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女编辑33岁辞职,追随采访对象住进深山
也是一名杂志编辑,
2007年33岁时,她辞去了媒体工作,
2011年决定离开城市,
租下阳明山上一个60㎡大的农舍,
搬进山中生活。
每天工作两三小时,赚取生活基本费用,
而大部分时间花在山中散步,
种菜、插花、种植苔藓。
后来,她把五年的山居晨昏,
写成一本书《植气生活》。
搬进阳明山,是因为十多年前,她采访了一位隐居荒山中的画家,梁至青,
便被山野的生活方式吸引,
决定换种方式生活。
梁至青住在火炎山,
两人是各住一座山的状态,
独立生活,也常常开两小时车互相拜访,
“我们一起散步、认识植物、探索生命,
互相支持却并不依赖”。
自述 | 曾泉希、梁至青 编辑 | 倪蒹葭
我是曾泉希,是作家,也从事编辑工作。在十多年前我去拜访画家梁至青,他的工作室位于台湾中部的火炎山上,方圆一公里之内没有住户,晚上没有路灯。在山林里面散步的时候,我深深地被那种山野的气息吸引。
采访梁先生后不久,我辞职了,那时33岁,回老家高雄休息了两年。两年中往来的对象大概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梁先生。
他曾跟我说过一句话。一直深砍在我心里,他说,“你要对自己好奇,而不是对别人好奇。”
我觉得最理想的室内状态是留有空间,能做瑜伽或让身体舞动的空荡荡屋舍。
散步的时候,我通常不太想事情,那会太浪费我散步的时光了,通常是一个人在山里面,又跑又跳或慢走,或是坐在石阶上面看溪水。
雨天也适合散步,雨,一落在森林里,每棵树的枝干树叶,都像长在一起了,混搭并结合成一棵更大的树,比起晴天清晰枝干分明的树林,是加倍袭来的绿意,这是专属于森林里环绕式的大熊抱。夏日稍热的气息,总把人从农舍的椅子上往森林里赶,很快就消解盘旋在头上的暑气。秋天,白天平均温度20度,舒爽凉快,即使呆坐在家中,看云看雾看树看到眼花,也都不会想要移动,常常就定坐着。时间不再追赶我,我也不再视时间为生命的唯一度量衡。
在插花时,我很喜欢把枯与活的枝叶穿插使用,呈现生死并茂的状态,可能也是因为观察野草野花生死变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带回的小花,如果无法在水瓶里至少活过一个礼拜,我下次就不会任性摘取了。既然摘取了花,就必须是有办法让它们得以延续存活。我的插花都不是装饰,都是可以继续活的。
有一些插花的花材是我自己种植的。刚搬到山里时,画家梁先生根据山上的气候,特别挑选了易于种的植物,比如红桧木、澳洲茶树、柠檬树、几盆欧系玫瑰及他养了很多年的大金杯藤树。事实证明,适地栽种很重要,这些植物存活得不错,成了我时常蹲点的区域。全盛时期,有50多种植物挤在这小区域内。搬进山里,没有设定目标,唯一的愿望只想要接触花草并大量种植。
我发现苔藓和蕨类可以共同生活,脑中一直出现苔藓蕨类密布成一个岛屿的画面,心想,也许我能将尺度缩小到两只手掌大的空间,用精微模式打造一个迷你植物岛,形塑出浑然天成的美丽。
我把苔藓小心地带回家,模拟了它们可能需要的生活环境,把它们组成一个“苔藓岛”。采集苔藓的时候,要记录好它们的原生环境,因为每种苔藓,喜欢的光照、湿度都不同。 然后用开垦荒地的心情来造一座植物岛!苔藓是很脆弱的植物,必须很专注地拿镊子一根一根地种进去,一颗土一颗土的安置好,经过一个多月,新布上的苔藓会渐渐融入表土,呈现出较好的生长样态。蕨类相较于苔藓,反而更容易生长,安排植物分布的时候,脑子里就想象一个岛的样子。
从细微的苔藓岛中能看见丰饶的生命演进。放在玻璃瓶里闷养后,用高倍数的放大镜,能看见细瘦的虫子在蠕动,蜗牛在爬行,似乎朝生态自然的方向在进展。房东给了我两块榻榻米大小的田地,这是我第一次种菜,第一次拿锄头,我把不同的种子全部种在一起,成果是很稀稀落落的,但是附近的农家邻居,会给我好多菜,通常一开门,门前就是一堆菜,所以我有吃不完的菜。
我在旁边看他做菜,获得了很多启发,开始进行自己的山菜创作,在杂志上做了山居料理专栏。
有一段时间,画家梁至青住在火炎山,我住在阳明山,火炎山非常荒野,阳明山则是“大家闺秀”,有被规划和整理。
我们距离大概是车程两小时,会互相拜访。一起散步、认识植物、锻炼身体,这成了我们基本的生活步调。我们并不依赖,但又互相支持。梁先生绘画的主题,除了日日相伴的自然写实,在无法推测来源的抽象画里,好像也能感受到写实画里相同的气味,芭蕉、花草、透析的阳光,随四季变化。
因为山里花费很少,我通常是先把半年的房租缴了之后,再看一下需要多少钱,去决定要接多少编辑工作。五年来,都是乐不思蜀的状态,不想做什么,也不会想要记录什么,几乎不太专注在我的职业技能上。直到2017年,阳明山的农舍被房东收回去了,我下山借住在梁先生在台北的工作室。有出版社找我,把这五年的山居生活,写成一本书《植气生活》。
2019年初,我将搬去台湾中部的山区,展开更加荒野的生活,到时候,我们又是各处一座山的状态。
我是画家梁至青。2003年我住到了苗栗火炎山上,我到山上不是为了画画的,也并不是讨厌都市,以前在都市的时候,我的朋友太多了,那种生活我觉得够了,我想要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我买了两本野菜图鉴带上山,慢慢认识了很多可以吃的野菜,日常花费也比较低。山居的7年多,我没有在赚钱的节奏里,偶尔画一张被藏家收走,我就有一小笔钱。
我喜欢很野的山,旁边最好不要有邻居,火炎山方圆一公里没有邻居,晚上没有路灯。其实有时候是很痛苦的,很孤寂的,可是我不希望逃离那种恐惧和孤寂,我想要进入到孤寂里面,看到底是什么滋味。曾小姐她以前在媒体,有一次要采访我,开车载着她进山的时候,经过那些林道,越来越荒野,她就觉得有一点怀疑,就会问,梁先生你真的住这里吗?然后越往山里面走,就是别有洞天,看到一个小庭院和房子,原来真的有人住在这里,她觉得很惊奇,从此也慢慢慢慢,越来越爱上了山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