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研究:中国大陆引起肝损伤最主要药物为保健品、抗结核药等
药物性肝损伤是由什么引起的?
研究显示,在中国大陆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为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占26.81%)、抗结核药(占21.99%)、抗肿瘤药或免疫调整剂(占8.34%)。
其中,13%的中国大陆患者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23.38%的患者在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以下简称DILI)时合并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基础肝病,而这些患者的肝损伤更为严重,而且发生肝衰竭和导致死亡的风险更大。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茅益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5医院教授陈成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消化疾病领域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影响因子20.773分)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的研究论文,指出上述问题。
茅益民(左一)、陈成伟(左三)与获美国DILI研究终身成就奖的前美国肝病学会主席、美国FDA药物性肝损伤首席专家John Senior教授合影。上海仁济医院供图众所周知,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也是当前急性肝损伤最为常见的病因之一,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在肝病中,DILI的发生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病(包括酒精性及非酒精性),发生率较高,但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诊断标记物,尤其是当药物造成的慢性肝损伤时起病较隐匿,临床上常常不能被发现或不能被确诊。因此,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会显著增加额外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此次发表的研究论文是基于 “Hepatox” 网络平台(www.Hepatox.org)开展的多中心协作的中国大陆地区药物性肝损的回顾性研究所产生的学术成果。该项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共纳入了中国大陆地区308家医院的2592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是国内迄今最大规模的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报道了中国大陆地区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诊断率,并以此为依据估算了中国大陆地区普通人群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研究显示,中国普通人群中每年DILI的发生率至少为23.80/10万人,高于西方国家报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该论文是中国学者首次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发表的反映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等整体现状的研究论文。
美国药物性肝损伤协作网络(US-DILIN)的主席Paul B. Watkins教授、欧洲药物性肝损伤前瞻队列的首席专家Raul J. Andrade教授等专家认为,来自中国的数据对全面了解全球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情况、诊疗现状并以此提出防范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是国内迄今发表的最大规模的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研究成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