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
- +119
deepseek能否取代临床医生
作为一名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医生,最近身边越来越多的病人喜欢带着这样的开场白:“医生,我查了deepseek...",连我自己也开始困惑,难道我们临床医生真的要被AI取而代之了吗?
这里我解释一下为什么AI取代不了医生?
1. 看病不是简单的做题
医生不仅要看检查报告,还要观察患者的表情、语气、肢体动作,甚至能察觉患者隐瞒的病史。AI再强,也看不懂“欲言又止”和“强颜欢笑”。
例子:一个肚子疼的患者,可能是肠胃炎,也可能是抑郁症引发的躯体化症状,这种判断需要医生的经验和对人性的理解。
2.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同样的病,老人和年轻人、孕妇和慢性病患者,治疗方案可能完全不同。AI可以给建议,但最终决策必须由医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拍板。
例子:晚期癌症患者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激进疗法?这涉及生活质量、家庭经济、患者意愿,AI算不出“最优解”。
3. 意外随时发生
手术中大出血、用药后突发过敏、患者突然情绪崩溃……这些突发情况需要医生随机应变,AI的“数据库”来不及反应。
4. 信任感无法代码化
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是治疗的一部分。一句“别怕,有我在”的安慰,比冷冰冰的屏幕更能给人力量。
AI能帮医生做什么?
1. 当“数据侦探”
快速筛查几千份病历,找出罕见病线索;分析CT片时,标记出人眼难察觉的微小病变。
例子:AI辅助肺结节识别,准确率超90%,帮医生节省大量读片时间。
2. 做“治疗方案导航”
结合最新论文和患者数据,推荐个性化用药方案,提醒药物冲突风险。
例子:肿瘤AI系统能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匹配靶向药有效率排名。
3. 当“永不疲倦的助手”
自动整理病历、提醒复查时间、监控患者居家健康数据,让医生专注核心诊疗工作。
未来会怎样?我认为专业的临床医生+强AI=超强医疗团队
因为医生负责人文关怀、复杂决策和应急处置;AI负责数据处理、风险预警和知识更新。而偏远地区患者受益最大,因为AI辅助诊断系统能让乡镇医院医生拥有“三甲医院顾问团”,减少误诊漏诊。
因此,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AI(包括DeepSeek)都无法取代临床医生。但它可以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让医疗更精准、更高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谁在把水搅浑
- 服务业扩大开放,多领域明确试点任务
- 中汽协倡议规范驾驶辅助宣传

- vivo新一代旗舰机vivo X200 Ultra发布,6499元起售
- 科大讯飞一季度净亏收窄超三成,2024全年营收重回双位数增长

- 国际东方学大师,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
- 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有名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