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明代后期浙江的督抚驻地为何设在镇海?

扈智超(宁波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馆员)
2019-03-12 17:27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明代督抚一方面名义上始终是以中央都察院(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兵部(尚书、侍郎)堂官身份“钦差”到地方的“临时性官职”;另一方面却越来越具有浓厚的总揽地方大权的正式长官色彩,凌驾于地方三司之上。一般认知里,督抚驻地理应和三司,特别是分管民政的布政使在一起。然而,浙江督抚自嘉靖年设置一来,形成了杭州省城、镇海(明称定海)县城两个常驻地,两城各有督抚衙门;而且到了万历后期,巡抚只留驻镇海还成为了定制。明代定海县其实只是宁波府属县,为何能凌驾于宁波甚至杭州之上,取得了相当于省会的地位?只有当我们结合《明实录》《明史》等国家史和地方志,阅览明朝东南倭患和御倭战争史,才可以厘清浙江总督、巡抚为何频频离开杭州,最终在万历后期定驻镇海的原因。

明代浙直(浙江)总督、巡抚、总兵驻地示意图(不计寄驻下级衙门时期)

镇海平倭

浙江督抚常驻镇海,正是其独特的诸蕃贡道地位所形成的。终明一代,南倭北虏即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和北部边境蒙古的袭扰,是长期困扰明朝、危及社稷的两大问题。明廷规定,宁波是日本朝贡船登陆中国的唯一口岸。日本人的朝贡船来华要先在镇海入关接受检查,再经水路抵达府城上岸,然后通过大运河去京城。不但如此,镇海作为我国古代唯一一个与大运河相通的不冻港,也是东亚、东南亚各国来朝贡的第一站;历史上还是遣唐使、遣宋使的第一站。我国最早的日本专著、当地人薛俊所编的《日本考略》明言了镇海的地位:“凡贡献必由于定(海),次于宁(波)郡(城),以及杭(州)省(城),然达于京师。故定为喉舌所也。”

遣明使来华路线及倭寇骚扰图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倭寇占据昌国县(今舟山)诸岛为巢,明太祖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废昌国县并入定海县,居民迁往内陆,只留少量卫所军人守护舟山所城。因此,明朝的定海县县境也相当大,版图相当于今宁波市镇海区大部、北仑区和舟山全市。

明永乐十六年后的宁波府

嘉靖后期,倭患爆发,二十六年(1547年)七月浙江首设巡抚,朱纨以右副都御史官阶廵抚浙江兼管福建福兴建宁漳泉等处海道、提督军务,驻杭州。次年,他在镇海指挥福建都指挥佥事卢镗、海道副使魏一恭攻克县境内亚洲最大的海上走私贸易基地双屿港,大破倭寇和葡萄牙海盗。三十三年五月,命南京兵部尚书张经“不妨原务,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南直隶、浙江、山东、两广、福建等处”(《明世宗实录》)。从此,浙江督抚开始成为常设官职。当时的督抚是名副其实的钦差职务,所以驻地也是经常变动,张经任浙直总督时期,他驻嘉兴,巡抚李天宠守杭州。

明嘉靖三十四年发行的《广舆图》无浙直总督明确驻地

嘉靖三十五年二月,明朝第一抗倭名臣胡宗宪进兵部左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浙直福军务。在他的任职主持东南抗倭大局时期,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驻地一直在变动。嘉靖《浙江通志》记载:“浙江巡抚,旧不常设。有事则遣大臣巡视,或尚书,或大理卿,或都御史,官无定员,治无定所。嘉靖三十九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胡宗宪总督浙江兼巡抚,以旧清军察院改建,名总督府。”万历五年(1577年),因巡抚本身官阶系于都察院,时任巡抚徐拭正式题名为巡抚都察院。总督府北有杭州鼓楼,名镇海楼,徐渭代胡宗宪所作《镇海楼记》中有言:“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又火。予奉命总督直浙闽军务,开府于杭,而方移师治寇驻嘉兴。”当年,胡宗宪为剿灭大寇徐海确曾暂驻嘉兴,当日的受降仪式也在平湖县城外进行。

杭州鼓楼

三十六年,胡宗宪为彻底消灭占据舟山群岛为巢穴的倭寇,督师镇海。十一月,在镇海诱捕海寇头子王直。期间徐渭作为主要幕僚也随军前来,写下《游驱岩二首》《寓穿山感事》等与当地地名相关的诗。三十七年春,他们在招宝山观海远望岑港侦察军情,徐渭作《与客登招宝山观海,遂有击楫岑港一窥贼垒之兴,谨和开府胡公之韵奉呈》。此次,胡宗宪调集兵力,围剿王直在岑港的同党。浙直总兵俞大猷、宁绍台参将戚继光等知名武将都参加了这次战斗。可是岑港倭寇非常有战斗力,直至是年十一月,终于被肃清,其余倭寇流窜到闽、广一带。

浙直总督幕僚徐渭《与客登招宝山观海,遂有击楫岑港一窥贼垒之兴,谨和开府胡公之韵奉呈》

受胡宗宪邀请,前南京兵部尚书鄞县人张时彻也一直在抗倭前线观摩和参与战事。他看到胡宗宪大胜倭寇后,特地在招宝山立《平夷碑》。碑文中也告诉我们当时的镇海是浙江总督的唯一驻地,“公自戊午(嘉靖三十七年)三月视师海上,迄十有一月乃罢,而定海实惟驻节之所。”

武职巡抚

为了抗倭,明朝除了在东南沿海设置最高文职浙直总督的同时,也设置了管辖浙江和南直隶两省的浙直总兵。明天启内阁首辅朱国祯在《涌幢小品·总督总兵》卷8说:“文臣称总督,武臣称总兵,皆是虚衔。”总兵和总督一样,名义上也是中央五军都督府派下来的钦差,其待遇都系于本身官阶。《明史·职官志五》记载:“凡总兵、副总兵,率以公、侯、伯、都督充之。”浙直总兵是东南抗倭前线的最高武职,最初设置于嘉靖三十四年,驻地一开始在临山卫(今浙江余姚临山镇)。次年,因镇海是诸蕃贡道,总兵府改驻弹压。

浙直总兵俞大猷《登招宝山》

嘉靖四十二年的《定海县志》里有一段有意思的话:“总兵府一在县治西,一在舟山所城内,俱因总督司改今名。”《明史·职官志五》里的一句话解释了总兵府改名的原因,“镇守浙江总兵官一人,嘉靖三十四年设,总理浙直海防。三十五年,改镇守浙直。”以文制武是明朝中期以来的国策,既然有文官“总督浙直福军务”,武官就不能“总理浙直”了。

嘉靖《宁波府志》定海县治图

不过,浙直总兵有点特殊,和别地总兵相比,他能够节制文官。《明世宗实录》说:“(浙直)总兵则曰镇守,屯临山。副总兵则曰协守,屯金山……其体统视巡抚。”总兵的职责在张时彻的嘉靖《宁波府志》有具体说明:“总兵府都督一人,掌凡镇守浙直地方、备御倭夷、保安军民之事……凡水路之寇,调度各省沿海军马而逐捕之。凡重大之事会同各巡抚及副总兵议而行之。境内所属知府以下,若参将、守备、把总等官皆得其节制。”从这些史料看出,浙直总兵名虽“浙直”,职权也不输浙直总督,拥有调度沿海六省兵马,并有与各处巡抚议事之权。这样才可以充分动员辖区内各方面力量,协调作战,能更加有效地抵御倭寇侵扰。

而作为一个完整的节镇,一是要有武职钦差, 即总兵的镇守;一是要有文职钦差, 即总督来总督军务或是巡抚来提督军务。这个权力大得惊人的浙直总兵谁来节制呢,只能是同样管辖六省的浙直总督来节制(嘉靖四十年七月胡宗宪兼制江西)。这就是嘉靖年间,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常驻镇海的原因。在胡宗宪、俞大猷、卢镗任职期间,抗倭大局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浙直倭患基本平息;这样才有了嘉靖四十二年正月戚继光以浙福副总兵的身份援闽抗倭之事。

由于浙江抚帅职权相近,两者相互合作,但又相互牵制,时常发生矛盾。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因严党案牵连被捕,此时浙直倭患也基本平息,“于是浙直总督缺遂罢不补。而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赵炳然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廵抚浙江。”(《明世宗实录》)自赵炳然起,浙江巡抚的职责也定为“巡抚浙江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次年初,浙直总兵卢镗被视作胡宗宪同党免职,由杨尚英接任。杨尚英刚上任,就被只管一省的赵炳然给坑了。赵炳然上奏要求浙、直总兵分设,“苏、松、浙江水师皆统于总兵,驻定海;陆师皆统于副总兵,驻金山卫,并受总督节制。今督府既革,则已判为二镇,彼此牵制,不得调发。请画地分辖,各兼水陆军务。”(《明史·赵炳然传》)这样,与浙直总督一职相伴,负责镇守浙江、南直隶两省,调度沿海六省兵马的最高武官“浙直总兵”亦遭裁汰。浙江总兵此后遂成定制。

万历定制

万历十一年,因去岁(《明史》误作九年)杭州省城兵民两变,浙江总兵改驻杭州。不过,鉴于镇海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制定了浙江总兵在杭州、镇海两地办公的制度,汛期、战时继续驻镇海,汛毕驻杭州,仍巡历海上。

浙江总兵的重要职责是“巡历海上”,防止倭寇东来。那么,作为“提督军务”的浙江巡抚有没有这个职责,跟着节制总兵呢?乾隆《镇海县志》“军门府”条记载:“军门府在县治东,城隍庙西,万历七年(县)令赵思基建为巡抚巡视海上驻节之所”。“赵思基”条又记载:“时巡抚视师海上驻臬司行署,前令议拓民庐开府。”由于巡抚本身官阶属于监察系统的都御史,历任巡抚本来驻县城的按察分司行署。万历初年,巡抚吴善言要求定海县拆掉民居建巡抚府,县民因此惴惴不安。县令赵思基是个好官,他寻到县城城隍庙西边有块空地,在上面建了巡抚衙门。这样,浙江巡抚在镇海也有了固定的巡抚衙门,民心也得到安定。据地方志记载,巡抚府前除了有表明巡抚职责的“文武总宪”坊外,还有表明巡抚志向的“江海澄清”坊。

随着万历朝鲜之役爆发,杭州、镇海两驻的弊端逐渐显现,总兵在二十九年十一月再次专驻镇海,不再兼驻杭州。“浙江廵抚刘元霖上海防事宜一,重将权谓浙省总兵驻札定海,控制杭嘉温台等处……从之。”(《明神宗实录》)那么时常要和总兵协商军政要事的巡抚呢?从文物史料方面反映,朝鲜之役后的巡抚也主要在宁波一带活动。宁波月湖瀛洲接武坊系府城内唯一的明代牌坊,为万历年间所建。三十四年,陆世科、李康先等17位宁波籍学子同时考中举人,在宁波城内引起不小的轰动。浙江巡抚甘士价(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至三十六年五月在任)为预祝他们今后能像唐代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学士”那样能得到朝廷的重用,打算为他们建造了这座三间四柱“瀛洲接武”坊。不过,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甘士价于万历三十六年五月离职,在他的任期中并没有建成这一牌坊。直到万历三十九(1611年)年,高举(万历三十七年正月至约四十二年在任)以甘士价和他两人的名义建造了“瀛洲接武”坊。

 “瀛洲接武”坊

高举离任之时,当地百姓感怀他的恩德,请鄞县人吴礼嘉撰写《中丞公抚浙去思碑》赠送于他。从碑文中,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当时高举任期明日之间的局势,更能加深了解浙江巡抚留驻镇海的原因。此碑记载:“方是时,乐浪(朝鲜)之役虽解。而(德川)家康实螫属国,劫我之鸡笼、淡水。宵人又阑出徼外,以贸夷海上,实棘棘多事。”朝鲜之役后,明日关系并未缓和,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建立江户幕府;而后,他对明朝及其属国进行骚扰。嘉靖时的倭寇,是以浪人、武士,其支持者最多大小名;与此相比,万历时的倭寇,却有江户幕府的背景。倭患的严重性,有过之而无不及。浙江境内又有宵小之辈擅自出海上边关,与倭寇进行非法贸易,可说是内忧外患。碑文称,高举到任后衣宵食旰,巡遍了荒远的各岛,修缮沿海各城,核查粮库储备,加入艨艟作为鸟船,以利于水战。1611年,日本人侵略温州海面,被他打败,“尽获厥丑,无片帆得还者”。《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九年十一月 十三日”条也记载了此事:“浙江抚按高举、郑继芳报温处道擒获夷犯一次裴福宁等七十三名。”此外,高举还兴修水利,为京师提供了大量粮食,“舳舻衔尾实京储,则公之造。”

“我西北又不资矣,余因感国家奠鼎燕蓟,借九塞之节镇以御夷,借濒海之节镇以御倭……讵知西北吏士常仰粟吴越,而吴更以越为咽喉。假令鲸波弗戢,则悉土之毛尚无以佐军兴,而于何时塞上?故抚浙而效功不独浙也,六幕并受之;抚明州而效功不独明州也,两浙并受之。以公建牙仗,肤功宣炳行,且铭旗常与日月并耀。清汉宁,俟海壖之片石,章不朽然。勒公伐而于浙之重地也,则坚珉亦为公重矣。”这是碑文末吴礼嘉对高举功绩的高度赞叹。作者认为,如果国家粮赋所在的濒海之节镇(镇海)不保,两浙的粮食就无法供应给西北九塞之节镇,燕蓟(京师)的安全就无法保证。故而,高举巡抚宁波(镇海)的功劳就是保卫江南两浙,就是保卫整个国家。如此看来,巡抚驻镇海,可类比明成祖“天子守国门”,颇有“抚臣守国门”之势。

中丞公抚浙去思碑(来源《淄川高氏族谱》卷8)

万历四十年闰十一月十一日,明朝正式确定镇海为浙江巡抚驻地,是日《明神宗实录》载:“吏部覆:南直廵按题留太平府,廵抚题留吴县等县;漕运总督题留泗州等州县;浙江廵抚题留定海等县各正官……从之。”《明史·边防·海防》称:“自世宗世倭患以来,沿海大都会,各设总督、巡抚、兵备副使及总兵官、参将、游击等员。”作为东南抗倭第一战略要地的镇海驻有浙江最高文武官员巡抚、总兵,远远凌驾于宁波城之上,并跃居杭州城之上,成为东南仅次于南京应天府的大都会了。

从浙江抚帅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也可以看出,镇海在中国海防史和明代御倭战争史的地位。自从第三任浙直总兵卢镗在招宝山上题字后,山上威远城内成了浙江抚帅比拼书法之处,至今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招宝山明清石刻。石刻原有40方,现存9方,其中明代4方,清代5方。如天启二年,浙江巡抚苏茂相立“海天清晏”碑表明志向;天启五年,浙江总兵何斌臣立“撑半壁天”碑评价镇海的历史地位和战略地位。

1633年起,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因天主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日本人出海。随着海防御倭压力骤减,加之后来的清朝与日本没有建立朝贡贸易体系,清代镇海地位也因此骤降,不能像同时确定为明朝巡抚驻地的苏州吴县那样,继续成为清朝巡抚的驻地了。 巡抚府也于清代被改成了县校士馆。

民国镇海县城图中的校士馆

参考文献:

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