络主播、自媒体等信用监管
                            • 今年助学贷款免息,还可延期偿还本金
                            • 美股三大指数开盘集体下跌,道指跌0.77%
                            • 瑞典宣布向乌克兰提供近16亿美元军援计划
                            • 源自西方的一个节日,在每年4月1日
                            • 杜牧的诗《清明》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上一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