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学霸”在金融行业表现更优秀吗?
最近,随着翟天临先生学历之事被广泛报道,“学霸”这个词在大众当中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在传统印象里,成为“学霸”是一个人智力优秀,努力上进,或者二者结合体的可靠判断标准。但近些年,也有一些媒体报道或者在朋友圈流行的文章认为,“学霸”体现的能力只占人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一小部分,在很多情况下,“学霸”进入社会以后不仅表现不比周围人好,而且可能因为自身的书呆子性格做事迂腐畏首畏尾,难以成为人生道路上的赢家。
在各行各业里,金融行业可谓是一个非常青睐名校毕业生或者“学霸”的行业。不少券商甚至流出校园招聘的目标院校,如果申请者的院校不在目标名单之列,很可能在网申关就会被淘汰。很多券商的目标院校名单会分成不同等级,对应不同部门及岗位的准入资格,而普通211、985的高校在高级券商的名单里最高只能申请进入市级机构,可谓“输在了起跑线上”。名校与高学历似乎成了金融行业的标配。名校硕士比比皆是,海归不足为奇,博士也并非稀缺资源,甚至不乏万里挑一的状元。那么,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名校毕业的“学霸”们进入职场以后的表现一般会如何呢?
首先,学霸投资更赚钱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著名金融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研究(Li, Zhang and Zhao, 2011)通过对美国数据的研究显示:控制其他因素以后,名校毕业的对冲基金经理依然带来更高的回报率。打个比方来说,如果经理的SAT分数提高200分,也就是说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提升到耶鲁大学,那么在平均意义上,他一年可以帮你多赚0.73%的毛超额回报。这一点似乎说明了,以SAT为指标衡量的人的智力因素对于提高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意义不可忽视。
其次,学霸良好的学术训练和科研经历也确实可以带来真金白银的财富。Chaudhuri et al.(2017)对基金经理能力形成的因素进行区分,他们用是否获取博士学位和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作为区分天赋的要素,发现博士毕业的基金经理业绩表现更好,而专业为经管类的博士生比专业为自然科学的博士生表现要好,表明通过训练获取的技能也会帮助提升基金业绩。而这一差异在控制了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因素后就消失了,从而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论文研究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提供的人力资本提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最近国内很多金融机构在招聘研究生的时候,已经把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作为一项重要考量,也希望这一趋势能进一步发展,推动我国金融业研究和业务水平的不断上升。
同时,学霸丰富的校友关系可能对投资业绩产生正面影响,比如基金经理可以通过校友关系获得上市公司私有信息。Cohen et al.(2008)就共同基金经理和公司董事成员的共同教育背景的网络进行了研究,发现基金经理的重仓股中校友关系的公司占比明显较高,与没有关系的公司相比,校友关系公司年化收益高7.8%。这体现了名校校友关系作为信息源和信任协调机制的效率提升效应。
以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名校学历或名校教育确实会带来在金融业内更好的工作表现,那么,“学霸”们自身会不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回报和奖励呢?
在一项最近的研究中,中山大学李仲飞教授、杨小欣博士和我共同考察了名校学历在中国基金行业中的回报。我们考察了名校和非名校基金经理职业经历和业绩的区别并发现:名校毕业生首份工作是基金行业的概率更高,从进入职场到首次成为基金经理期间履职更少的公司,花费更短的时间,首次当基金经理时管理基金规模更大,收费更多。但名校基金经理在平均业绩上并没有表现得显著更好。在职场后期,是否毕业于名校对基金经理升降职或加减薪均没有显著影响,业绩和能力才是决定其后期职业发展的因素。这些发现似乎表明名校学历只是入职的敲门砖,而它本身并不足以成为升职加薪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说,“学霸”似乎有得天独厚的入门和初期晋升更快的先发优势,但从长期来说,还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才能使他走得更远。
综上,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名校学历或“学霸”人设对于金融业来说依然是巨大的加分项。但从长期来讲,影响“学霸”生存和发展的依然是研究能力而非一纸文凭。因此,各高校对于金融专业学生注重学术和论文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应该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作者包特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