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众说“庙”语:办了9届的广府庙会意义何在?亲历者这样讲述

2019-02-22 15:56
生活方式 >
字号
文化是人类的灵魂。那么,不论时代如何更迭,在骨血深处,总会有文化寻根的呼唤。(23:20)
文化是人类的灵魂。那么,不论时代如何更迭,在骨血深处,总会有文化寻根的呼唤。

就在眼下,有着2千多年历史,全球1.2亿人口为群众基础的广府文化,正在其发源地——广州越秀,迅速回归并焕发新的生机。以“广府统领,兼容并蓄;传统风采,现代气息;政府搭台,民间唱戏”为理念的“广府庙会”连续九届精彩上演,成为全国性的文化展示和交流平台。而在台上“唱戏”的,正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角色。TA们或为广府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努力,或为世界性的文化融合竭力推广,又或者在幕后出谋划策……在这些人心中,广府庙会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在收集了众多人物,将独像组成群像后,我们再一次从生动的人物故事中走进广府庙会。

广府庙会,是传统文化复苏和展示的平台

很多东西,会被淡忘,但不会被遗弃,它们重回大众视野,只需要一个契机和平台。

广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对于74岁的许恩福来说,广彩是他坚守了56年的“执着”。1962年,许恩福开始从事广彩艺术,师从行内著名的“四大天王”之一“鸡王”欧立勤,如今他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之一。

广彩非遗传承人许珺茹、许恩福

从第一届广府庙会开始至今,9年里,许恩福和他的广彩就从没缺席过。“之前确实很多人不了解广彩,而借助庙会这个台,可以让我们这些手艺人与普通百姓面对面,或者让专家、业内人士近距离的向市民科谱广府文化。”他坦承,随着庙会影响力的提升,广彩在普罗大众心中的认知度也在提高。“借助这个平台,广彩也开始进入社区、学校。”现在不仅是许恩福带着女儿许珺茹一起做广彩,也吸引了些年轻力量加入。“我们有一个90后在这里工作,已经6年了,还是个男孩子,非常难得!”

通草画亦称外销通草水彩画、蓪纸画,是诞生在广州本土的中国外销画,被誉为“具浓浓广味的广州明信片”。然而,当2013年,苏昕带着通草画来到第三届广府庙会时,问卷调查却显示,这个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皇、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视若拱璧的文化珍品,在广州人心中的认识度只有3%!

据苏昕介绍,通草画与很多其他的广府非遗项目不同,它的传承方式不是师徒也不是家族而是大众传承。因此在历史长河中,它有过消弭的过程。它的复建和传播,需要专家的力量,需要团队的力量,也需要有公众的平台,而广府庙会正是再合适不过的平台了。“通过广府庙会,我们直接与市民、年轻人和学生接触,到2015年再次做问卷调查时,通草画的认识度已经提升到90%!”

通草画非遗传承人苏昕

其实从第三届开始,广府庙会就已然成为岭南“非遗”文化和民间工艺的展示窗口。在每一届活动中,设于中山四路骑楼下的“非遗”展示区都人满为患,“非遗”及民间手工艺摊档更是引来了八方游人驻足围观。那些被大众忽略甚至遗忘的,可以展现广府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项目,正在借助广府庙会这一平台,重获关注。

广府庙会,是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广的平台

岭南古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南越王墓出土的琴轸和弹琴陶俑等文物中便能给予印证。传承人区君虹,是岭南琴派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先生的入室弟子。2月20日,第九届广府庙会的第二天,区君虹正在配合电视台拍纪录片,而在展示摊位上忙前忙后的,是他的儿子区宏山。

古琴艺术岭南派传承人 区宏山

琴声伴着他长大,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但成为“事业”却是从十年前开始的。据区宏山介绍,他就读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专业,后面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家族的需要,他才决定在文化回归的浪潮中搏击奋前,去实现新的自我价值。随着这几年的成长,如今区宏山已经能和父亲一同撑起岭南古琴传承的重任。“这是我第九次参加庙会。这个平台对于古琴的宣传作用很大,如果没有这个窗口,我们很难向大众去传播,更别提让大家接受和加入我们。”

“广式红木宫灯”发展于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明朝时期,广州就将这种宫灯进贡上京城供皇家贵族使用。如今,随着新派传承人的登场,更多的新工艺新元素被应用,宫灯也从单纯的历史性、收藏性、欣赏性向装饰性及实用性发展,走出帝苑深宫,走进寻常百姓家。

卢碧瑶是省级非遗红木宫灯代表性传承人罗昭亮的孙女。结束学业之后,她即刻投身到家族事业中。“我从小接触这门手艺,把当它作使命,而不是工作。这么精美传统的手艺,不能在我这一代失传”。年轻人更懂同龄人的想法,据卢碧瑶介绍,近几年,随着技术的革新,除了制作方法的提升,她也在致力推动新式宫灯的面世。“比如在灯画上,传统灯画是以山水、花鸟以及仕女为主。但现在的年轻人,很喜欢小动物、动漫游戏人物等,因此我们也在往这方面创新。”

从第一届广府庙会开始,卢碧瑶就和爷爷、母亲一同参加了。“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有广府庙会的存在,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广式红木宫灯的存在。”她说,很多市民每年都会来这里了解传统工艺,特别是一些老人家,会带着孩子过来。一些学校的老师也会带着学生们过来。而借助庙会平台的推广,很多学校开始邀请她们进去开课。“广式红木宫灯已经走出了家族,走向了校园,走向了社会。”

其实,为了将非遗推向更广的范围,四年前,广府庙会就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以推动广府非遗与商品流通的融合,营造活态传承新格局。据悉,今年的第四届大赛共征集了作品325件,并首次收到了港澳同胞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作品,为大湾区非遗的展示交流、教育研究探路,营造活态传承新格局。

广府庙会,是传统文化接地气和走向国际的平台

文化能展示于方寸舞台,更应浩瀚于天地。它能走近市民,更能传播海外。在创新的趋动下,广府庙会以多种形式,让高雅的文化下沉落地,让更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易于接受。也让极具广府特色的中国符号,在文化交流共融中走向国际。

如果你在今年的庙会期间去到北京路,不仅能看千年古道遗址,还能把它“吃进嘴里”。本届广府庙会专门推出了2000个限量的“千年古cake”,其灵感正是源于五朝11层的千年古道。《老广新游》是一本文化绘本,据其总策划王大欣介绍,该画本以广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当书籍更新到北京路千年古道的时候,突然发现一层层的古道非常像蛋糕。那么能不能通过一种新颖的方式去推广历史文化呢?在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以及跨界合作下,“千年古cake”诞生了。

“广府庙会一直在往年轻化方向走。但创新不能硬来,一定要找到更能让年轻人接受的方式。”王大欣认为,千年古cake就是一个成功的文化融合的案例。“效果非常好!很多人过来买蛋糕或者来拍照。”王大欣参加过很多届庙会,据他的观察了,这几年年轻游客的数量一直在飙升。

官方统计显示,上届参加广府庙会的人群中,45岁以下的几乎占到了80%。其实不仅是年轻人开始喜欢逛庙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体会老广的节日庆典。来自印度的广大留学生Syed Qasim Rizvi每年都会逛庙会,热热闹闹的表演让他体会到了中国独有的年味。而在今年,广府庙会组委会成员越秀区旅游局首次与南湖国旅合作,推出一条以外国留学生、在穗过节的外国友人为主的“HELLO越秀 外国友人游庙会”定制线路,让外国友人跟随专业导赏员的脚步,融入热情的节日氛围。来自俄罗斯的瓦夏就是其中一员,他还首次参加了本届庙会的开幕式。已经来广州10年的他,一下子就被精彩的粤剧表演深深吸引。

来自俄罗斯的中大博士生 瓦夏在非遗展区看展

而对于意大利人罗密欧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看客,更是广府庙会的重要参与者。从广府达人秀脱颖而出的他,几乎每年都要以主持人的身份,站在开幕式的舞台上。“如果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广府庙会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它在文创方面做的工作。”他认为,对于年轻人和小孩子来说,传统文化因为陌生、看不懂而显得无聊。如何让高高在上的文化更接地气?广府庙会就做得非常好,在展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支持和鼓励做文创,让传统文化更易被接受。

湾区起航,未来广府庙会将“领秀”时代

“我在香港也参加过类似庙会的活动,但像广府庙会这么大型的,却是第一次感受!”今年,香港著名粤剧演员龙贯天首次参加广府庙会及开幕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用他的话来说,能在中国的“情人节”来广府庙会这样的平台上表演,机会太难得了!

此前就关注广府庙会的澳门粤剧艺术家叶幼琪,在本届庙会开幕当天,终于有机会亲临舞台。“能够亲身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广府文化的魅力,很开心。”

而将这两个人在同一时间里集合在同一舞台上的关键人物,正是来自广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代表性传承人倪惠英。

从左至右:倪惠英、龙贯天、叶幼琪

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推广和创新发展,本届庙会在开幕式上设置了粤港澳三地粤剧泰斗联袂表演的环节。借助这一机会,倪惠英将两地的好友召集了起来,共聚羊城,展现粤韵三地情。“毫无疑义,在广府庙会这样的平台上,在湾区发展的概念之下,未来会出现更多的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交流!”

“今年的庙会,大湾区的元素非常明显。”据广府庙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杨卫国介绍,本次活动邀请到了大湾区整个片区包括港澳的非遗项目及大师来与市民见面。“作为广府文化源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范围内,我们可以说是连接各个地区的重要纽带。站在这样的位置,我们希望在文化建设方面能够跟湾区各个城市携手共建,让各个城市更多的文化因子在越秀这个土地上,通过庙会的平台共同绽放出绚烂的火花。”

对于正在举办的第九届广府庙会,广府庙会组委会主任,越秀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长陈晓丹认为,其凸显了“领秀”这一特点。那么具体如何“领秀”呢?她认为,首先是领秀大湾区文化,搭建全国性的文化展示和交流平台,发挥越秀“广府文化源地”的引领作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进一步激发广府文化活力,使传统民俗活动焕发新姿彩,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积极助力;其次是领秀文商旅融合,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荟萃演艺、非遗、习俗、美食、文创、动漫、慈善等多姿多彩的内容,让文商旅因子在这一开放式活动平台深度融合,并藉此探索文商旅持续融合发展新路径,虚功实做,增强文化软实力;最后是领秀幸福生活,以民俗活动为依托,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不断拓展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人民群众的节庆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谈起广府庙会这几年的发展,越秀区文化馆馆长何愿飞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回顾这九届,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广府庙会的变化。”何愿飞用“广、融、大、新”提炼了广府庙会的成长轨迹。首先,“广”字不仅仅是指范围区域的扩大,也包括内容的丰富、元素的增多,以及南与北,内与外的众多伙伴的加入;而“融”则体现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上,比如庙会上最受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其中三分之二的非遗项目来自广州及整个大湾区,另外的则是来自地全国的交流项目;而“大”则是指整个活动的格局与国家战略和省市发展战略共振。比如在湾区起航之际,本届活动上就立刻落地引入粤港澳三地艺术家的联袂演出,并在非遗区专门设置“大湾遗珍·粤港澳非遗荟萃”区域;最后就是“新”,广府庙会的创新从未间断过,不管是内容设置,还是表现形式,甚至在运营方式上,总在推陈出新。

展望未来,他认为,广府庙会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又有着新时代的创新面貌。经过多年的培育,内容会越来越丰富,在市民的心中,一定会从“知悉”、“了解”到“喜欢”直至“惦记”,成为大家每年“挂念”的大事!

(摄影:胡瀛斌、李嘉鸿)

    责任编辑:毛玮静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