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豆瓣青椒学院:发现学术新星,不贩卖知识焦虑

澎湃新闻记者王芊霓 实习生张宇 张晨阳
2019-02-20 14:2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在豆瓣内容付费项目“青椒学院”授课,对于人民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田洁很新鲜。对于田洁这样的80后重点大学讲师而言,生活的重心似乎应该仅仅在给学生上课、发论文以及申请项目、填写表格中做定向摇摆。

谈到与 “青椒学院”的合作,田洁也有点意外。原来,收到邀请后,田洁认真设计了三份课程大纲,其中一份目的明确:有利于考研读博;其中一份立竿见影:能带入生活和工作。可最终结果却让她大跌眼镜:“万万没想到!最后选中的竟然是十五个思想实验。”

这套思想实验大纲被田洁称为“个人把玩的小物件”。偏偏是这个在她看来最不具备功利价值,最不可能“卖钱”的课程,被豆瓣选中。

田洁在“青椒学院”的专栏

豆瓣内容付费:要有戴锦华也要有林品

豆瓣网被称为文艺青年的精神家园,它的用户以文艺、独立、精神性而著称。在喧嚣吵闹的互联网世界中,豆瓣始终有一点静和慢,正因如此,在如火如荼的内容付费领域,豆瓣表现得非常谨慎与克制。在此前的多个媒体采访中,他们都强调豆瓣的内容付费项目不能贩卖知识焦虑。

2016年起,知识付费平台相继出现,用户迅速增长,呈井喷态势。据企鹅智库、极光大数据等多项报告,仅一年,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暴涨 3倍,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5000万人,“得到”“喜马拉雅”“蜻蜓FM”“知乎”“分答”等早已划地为营,抢占资源。

尽管是后程发力,豆瓣的内容付费产品仍获得不俗成绩。豆瓣时间专栏上线5天内销售额逾百万,7天付费订阅用户过万。 然而,对于错过了内容付费红利期的豆瓣来讲形势并不乐观。2016年,“在行”团队推出分答,仅用42天时间,横扫朋友圈,获得了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100万付费用户的优异成绩;马东携手“奇葩天团”的《好好说话》作为喜马拉雅首个付费节目上线,推出首日,共计售出25731套,销售额突破500万。

正如豆瓣本身的调性一样,豆瓣时间专栏的用户画像特点鲜明。豆瓣时间专栏的订阅用户80%以上拥有本科学历,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据30%,从性别角度看,女性用户则高达64%,比男性约多一倍;21-35岁用户占比81%;绝大多数用户来自国内一二线城市,前30城市分布中含两个国外城市(纽约、伦敦),用户的月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这样的受众显然属于互联网用户中极为“优质”的部分。

这样的用户群对于豆瓣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面对这1.7亿书影音的用户,这群批判意识极强进而可能对知识的商品化产生抵触的用户,这中间是否存在某种张力?

豆瓣副总裁姚文坛认为,内容付费是互联网的内容发展趋势,“知识付费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新的一种传播方式而已,其实所谓的知识付费更早就是图书,而互联网对内容付费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豆瓣做内容付费,得到了用户的有力支持。姚文坛说,因为豆瓣的第一波用户就是读书用户。豆瓣有这样的一个氛围,只要内容足够好,就会得到用户的支持。“我们一直在为用户提供内容服务,希望能和用户一起成长。”姚文坛说。

而豆瓣内容付费的新锐栏目“青椒学院”,顾名思义,就是由“青椒”为主要主讲人的知识专栏。青椒一词取“青教”的谐音,代表着优秀的青年学者、教师群体。

原来,2018年底上线的“青椒学院”项目是和豆瓣时间2018年初的“大师课”同步启动的,姚文坛说,一方面,豆瓣内容付费项目通过大师课,像白先勇、北岛、戴锦华这样有着高人气和大流量的IP出经典课程,强有力地推开了内容付费大门;而另一方面,青椒学院则是豆瓣时间的新品牌和新锐力量,主讲人均是80后甚至90后的学者。他们不拘于现实,具有国际视野。

大师课和青椒学院的差异,也主要是由大体量向小颗粒的转变,从北岛到白先勇动辄上百节的大部头,到青椒学院的年轻学者小颗粒度,两三小时就可以听完的小专题。姚文坛表示,后者做的知识产品都是小颗粒度,每一堂课10到13集这个体量是更符合年轻人的使用习惯。

对于这种调整,青椒学院《“不完美生活指南——品位幻象下的消费社会》专栏主讲人常江觉得理所当然。常江,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也是豆瓣时间很早开始合作的内容合伙人。他指出,现在的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越来越碎片化,可能小体量的产品会越来越主流,这是技术环境对知识生产的总体性影响,不光豆瓣,谁都不能免俗。

尽管青椒学院的年轻学者竭力在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但是也难掩被所谓“大师课”抢夺绝大部分流量资源的态势,彼此引起的波浪不一而齐。豆瓣时间销量最好的头部产品中,能动辄卖出上万份,完成巨额成交量的更多还是诸如北岛、白先勇、戴锦华等等。

“青椒学院课的订阅数目暂时无法与这些大咖相比。”姚文坛很坦诚地说,她身上也背负着紧迫感,“从2017年3月份开始做豆瓣时间的时候,我就想要老人带带年轻人,有戴锦华就应该有林品。学者本身也应该是这样,老人推新人。” 姚文坛说,而“青椒学院”的林品是由“大师”级学者戴锦华所推荐的。

据了解,200多位青椒中的很多位也确实是老教师推荐的,清华建筑学院院长推荐了该学院青椒梁思思,人民大学哲学系知名教授周濂推荐了青椒王小伟,而田洁则是他的同事,讲存在主义哲学的雷思温所推荐。

大师自带光环,新人给知识带来活力。无论是豆瓣大师课还是青椒学院,无论是戴锦华的电影课,还是戴锦华的学生林品的奇幻文学课,目的都是要做有品质的内容输出。

不久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接受《文汇报》专访曾痛批大学“青椒”投身音频课或短视频的现象,在这位教授看来,互联网上的“网红教师”必须按照节目制作方的要求讲故事,所以学者的身份变质了,是去迎合而不是去引导大众。在张汝伦眼中,所谓知识付费,完全是浮躁的大学老师被商业平台收买的结果。

不过,这样的批评显然很难指向豆瓣的内容付费项目。常江笃信他对豆瓣的选择和坚持,认为豆瓣注重平台与教师的相互磨合,“因为它作为一个机构的风格,与我所认同的真正知识分子的风格十分接近。”

豆瓣为什么要推学术新秀?

豆瓣青椒学院的内容生产者都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学者。推出至今,豆瓣内容事业部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庞大的“青椒资源库”,该资源库覆盖了全国50余家高等院校,200余名年轻教师,豆瓣时间将根据各位青椒的特点与他们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

姚文坛想要通过“青椒学院”推学术新秀的想法与她个人长期以来的文化传播领域幕后推手的身份密切相关,她曾任优酷土豆文化中心负责人,推动《看理想》系列掀起网络文化节目的浪潮。而更早之前,她曾任出版社编辑,也曾在新浪文化读书频道、中国出版集团工作过。

正是长期在文化出版领域的工作经验,以及与学术圈的长期紧密合作,让姚文坛越来越意识到为年轻学者提供舞台的紧迫性。

在当下,“发现年轻学者”某种程度已成为文化传播机构的使命。

这是因为,在高校评价体系单一的大环境下,资源被大量集中在知名的教授身上,这样的现状无法在短时间内用大学自身的力量去改变,就是要靠大学以外的力量去推动。在姚文坛眼中,豆瓣应该对优秀年轻老师进行挖掘和宣传,让这些年轻人“冒出来”。

姚文坛正是受到三联和哈佛燕京丛书系列的启发而要推学术新秀的。

哈佛燕京丛书是三联与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共同出资建立出版,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多个学科,推出了大量新晋中青年学者的优秀学术专著,许多从中出版的学者的第一本书,成为其学术领域的成名之作。

25年前,三联出版开始出版哈佛燕京丛书,给年轻的学者提供非常优质的学术交流的舞台,包括像赵汀阳这样的学者,借此脱颖而出。姚文坛赞赏三联,她说,“我们受哈佛燕京丛书精神的影响,在认真地做一件事情,让年轻人在这个时代以另外一种方式传播好的内容。这是我们跟哈佛燕京丛书很像的一个出发点,都是为了推年轻的学者。”

就在不久前,董秀玉在单向街第四届文学奖上致敬“三联哈佛燕京丛书”,讲到,人不能停留,人不能停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时代要求人不要停留。姚文坛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每个时代应该都是年轻人走在最前面的,这个时代才有力量。

“我们做内容付费不应该过于拘泥于老面孔,那样太没趣了。”姚文坛强调,总得有一些平台让年轻人来出头的。

姚文坛甚至直言不讳自己的“野心”,“我们想把青椒学院这个互联网产品做成精品,并且希望做成可以传承的东西。”

姚文坛

田洁听到姚文坛这样的想法后深感惊讶。田洁自己也曾受益于哈佛燕京丛书,“但没想到我可以参与进有着相同目标的项目,这突然让我有了历史感。”

常江也直言,哈佛燕京丛书对他影响很大,它是文化出版领域的一面旗帜。

姚文坛认为,无论在推出什么样的产品,做什么样的推广,都离不开给年轻人舞台的初衷,“当然,互联网产品需要入口,需要鲜活的形态和互联网语言,我们首先要去寻找触点,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需求。我们选用了由老学者推新学者的方式,也有出版系列书、套书的想法。我们期待用更加聚合的方式,做出有品牌性的产品。”

然而,青椒学院的课想要卖得扎实,甚至成为爆款,又谈何容易?

据“豆瓣时间”团队的责编介绍,首当其冲的困难是在老师的选择上,工作量超乎想象,准备到大纲阶段的老师已经一百多个了,并且大纲还需要不断打磨。每一个课程都有编导有责编,程序是完全标准化的,并且有很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每一期稿子都由豆瓣的责编完完全全打磨,其实很多都到了demo的阶段,对效果不满意,又重新打回去,重新做。

比如说,有老师准备的大纲挺满意的,但到具体落笔的时候又有了分歧,因为这毕竟跟写书不一样,音频节目需要有声音,有情绪,主讲人是在念书?还是要与听众交流呢?这些都是需要把握的。

豆瓣时间非常推崇由主讲人本人参与录制的方式,虽然有时会极大增加录制难度,但是他们坚持认为,情绪也是一种带动,作者自己的声音对用户来讲是原汁原味,是作品和思想的一部分。

有时候稿子通过了,可是讲的时候又有问题,令人极度沮丧;有些已经制作好了,又因为作者心理压力过大而迟迟无法上线。

无论如何,豆瓣方面都表示,未来将继续打磨“青椒学院”每一位IP,不断地用多样的方式把他们讲的内容传达出去,无论是纸质的书还是音视频的节目,接下来也会面对面的和用户做线下的交流。

“青椒学院”:照向体制内教育的一道光?

不同于某些观点认为的青椒上互联网音频课是对本职课堂简单重复的看法,田洁说,走过一遭才知道,在豆瓣上课和体制内上课截然不同。

田洁认为,体制内的教育是给这个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所以大学的课程设置是“冲着你的生产力”来定的。

“而我的思想实验课。”田洁说,“ 跟你能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螺丝钉,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学校教政治哲学,我要教斯宾诺莎和霍布斯之间争论的是什么?自然状态的定义是什么?教学生拿博弈论的建模算投票,算合法性落在哪儿……学生一毕业考研、考完再考博,然后这帮人毕业了去智库,然后继续给人家分析出具报告……这就是体制和体系的意思。我在这个体制里负责把他们培养成将来能找到工作的人,或者是能更好地考研然后再找到工作的人。”“所以上课是把我知道的‘倒’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记住并且重新复制、再升级的填鸭式。”

对她来说,在学院上课需要给学生信息量的碾压,而在青椒学院,这一知识传播的本质完全得到了改变。田洁觉得是一种更单纯的分享和教育,老师和学生之间并没有体制内绝对的权力关系。

豆瓣不是普通课堂式的灵魂碾压机,它的内容更关心听众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课堂式的培养机制并没有这种动力去关心,也很难有效鼓励老师去关心学生,去关心灵魂有没有培养好。

“体制付我钱是关心这孩子出来以后有没有用。”也就是说,田洁在体制中往往背负着较大的教学压力,受到比较严格的教学要求的规范,面对这样一个塑形的过程,她个人是不得不被驯化的。田洁认为,自己在豆瓣的课程追求的更多是在体制内部很少能发挥的知识,在没有更多压力的情况下,关心听众的灵魂有没有健康地生长。

田洁认为,豆瓣会挑课,因为这种思路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体制内教育的缝隙,或者说,是照向体制内教育的一道光。

田洁觉得在豆瓣课程里,他和学员的关系更加平等,沟通也更加有效。她对于课程的感受与豆瓣时间专栏的slogan异曲同工——陪伴你,成为自己。她认为自己在豆瓣的讲述把她拉回了博士时光。“我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的时候,不同专业的学生会被强制要求住在一个楼里,每天一起吃早点和晚餐,就像霍格沃兹一样。那里没有老师,大家每天做的更多是把各自的领域的好玩儿的事与遇到的人分享,以一种最平等有效地语言告诉你。”

田洁觉得这和自己在豆瓣做的事情差不多,就像同样爱好古玩的人在交流玉器和挂件,大家刚开始可能互相不懂对方的玩意儿,但很快会有感觉上的共通。这样的分享在豆瓣这里可以得到有效,甚至是“清奇”的回应。

有一集田洁讲疼痛,谈到维特根斯坦,他有过这样的论断:即便我全面地表达自己,我依然不能确定你所感受到的疼痛是我所感受到的疼痛,我这一辈子都不知道你会感觉到什么。

“人和人之间就像深渊,所谓的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也无法确认,我们只能大概猜说,你的牙疼就是我的牙疼,但是我永远无法确信你的牙疼就是我的牙疼。”田洁在课程里说。

这节课后,田洁收到了一条匿名豆邮,来自一个女生,女孩儿在信里说:沟通既然这么有限,遇到事情,我更应该努力去和男朋友沟通。我以前都要求男生在各个方面了解自己所想,明白自己的委屈,成为自己的“良人”。

“我这就突然起到了情感专家的作用,还挺逗的。”田洁大笑起来,“这样的对话和沟通在学校课堂上是不会出现的。”

田洁总结道,“我还挺有成就感的,我觉得其他地方教的是术,我教的是理。”

对于如此刁钻的“脑洞”,姚文坛评价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这也是哲学对生活的某种指导。我们的课程并没有像情感专家那样提供“技巧”,却无心插柳,让用户得到了一个本质性的解释。

对于豆瓣青椒学院和体制内大学教育的比较,常江认为,体制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是,豆瓣的“青椒学院”在教育的角色和功能上,是与“体制内的教育”互补共融,没有任何冲突的,“青椒学院”产品,从来都不完全是对表面上的“社会受众需要”的简单应激反应,它也是对教育自身规律的考量,对社会生活进行批判和辩证性的考量。

“青椒学院”能否缩小教育资源差距?

青椒学院主要有两个方向的受众,一部分是已经进入社会,深觉知识储备不够的人群;另一部分则是远在二线城市之外,还在读的大学生或高中生。

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扁平化,青椒学院也希望其触角越远越好。豆瓣做青椒学院的初衷,就是想以青椒学院开始,去惠及偏远地区。姚文坛举例说,有多少孩子可以来人大上学,听田洁老师的课呢?学生都希望得到的是来自一流高校的,有国际视野的知识。越偏远的地区,这样的渴望越强烈。

田洁在人大教精英班,这个班上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个最好的高中的拔尖生,班上有六个人会被直接送到牛津,而田洁要帮这些学生做课程设计。

田洁觉得教这个班是她回国后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因为这帮孩子可能因为听过田洁的课,出去留学的日子会比她当年舒服那么一点点,因为她听到的内容跟国外的内容是一样的,差别没有之前那么大,“我觉得我弥补了他们可能会遭遇的某种缺失。”

田洁未来将要参与到豆瓣时间的线下活动中去,她想去到国际教育没有普及,甚至教育资源相对贫瘠的地区,河北、内蒙等大学校园,包括欠发达的地区讲演。

在姚文坛的计划中,开展青年学者的讲演,带动青年学者在互联网络中的活跃度。打开这些“青椒”们的知名度,相关的运营活动已经铺开。例如,豆瓣近期举办了“不断电学习”等推广活动,豆瓣希望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鲜活的、有国际视野的知识。打破优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于北上广深的现状。

2018年12月,在《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引起互联网关于教育资源大讨论之后,豆瓣时间发文《你才30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推介“青椒学院”项目,文中写道:人生从来不是只有高考一个战场,优秀的人从来是胜出在优秀的教育资源。

豆瓣网友“蔫小坏”就是通过“豆瓣时间”获得了以往不易获得的教育资源,继而获得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并非对口专业的科班出身,抱着对歌词的热爱,他一个人默默坚持练习写作很多年。

恰逢17年的时候,豆瓣时间和王菲的词人姚谦先生合作开设了一个歌词写作课,蔫小坏报名学习,并顺利出道成为了一名词人。他提交的打卡作业,被姚谦先生选中,后与好妹妹乐队合作,为后者提供了年度热门传唱的单曲《如期》。

渴望感受到一流教育的美好,享受到精英知识的沐浴。这件事上,许多人从来都没有放弃,不止蔫小坏,对更多的豆瓣用户来说,如果说互联网有帮助到大家体验教育公平,那么豆瓣时间上的古典音乐鉴赏社群、小说写作训练营,以及影评学习组,就是他们向命运发起的绝地反击。

豆瓣青椒学院想做的,也是让尽可能多的“蔫小坏”接近更多的像田洁和常江那样的优秀教师。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