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五朵金花绽芳华——看环县巾帼如何“秀”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3-09 08: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女性力量正以独特的姿态绽放光彩。她们如花般坚韧、美丽,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现如今,环州大地无数巾帼勇立潮头,她们凭借不输须眉的精神,于创新中谋发展,化“不可能”为“可能”,借创新创业实现就业,奏响一曲曲激昂的奋斗乐章。

又是一年芳菲日,一路芳华一路歌。值此“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我们走近五位不同领域的女性代表,聆听她们的故事,感受她们的“花”样人生。

庄子峁上的“铿锵玫瑰”——杨清艳

她泼辣、果敢,敢想敢干,是群众心中的“女主人”;她勇毅、坚韧,是全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她如玫瑰般有着带刺的锋芒,又夹杂着火热的担当,她是环县庄子峁生态农庄负责人杨清艳。

曾经,庄子峁的群众长期靠天吃饭,名不见经传。2019年,在外做生意的杨清艳毅然返乡创业。建庄、修路,规划、引领,宣传、带货……她像不知疲倦的“燕子”,忙碌穿梭其间,即便哭过、笑过,也从未言弃。

她极具眼光与魄力,挖掘乡亲们的长处。六叔有养殖技术,她动员其建羊棚草棚;九婶厨艺好,她助力建办农家乐;十一婶会做农家手工酱,她鼓励发展酱产业……就这样,5年时间里,庄子峁生态农庄逐步形成“一户一品、自主经营”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她还带领“村花团”开展线上直播,让乡亲们转型为“新农人”,土生土长的农产品也都搭乘电商“快车”飞出山沟沟。

现如今,庄子峁的名头已经叫响了天,慕名而来的观摩团、研学团、旅游团接连不断,庄子峁上农户四季无闲。2024年,庄子峁生态农庄由最初的22户村民联动发展到现在的78户,农产品销售达到了260万元,农户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

从只有4户人支持她,到庄子峁20多户跟她干,再到现如今全县78户群众形成产业链;从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6000元,到2023年的1.8万元,再到2024年的户均10万元;杨清艳不仅是庄子峁群众致富的“领头雁”,还是环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的始创者。她的事迹广为流传,获得高度认可,先后登上“庆阳好人榜”“甘肃好人榜”“中国好人榜” ,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耀眼明星。

匠心独具的“旱地牡丹”——李维琴

在环县毛井镇砖城子村油路边一公里处,有户农家小院常宾客盈门,女主人李维琴烹制的“大件羊肉”让食客们慕名而来。

“大件羊肉”是环县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其制作工艺独特,对食材的选择和烹饪火候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李维琴凭借着对传统美食“大件羊肉”的精湛制作技艺,不仅成为了当地的明星户,更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之路。

从小就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的李维琴,在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掌握了“大件羊肉”的制作精髓。多年来,她不断钻研,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对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她选用当地优质的羊肉,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从清洗、切割到炖煮,都亲力亲为,确保每一道菜品都能达到最佳的口感。

随着口碑的不断传播,李维琴的“大件羊肉”声名远扬。不仅吸引了周边地区的食客,还引来了不少外地游客。为了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李维琴扩大了经营规模,将自家的小院改造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农家餐馆。如今,她的餐馆生意火爆,每天都座无虚席。

“2024年是这些年最忙也最充实的一年,卖的羊有1600多只,收入近20万元;最忙的时候,一天就接待游客300多人。”李维琴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推广“大件羊肉”,她还积极参加各类美食节和展销活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环县的美食文化,品尝到正宗的‘大件羊肉’”。

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到如今的“大件羊肉”制作明星户,李维琴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书写了一段精彩的创业故事。她的成功不仅为自己和家人带来了幸福的生活,也为毛井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普通家庭妇女到“大件羊肉”制作明星户,李维琴用双手和智慧书写精彩创业故事。她如黄土高原上的“旱地牡丹”,将羊肉做到别致。她感慨,“烹羊肉是烹烟火气,熬的是女人心,做好、卖好羊肉,农村妇女也能跟着‘羊’眉吐气。”

逆境绽放的“傲骨寒梅”——杨娜

因意外失去右臂,用左手书写奇迹。年过五旬的杨娜是环县耿湾乡桃树掌村人,20多年前,劳作中突发意外导致右臂截肢。身处困境的她却利用左手和右脚配合,绣的一手好针线,成为远近闻名的“独臂绣娘”,在命运寒冬中绽放出更炽热的芬芳。

对杨娜来说,陇绣技艺更轻巧、可行。一根针,一缕线,忙碌一天的杨娜常常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盘腿而坐,用右脚代替手握住绣物,左手娴熟地拿起针线,原本普通的丝线游走在指尖上,不断变幻为雍容华贵的牡丹、戏水的鸳鸯、憨态可掬的小动物等。这些年来,凭着对陇绣一腔热爱,杨娜用手中小小的绣花针,给自己绣出了一片锦绣天地。

“一个健全人突然成了残疾人,心理落差不是一般大。刚开始两年,我怎么也走不出来,经常唉声叹气,对啥都提不起兴趣。”杨娜说,面对体弱多病的公婆,和三个尚且年幼需照顾的孩子,她尝试着忘记痛苦,面对现实。

白天要操持家务,和丈夫一起干农活,杨娜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绣两三个小时,晚上7点以后开始,一直绣到11点左右才休息。“只要一拿起绣针,我就全身心沉浸在刺绣的美好世界里,不知不觉,几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忘记了所有的烦忧。”由于她绣的花针脚细腻,配色好,立体感强,大家都很喜欢。

为迎合市场需求和年轻人喜好,杨娜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作了《卡通十二生肖手机包》。把十二生肖图案以卡通人物形象画出后,用手工纳绣的方式绣在手机包上,不仅形象逼真,更具实用功能。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这些年来,杨娜身残志坚的奋斗精神备受社会关注同时,也为她赢得不少荣誉。最美环县人、庆阳市“巾帼创新业,喜迎十九大”陇原巧手编织类二等奖、三八红旗手、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金针花创意大赛铜花奖、全市陇原脱贫攻坚巾帼带头人、第七届甘肃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刺绣项目二等奖……

琼浆鲜酿的“丰年丹桂”——代玉萍

锡壶罐装,柴火烧烫;一杯黄酒,十里飘香。每到冬日时节,环县八珠乡酿酒大户代玉萍的“醉老头黄酒坊”总是隐约飘散着沁人的香气,闻着味儿赶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装酒、烧酒、招呼客人、发快递……在这样忙碌中,代玉萍将自酿的黄酒一斤斤售出,换来了一年年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八珠黄酒,从历史深处走来,历经岁月的沉淀,经过自然、匠心、时光的共同孕育,温润平和,醇而不烈,恰似一抹乡愁悠远而绵长,2007年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依托这一独一无二的天赐佳酿,近年来,环县将以黄酒产业纳入全县现代产业体系,鼓励一大批酿酒大户和作坊发展黄酒产业,代玉萍就是其中之一。

代玉萍家素有酿黄酒习俗,“从记事起,奶奶和母亲每年都会做一缸黄酒,过年时,除了自家喝,家里来亲戚,也会烧一壶黄酒待客。”代玉萍回忆,“真正开始黄酒销售,是从2014年开始的,当时酿了10缸去参赛,没想到竟然得了第一名。”从此,代玉萍走上了专业酿黄酒的道路。20缸、30缸、70缸……随着销路打开,酿酒规模也逐年增大,到现在每年120多缸。代玉萍夫妻二人在积累了丰富酿酒经验同时,小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近两年,年收入达到了30万元左右。

“没有黄酒不成席,白酒再好不稀奇。”千百年来,黄酒酿造工艺不断传承发扬,形成了当地独有的黄酒文化。“一碗澄明清亮的黄酒浸透了岁月的甘醇,散发着迷人的芬芳。”代玉萍说,她痴迷于黄酒里散发出的米香味儿,去年,她酿酒130缸不到春节就卖完了,今年她准备酿酒200缸。“老手艺是长在黄土里的根,我要让这坛‘活化石’永远飘香。”

致富有道的“牧野蔷薇”——白巧芳

在合道镇瓦天沟村的牧野之间,绽放着一朵坚韧而芬芳的“蔷薇”——白巧芳。年仅 40 岁的她,建合作社、开餐饮店、办商贸公司,干一行成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远近闻名的“女强人”。

大学毕业后,白巧芳毅然放弃外出就业机会,返乡带领乡亲养羊致富。她创办的环县建菊养殖专业合作社,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周边 110户群众的养羊之路;2017年起,她更是心系困难群众,带动 23户群众养羊,三年累计分红 34.5万元,助力贫困户脱贫摘帽,稳步增收。

大学毕业后,白巧芳放弃外出就业良机,毅然返乡,决心带领乡亲走上养羊致富路。她创办的环县建菊养殖专业合作社,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周边110户群众的养羊之路。自2017年起,她心系困难群众,带动23户养羊,三年间累计分红34.5万元,助力贫困户成功脱贫,稳步增收。

深知单一产业难长久,白巧芳雷厉风行。2020年,她成立甘肃清清泽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甘陇领鲜”环县羊羔肉商标,对接一线城市冷链生鲜,携手多家电商平台,积极联农带农。

成熟的饲养团队、先进的养殖与畜牧医疗技术,加之不断拓展的销售渠道,形成了高效的闭环管理模式。回首13年创业路,白巧芳感慨:“从养殖到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再到有机肥循环利用,各个环节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产业发展也愈发得心应手。”

白巧芳坚信,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多年来,她始终致力于助农,推动农村农业融合发展。她与人合作创办商贸公司与农特产专卖店,将庆阳苹果、环县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左右。“要把产业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与发展优势,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白巧芳目光坚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从农家庄到酿酒坊,从养殖场到直播间,五位女性以花为喻,却远不止于花的柔美。她们是刺破困境的玫瑰枝、是荒漠扎深的马兰根、是霜雪中愈燃愈烈的寒梅魂……在环县乡村振兴的画卷上,这群“花样”巾帼正用奋斗的芬芳,书写着新时代的“木兰诗”。

原标题:《五朵金花绽芳华——看环县巾帼如何“秀”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