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澎湃思想周报|长假之后交“作业”;“爸爸”变成“家长1”

窦贰、雷钰
2019-02-25 12:18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国内】长假之后,他们交出“作业”

过去的一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迎来开学,也迎来交作业的关键时刻。

假期结束,临交作业,当事人的悲剧就总能成为围观者的喜剧。

据澎湃新闻的视频报道:安徽淮南一位十岁男孩未完成寒假作业,拿着两千块压岁钱背一卷凉席打包铺盖出走,遇好心的哥送其至派出所;而从海南三亚结束度假的一家人在回程时发现孩子书包丢了,包里装有五六千块钱电子产品和寒假作业,所幸被民警及时找回,家长表示“其他都不重要,作业最重要”。

红星新闻客户端的报道《扎心!学生称寒假作业“被偷”,城管找到了,还是崭新的……》,题眼在于“还是崭新的”,之后的省略号更是道出数万言未尽之意。

也有作业做得太勤快惹麻烦的,@重庆晨报报道“重庆13岁女孩寒假替人代写作业收入近万”,最后是因为“字迹过于工整,被对方老师发现是代写”。

“齐鲁晚报”微信公号推出“年度最惨小学生”,“小朋友用的是热可擦笔芯写的作业,姥姥家里的炕烧得比较暖和,结果因为温度太高字迹都消失了;不仅仅是刚刚写的作业没有了,就连之前写的作业字迹也消失了”。

作业做不完怎么办?澎湃新闻《最后一天了,寒假作业都补齐了吧》一文标题起的触目惊心,话倒说的暖心:“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一起面对这个问题……别打别骂了,先帮着孩子赶紧把作业补完吧!毕竟,在巨大的恐惧下,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安全基地,其他问题咱们再慢慢‘收拾’!”

《笑完“最惨学生”,寒假作业到底应怎么留?》,澎湃新闻在社论里提出问题,也描绘出家长和孩子共同的焦虑:“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面对寒假作业这种时间跨度长、科目繁杂、种类纷繁的高难度操作,更是让家长们的育儿焦虑攀升至全年的峰值。”

北京电影学院校园内的金字塔

学生们交完作业,北京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也为春节长假期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翟天临事件”先后交出了作业。

北京电影学院官方微博于2月19日发布的关于“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的说明中,公布了“撤销2018届博士研究生翟天临博士学位,取消陈浥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决定。

北京大学则在此前几天即公开了对翟天临作出(博士后)退站处理的决定,也对合作导师作出停止招募博士后的处理。

如果把硕士与博士论文也视为“作业”的话,那么“知网”称得上是我国最大的“作业库”。

“翟天临一句‘不知知网’让自己卷入舆论漩涡,也让知网进入大众视野。”澎湃新闻发表的评论文章《马上评|拿论文赚钱的知网,正让学术变成一桩生意》,于“翟天临事件”即将落幕之际,将视线转向“知网”这个“作业库”。

文章提到:“对于知网这一中国最大报刊和学术数据库的收费模式,学术机构和高校吐槽已久。不断上涨的价格、垄断性的地位、时有问题的服务,都难言令人满意。”并指其“不义”:“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知网这种学术出版商攫取高额利润都是不义的。学术研究成果是由学者的智力体力、团队的合作劳动、学术资助人(国家或私人)的资金和服务共同作用产生的,出版商在其中付出并不多——在很多学术期刊里,连担任同行评议的审稿人都是免费劳动或仅获得极其微薄的报酬。学者们往往怀着为学术共同体服务的崇高理想干活。而学术出版商并不因为电子出版获得的利润而额外付给学者回报。”又再提初心:“建立信息数据库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信息流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但越来越资本化的数据库,却令金钱成为获得信息与知识的唯一途径,这是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的。”最后建议“对知网等同类机构从宏观的公益性与商业性权衡与评估,到微观的收费模式等管理细节,都需要有一个能让各方满意的制度出台”。

《科技日报》发表的报道《知网被指垄断,学术界怎么看》采访了多位专家。文中引用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新媒体(编辑出版)系主任沈珉的发言:“我们并不关注垄断本身,更关注垄断对于知识服务的影响。”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张鹏则在采访中提到:“对于知网的垄断性市场地位,国家应当给予强有力的干预和调节,知网也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宋晓亭则在采访中建议“可以两条腿走路:在大力发展数据库的同时,也应重视数据库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还可考虑将数据库分为国家数据库(免费)和商业数据库(收费)来分类进行管理”。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知网,还要在垄断之路上狂奔多久?》更是开篇即发难道:“天下苦知网久矣。”历数了诸宗槽点之后,指出其问题“都是重盈利性而无视公益性造成的”,提出“平台的公益属性应当进一步加强,消费者和研究者的权益都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

据北京青年报最新的报道,“知网已更新自定义充值”。

【国际】从“爸爸/妈妈”到“家长1/家长2”:“政治正确”与“西方民主”的左支右绌

“爸爸”、“妈妈”是否真的要让位给“家长1”和“家长2”?原本约定俗成、毋庸置疑的称呼如今面临取缔的危险?近日,一条变更“家长称谓”的修正案在法国掀起波澜。

这则消息源于上周二(12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的一条修正案,其规定在未来中小学的学生信息登记中,“父亲/母亲”(père/mère)一栏将被“家长1、家长2”(parent 1/parent 2)所取代。修正案一经释出,旋即引发争议。不少法国公民并不赞成取缔“爸爸”、“妈妈”。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该修正案并未因网友的反对而停止推行。据英国《镜报》18日报道称,为确保同性恋双亲的合法权利,法国政府规定,未来在所有中小学的正式文件上,有关双亲的书面用词将由“爸爸、妈妈”变为“家长1、家长2”。

当原本十分随意的称谓被附会上法律的意义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争议也就随之而来。法国《费加罗报》就此事进行了民意调查,其中73%的家长表示不能接受数字化的称呼,具体的反对原因也随着群体身份的不同而变化。一名大学法语教师从词源学的角度对“爸爸”、“妈妈”进行了追溯,他表示在法语中,无论是从语音还是语义上来讲,这两个词均体现出一种特别的亲子纽带联系。与其相反,带有数字的“家长1”、“家长2”失去了词语本身的意义和温度,只是法律意义上的身份界限。这样的表述,显得生硬和机械。不少家长则认为政客动动嘴皮子,议会投个票,她的身份直接从“妈妈”变成“家长1”或者“家长2”:“我成为妈妈已经16年了,政府这么做有没有问过我的感受?”

持有反对意见的还有法国右翼反对党,其中共和党议员西奥蒂称,这项议案为追求“政治正确”而脱离实际,将父母双方简化为数字“1、2”,这种做法是对自然性别的抹杀。

支持者称,这项提案意味着法国同性恋运动的进步。对此,持反对态度的一方质问道,当多数服从少数,法国的民主政治是否还在?围绕修正案的争议在法国舆论场持续发酵,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学界的注意。法国著名政治哲学教授黛尔索尔(Chantal Delsol)19日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题为《“家长1”和“家长2”:否定常识会走多远?》的评论,深入的剖析了这一修正案的问题所在和潜在意涵。

黛尔索尔认为,意识形态的差异和不可调和的世界观导致了辩论双方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有关修订建议在学校通告中以“家长1”及“家长2”取代“父亲”及“母亲”,以发出尊重同性家庭的信号。然而这一修正案将会导致如下问题。首先,从原则上来讲,称谓变更的确避免了社会对同性恋伴侣的歧视,但这是否意味着异性恋伴侣将被迫放弃自己的性别身份,而变为两个冷冰冰的称谓符号?异性恋伴侣几乎占据大部分父母的比例,而同性伴侣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为了保证少数人的合法权益便无差别地推行修正案,这一做法是否可行?与此同时,黛尔索尔还指出,“父母1”和“父母2”之间存在先后关系:“如果我必须称自己为‘父母2’,那是不是意味着我是弱势、是下属、乃至是仆人?这不会在新的家庭关系中引起争吵和怨恨吗?”

黛尔索尔的连环三问直击“家长称谓法”争议的核心,她强调:“没有阴谋在法国建立性别理论,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挽救父母的身份。只有非常活跃的激进协会表现出对所有差异、边界、身份的厌恶,并且通常会努力模糊他们的所有特征。”否定常识会使现实中的所有标准都将被消除,但固守常识又是一种愚蠢的坚持。因此黛尔索尔通过种种论述,给出一条解决方案,即取消“父母1”、“父母2”的绝对性,将原有的“爸爸”、“妈妈”也囊括进选项当中。

这样一来,所谓的“政治正确”和“西方民主”均可兼顾,看似皆大欢喜,但或许最终头疼的将是填写表格的法国小孩。

【国际】特朗普、奥巴马与美国的“边墙神话”

政府罢工,雇员离职,美国的这个冬天是寒冷的。而导致严寒的原因之一,是总统特朗普要求国会批准57亿美元建造他的“边境隔离墙”。

建墙这一设想由来已久,近日,特朗普终于把想法变成现实。2月15日,为了获得修墙资金,特朗普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据了解,尽管此前美国国会仍在对边境筑墙费用进行协商,但总统特朗普已经在一场郡市警长大会中表示,美墨边界的高墙“正在修建”,这堵墙强大坚固,只有身强体健的人才能攀越,而且要比攀登珠穆朗玛峰还难。

这样的修辞着实有趣,却引发媒体和学界的关注和批评。

日前,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格兰丁(Greg Grandin)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名为《边墙神话》的文章。在他看来,所有的国家都有边界,但不同时期、不同空间的“边界”各不相同。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边疆代表了国家理想的普遍性。它不仅意味着该国正在向前发展,而且还表明前进所涉及的残暴将转变为高尚的事物。正如詹姆斯·麦迪逊所认为的那样,扩大美国的影响范围,将是和平、个人自由和淡化派别主义的保证。然而,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的“边境”已经关闭,曾经的神话也被画上了句号。现如今,“边境神话”终结的最为明显的表征是美墨隔离墙的修建:“边界墙是一个祛魅的纪念碑,是一个残酷的地缘政治现实主义。”

格兰丁认为,特朗普谈论边界并建造隔离墙,是一种承认资本主义限制及其成本的方式。

无论墙是否建成,它都是美国的新标志。它代表着一个仍然认为“自由”意味着摆脱束缚,但不再假装每个国家都是自由的假象。特朗普通过种族主义来强制还原这一现实,因为他坚持认为世界现有的限度。而在这个过程中,特朗普也养成了一种暴躁的享乐主义(a petulant hedonism),一种不受约束的仇恨自由(an unchecked freedom to hate)和一种愤怒的拒绝约束(an enraged refusal of constraint)。

新时期的边疆美国主义是特朗普上台后一手造成的吗?《国家评论》杂志执行编辑里翰·萨拉姆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他看来,尽管奥巴马与特朗普的态度不同,但在移民问题上,奥巴马曾经温和地给特朗普递出了一把刀。

奥巴马在任期间,曾宣布对非法移民驱逐出境进行救济的行政命令。然而,这位前总统的讲话中有一个小小破绽。在呼吁他的同胞欢迎到美国来改善生活的数以百万计的陌生人的同时,他还坚称,他的行政措施只是保护那些在这个国家非法居住五年或更长时间的人。此外,它也不适用于那些将来可能在美国非法定居的人。萨拉姆认为,奥巴马的豪言壮语为支持开放边境的浪漫主义者提供支持,也为反对方蛊惑人心的声音提供了帮助,这其中甚至包括他的继任者特朗普。这些力量叠加,几乎不可能达成一项持久妥协的移民方案。

奥巴马的移民方案是一个阴谋,也是一个前奏。他用自己“无与伦比的语言修辞能力”,将这一矛盾冲突缓和下来。特朗普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风格,接过奥巴马递上的那把刀,并大刀阔斧建造边境墙。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美国的“边墙神话”进入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