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拉斐尔和达·芬奇原来是这样的艺术家
文 | [英] 保罗•约翰逊(英国知名记者、历史学家)
艺术史这么告诉我们,在15世纪90年代,佛罗伦萨没落之后,艺坛霸主转移到罗马和野心勃勃、挥金如土的罗马教皇身上,而教皇国版图的扩张,以及国库收入的增加,让教皇拥有连美第奇家族都无法拥有的丰厚资本。
于是,“文艺复兴盛期”应运而生,它缔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盛世。欧洲艺术因此达到空前绝后的巅峰。
在这个艺术史观之下,技压全场的英雄是达·芬奇(1452—1519年)、本名拉斐洛·桑齐欧的拉斐尔(1483—1520年)和米开朗琪罗(1475—1564年)。这三人都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虽然年纪悬殊,却曾短暂交会于同一时代,而且同时在罗马待过。这段历史佳话,赋予了这永恒之城当时独一无二的光彩。但真相其实更为复杂,基本上可以说是令人难过的。这一时期的艺术发展,不仅受英才的才能左右,其实更受英才的缺点与人类肉身的脆弱制约。
三人的确都有过人的天赋。先以拉斐尔来说,他的确是天赋禀异,这在他于14岁时完成的出色自画像(现藏于伦敦阿什穆尔博物馆)上就可见一斑。
他生于乌尔比诺,当时的统治者蒙泰费尔特罗,已在当地建立了最有文化素养的宫廷。他在本名皮耶特洛·万努奇(Pietro Vannucci)的佩鲁基诺(Perugino,约1446—1523年)的门下习画,除了佩鲁基诺之外,他大概很难找到更好的师父了。
佩鲁基诺出自韦罗基奥的门下,是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Sixtus IV)为绘饰西斯廷礼拜堂下层墙面而组织的艺术家团队的成员之一。经过这件工程的磨炼,佩鲁基诺的画风趋于成熟。他笔下的人物感伤,画风华丽,有人说,如果仔细比较他的素描和拉斐尔年轻时的素描,就可以看出他的种种缺陷。但画起讨人喜爱的圣母和高洁的圣徒,他的功力丝毫不输给任何同辈的,甚至还比他们的更好。
如果研究过其已完成的作品,特别是他的两件杰作《圣母怜子像》(Pietà,现藏于佛罗伦萨艺术院陈列馆)与《圣母升天》(Assumption,现藏于乌飞齐美术馆)后,就可以了解为何当时人虽然承认他的画风“太过伤感而让人生腻”,却也称他是意大利最出色的画家。
他将毕生绝学传授给拉斐尔,这让拉斐尔获益匪浅。这位年轻人既避开了佩鲁基诺的所有缺点,同时吸收了恩师毋庸置疑的长处,并更上一层楼。他的审美素养、情感的真诚、冷静沉着的画风,由此而形成。
诚如英国小说家珍妮·奥斯丁(Jane Austen)所说的,拉斐尔的确是个“凭理性行事之人”。他做事勤奋且有条理,脾气好又有耐心,谦逊,沉稳内敛,尊敬长上,对下属非常好,言行举止得体。不管是教皇还是女性,都乐于与他来往。
他的创作,成果丰硕,持续不断。它们全是第一流的作品,没有一件作品未完成。在赞助者的眼中,他是个完美的画家。他诚实、可靠,说到做到,绝不打折扣,总是如期完成画作。他运用助手很有效率。他经营的画室后来成为大型的画室,其经营手法让助手和赞助者都觉得满意。他的缺点之一,就是未好好管理他的弟子。
他的作品可以分成两大类,其中一类是奉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之命,为梵蒂冈宫绘饰的大型湿壁画和装饰性作品,另一类是做礼拜用的架上画和祭坛画。后者以圣母子的题材居多,有些还加上次要的人物。他也画肖像,为卡斯蒂廖内画的肖像是个中杰作,历来无数肖像画画家以它为典范,摸索此类艺术的入门之路。他为画作所拟的素描极多,它们或优美或有力,无一不逼真,质量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无人能超越的。
拉斐尔的自信,通过作品自然而然地传达给观者。他的作品不做作,也没有玄虚。眼前所见的,就是他所要传达的。他在梵蒂冈宫的画作,例如《雅典学院》(The School of Athens),以理性而大格局的构图,妥当地安排以一流手法形塑的各个人物。因此,它被16世纪至19世纪末的“历史画画家”奉为圭臬。
他的作品没有晦涩之处。拉斐尔从不搞意义幽微,令人震惊,丑恶,骇人或惊悚的那一套,而是围绕着位居西方宗教艺术绝对核心的主题,以极具创意的手法,做各种些微妙的变化。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像和米开朗琪罗的《圣母怜子像》塑像,同样是最有力的做礼拜的辅助工具(如今的宗教场所或天主教学校只要经济能力许可,都会摆上后者塑像的仿作)。
这些美丽的画作分毫不差地展现了拉斐尔的创作初衷,既激发信徒的虔诚,也令审美家陶醉。他笔下的圣母既是天国之后,也是充满慈爱的真实人物。这些画是以无比高明的手法绘成的,它们虽都以圣母为题,表现出来的风貌却各不相同,其中的圣母总是一派恬静、温柔、慈爱的模样,且没有一丝粗俗,令人虔敬。
尤利乌斯二世召请拉斐尔到罗马,以画笔执行上帝的工作,他也的确做到了。数百年来,这些圣洁的画作,通过最早的黑白版画,再到彩色石印画、石印油画、凹版印刷法、平版印刷,到今日神奇的复制术,成为历来最常被复制的画作,广为张挂于全世界的每个宗教机构和信徒的家中。
它们彼此相似,相似到可能让人心生厌烦的地步,但从未令人有这样的感受。经过约500年的岁月,这些高贵的画作安然无恙,就近审视它们,就相当于在领会艺术恒久远的真谛。
拉斐尔在健康方面出了问题。他承接了太多的工作,又求好心切。劳累过甚使他英年早逝,于37岁时就结束了非凡的一生。
他的个性中有一项特质与他稳重有礼的才子形象不协调,而早逝为这个事实增添了悲剧性。他的个性中有部分排斥恬静,而追求宗教上的超凡。他在梵蒂冈宫的湿壁画之一《波尔戈的火灾》(The Fire in the Borgo,约1514年)中,就呈现了惊惧、混乱的场景和渴求神迹的人们。
拉斐尔是唯物主义者,他渴望以中世纪人那种不假思索,而此时已渐趋式微的轻信心态,相信超自然力的存在。中世纪画家能刻画超自然力,并一直在这么做。但他们无法以具有感染力的光线和幽微的暗示加以传达,拉斐尔则有这个本领。
一般来讲,他并非刻意如此。他画的圣母像和“神圣对话”的场景,以及其中的姿势,全都恰如其分地展现出对上帝尊崇的各个圣徒的亲切、崇高,却又不失自然。无论如何,在《西斯廷圣母》(The Sistine Madonna,1512—1515年,现藏于德累斯顿画廊)中,拉斐尔刻画出惊人美丽且极为稳健、逼真的圣母子,但这对圣母子不是世间之人,而似乎在精神力的推动下逐渐上升,他们安稳处于尘世与天国之间。这是一幅充满想象力且极为成功的画作。
在他的最后一幅作品中,即巨幅的《基督变容》(Transfiguration,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中,拉斐尔沿袭了这个趋势。这件出色的作品完成于1520年,他于同年辞世。画中,基督飘浮在惊讶万分的众使徒之上,使徒则以理想主义的手法画成,且形成一个明亮、氤氲的团块。但在此画的下部出现混乱的场景,基督门徒试图救治着魔而发疯的小男孩,却束手无策。当时的人们对这件作品的反应,自然是叹服,也部分修正了他是“凭理性行事之人”这样的印象。这时候,拉斐尔的创作范围更为宽广。他已在布拉曼特之后,出任新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除了绘画之外,他还投身于建筑、雕塑和装饰领域,即越来越深入“全艺术”。
在梵蒂冈宫工作时,拉斐尔结交了很好相处的装饰画高手平托瑞丘(Pinturicchio,1454—1513年),并从他那儿学到了一些东西。本名贝尔纳迪诺·迪·贝托(Bernardino di Betto)的平托瑞丘,绘饰过梵蒂冈宫的博尔贾寓所(Borgia Apartments)和锡耶纳大教堂的皮科洛米尼图书馆(Piccolomini Library)。
拉斐尔在生命即将告终时所完成的绘饰,的确极具原创性,他之前作品的富丽美感不见了。但他最后的几幅画作显示,他的创作道路除了日益宽广之外,还日渐深入,如果非英年早逝,那他的成就必是不可限量的。他的早逝是艺术史上最大的损失。
达·芬奇比拉斐尔早一年辞世,他活了60多岁,他的寿命比拉斐尔的长了许多,但他的创作因各种原因屡屡半途而废。拉斐尔是“凭理性行事之人”,达·芬奇则不是,即使活到100岁,他也不会是。他曾在韦罗基奥的工作室习艺,该工作室的作风是一切按计划行事,井井有条。因此照理说,他应该已学到怎么把自己管理得井然有序。只是在讲究条理的韦罗基奥门下,他的确学到了艺术方面的技巧,却未接受生活也该有条不紊的教导。
他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是艺匠。他虽是私生子,由祖父母在大家庭里养大,却是托斯卡纳地区有钱的公证人家庭出身。他所受的教育,我们知道的不多,但显然很广泛。他在韦罗基奥的门下期间,学到多项谋生技能,表现也颇为出色。
但他日后那种半途而废的作风,在这时也露出端倪。1478年,他在此工作室期间,获得独自承制的机会,即为领主宫(Palazzo della Signoria)的一间礼拜堂绘制祭坛画。但他一直未动手绘制,或者说从未认真开始绘制,这迫使韦罗基奥不得不找菲利皮诺完成。
问题出在哪里?达·芬奇多才多艺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不管是当时还是此后,这都没人怀疑过。凡是看过他的作品的人,即使只是幅素描,都没有不心生敬佩的。延揽他效力的当世豪雄不绝如缕,从佛罗伦萨的统治阶层到米兰的斯福尔扎(Sforza)家族、美第奇家族出身的教皇利奥十世(Leo X)、法国的两位国王路易十二(Louis Ⅻ)和挑剔的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 I),都是他的赞助者。他是才高八斗的全才,完美地体现了当时的探索精神和意欲通晓一切的企图。但他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他对可见的世界的每个层面都感兴趣。现存他最早且可以断定年代的作品,是一幅出色的托斯卡纳风景素描。在当时,这样的作品非常罕见。他着迷于自然界的现象。他感兴趣于人体和人的各种外形、情绪,到不能自拔的程度。但他把这些事物当作现象进行研究,并以科学的客观精神看待它们。
他是个冷淡的人,或许有同性恋倾向。1476年,他24岁时,被指控犯了鸡奸罪。但无论如何,这项指控并不能证明什么,因为指控者未具名。没有证据证明达·芬奇爱慕过别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
达·芬奇的兴趣如此驳杂,意味着他投注在每项兴趣上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多。他研究气象和海浪、动植物与景观、各种凭空想象的器械,锐意研究武器和防御工事等。做笔记、画图表成为他一生投注最多时间的活动,而它们的主题包罗广泛,其中包括绞接式飞行器、肌力、光学、几何、水力学、攻城武器、棱堡和火器、脸部表情、人体生理学、马的拉力、飞行拋物线、有机体的成长方式等。16世纪科学的所有层面,几乎都是他的研究范围。
达·芬奇涉猎的内容如此庞杂,到底哪一项是他最看重的,当时就不太清楚。他画了《蒙娜丽莎》(Mona Lisa)之类的肖像画;也完成过重大的绘饰案,如位于米兰某一座教堂食堂墙上的《最后的晚餐》(Last Supper);还设计过坚固的要塞。这里面,哪一样是他最想做或觉得最值得一做的,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不由得要将他和19世纪初的英国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做比较:笔记取代了完成品,揣测代替了定论。达·芬奇和柯勒律治一样健谈,自是毋庸赘言。这也是大人物竞相雇用他的原因之一,他们喜欢听他侃侃而谈,询问关于人类知识极限的问题,然后听他的答复。随着年纪渐长,他的脸上长出长长的白胡,人们开始以敬畏之心看待达·芬奇,视他为贤者、伟人、绝世英才、当时(代)先知。但要他老老实实地专心做出具体的成绩,可不容易。
在他的璀璨一生中,不时出现金钱上的纠纷,以及因为令人无法忍受、莫名其妙的延宕所引发的争执,而这些纠纷和争执,据推测肇因于他不求效率的作风,以及一再毁约,未能说到做到的作为。他半途而废的习惯闻名遐迩。诚如某位教皇说过的:“达·芬奇,哦,就是那个有始无终的人。”
他当然不像有些艺术家那样懒惰成性,也不是无可救药地追求完美之辈。应该说,他欠缺那种挑出最紧要的,然后加以完成的意志。所以,他有始有终完成的作品少得可怜。一般认定是他亲手创作完成的现存画作,只有10件,其中还有3件未完成。其他更多件是由他人最后完成的。
但我们也不得不肯定,只要是达·芬奇完成的作品,都是第一流、最迷人、最富原创性的作品。瓦萨里说,他开启了绘画的第二波热潮,实为公允,因为当时所有的艺术家,就连最出色的艺术家,都受到达·芬奇作品的启发。以拉斐尔来说,他的素描功力远较达·芬奇的杰出,他却采用后者以红粉笔画素描的做法,特别是在裸像习作上。这类创新很快就流于老套。
达·芬奇跳脱传统宗教画习用的姿势、群像布局、构图手法等,另辟蹊径,而他的新手法很快就会被众人模仿。
他的创作偶见完美之作。1490年,他完成《抱白貂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现藏于波兰克拉科夫恰尔托里基博物馆)。如果问历来最出色的架上画为何,那许多人大概会认为是这一幅。它是木版油画,其构图优美,令人着迷,画中女子是他的斯福尔扎赞助者的宠妾之一。这幅画融合了魅力、尊贵,乃至既庄严又神秘的特质。画中女子的右手正在抚摩的灵巧小动物,笔法利落,处处显示了达·芬奇忠于自然的执着。画中女子的凝视眼神,就像达·芬奇本人的一样,谜般费解,令人难忘。
而且不容否认的是,这幅画是达·芬奇让委制者如愿以偿拿到成品的极少数创作之一。
《蒙娜丽莎》是谁委托的,未有定论。但不管委托者是谁,想必他都很失望。达·芬奇断断续续画了许多年才完成这件作品,并且因他素为人诟病的做事方法,导致画中人的脸和双手极不协调。《岩间圣母》(Virgin of the Rocks,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也是他断断续续,拖了许久才完成的。他的《圣母子与圣安娜》(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现藏于罗浮宫)也脱离不了这样的命运。凡是不因举世对达·芬奇的过誉失去理性,而能够客观地检视其作品的人,都会从中找到许多可议之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