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 +1
小耗子偷的“香芋”是不是土豆|《红楼梦》中外国物品的故事
《红楼梦》成书于18世纪中后期。这一时期正值所谓康乾盛世的后期,而在世界范围内,由西方引领的全球化进程已延续200余年,对中国的影响也已达到相当程度。在这一背景下,《红楼梦》中有颇多涉及域外物品与知识的描写,这些描写饶有趣味,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众多域外知识和物品进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国人生活的影响,反映了清中期之前中国的对外交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为此,《中华读书报》推出“《红楼梦》中外国物品的故事”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又一种美洲作物?
贾宝玉给黛玉编的“小耗子偷果品”瞎话里(第19回),说到了五种果品: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香芋。有人认为“香芋”就是今天所说的土豆(或叫马铃薯)。
很多人都知道,土豆(马铃薯)跟红薯(地瓜)一样,是从美洲传到全世界的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依然如此。那么宝玉随口说出的五种“果品”,就有两种来自域外,而且都是在全球化时期来自遥远的美洲新大陆?
是这样吗?细细考察,颇有趣味。
在古代文献中,“花生”与“香芋”两个名称常常纠缠在一起。花生传入中国后曾有很多异名,如“长生果”“地豆”“番豆”等,“香芋”也是其中一个,如《本草纲目》卷七引《花镜》称“落花生一名香芋”。但贾宝玉所说的香芋不可能是他刚刚提到的落花生。
“香芋”又与土豆经常搅和在一起。如17世纪初的《长安客话》:“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1739年的《天津府志》:“芋,又一种小者,名香芋,俗名土豆”,等等。俞平伯先生在《读红楼梦随笔·十七》中,排除了香芋是落花生的可能,因为宝玉刚刚已说了落花生。他接着引用清代乾隆年间《本草纲目拾遗》卷八(“土芋即黄独,俗名香芋,肉白皮黄,形如小芋”),和现代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卷上“土芋”条下的解释(“别名黄独,土豆,香芋,肉白皮黄,可食用”),得出结论说“本书所云香芋,大概就是这个了”。俞平伯显谓香芋为土芋,其别名为黄独或土豆,但有学者似未详察,认为俞平伯主张香芋就是今天我们常吃的土豆,即马铃薯。
但是,有关马铃薯进入中国的史料却不支持这个判断——且马铃薯也不属于“果品”。
贾宝玉还无缘见识马铃薯
马铃薯,又称土豆、山药蛋等,原产地在南美洲和中美洲,在印第安人培育下,大约在公元前5000-4000年间由野生逐渐向栽培植物进化。新航路开辟后,于16世纪中后期分别由西班牙和英国水手带到西班牙和爱尔兰,进而传播到欧洲大陆和不列颠群岛。公元18世纪后期被英国人带到印度,继而传入东南亚。16-17世纪之交由荷兰传入日本。17世纪荷兰殖民者盘踞我国台湾(1619-1662年)期间在台湾已有种植。1700年左右有西方人在舟山看到马铃薯的栽培。
关于马铃薯传入中国大陆的具体时间,则目前或认为是在16-17世纪之交的明朝万历年间,其根据主要就是前述明万历中后期蒋一葵所撰《长安客话》(据推测作于1600-1610年间)中的记载。但有人指出“土豆”在明清时代至少或指土芋或指花生,如同一时期徐光启《农政全书》就有记载,却没有关于马铃薯的任何蛛丝马迹,显然《长安客话》中的“土豆”应是土芋而非马铃薯。
俞平伯所引古今两部书籍都称香芋、黄独、土芋是同种异名,后者更称它又叫土豆。
《农政全书》“芋”字项下,附有“香芋”条,也谈到“土芋”:
香芋,形如土豆,味甘美。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有农史学者对明清代一些史料,如17世纪初《长安客话》、1682年《畿辅通志》、1700年《松溪县志》、1739年《天津府志》、1762年《正定府志》等载有“土豆”名称的作物进行了考察,发现“土芋”“香芋”“土豆”“黄独”之名往往互见,即使“马铃薯”之名也曾用于称呼黄独,这些植物都具有容易混淆的生物学特征,因此认为据这些史料尚难以推断马铃薯在明末即传入中国大陆。
论者并进一步指出,根据各种资料可以认定,中国马铃薯源自欧洲,是欧洲马铃薯的后代,而欧洲马铃薯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才得以培育成适于大田栽培的品种,因而马铃薯最早引入中国的时间不会早于18世纪,可能是在欧洲人普遍认识到马铃薯优异的食用价值后,由传教士们带到中国的。直到19世纪中国文献中才开始出现关于马铃薯的可靠记载,并且都称其为“洋芋”或其谐音如“羊芋”“阳芋”“扬芋”等。明末清初引入的境外作物,一般皆冠以“番”字,如番麦、番薯、番茄、番豆等,而清代中末期引入的植物或物品才冠以“洋”字。“洋芋”的称呼正符合这个习惯。
如此说来,生活于18世纪上半期的曹雪芹,很可能还无缘让贾宝玉说出马铃薯来。这也能够解释贾宝玉所说分明是“五种果品”,而亦粮亦蔬的马铃薯却无论如何无法跻身于“果品”之列。
“香芋”到底是什么
那么“香芋”到底是什么?
芋类的栽培历史在中国为时甚久。
《史记·项羽本纪》就记载项羽说“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即芋和豆类),军无见粮”。古时又称芋为“蹲鸱”。《史记·货殖列传》载,蜀地卓氏先人看到汶山(即岷山)之下一片沃野,地里长着“蹲鸱”,使人终身不会挨饿,因而在此经营冶铁业而致富。私奔司马相如的卓文君就是卓氏后人。
汉代词典《说文解字》称芋的样貌是“大叶实根骇人”。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也称:汶山郡都安县有大芋如蹲鸱也。这是以蹲坐的鹞鹰来形容芋的大小和形状。因此唐代张守节为《史记》所作“正义”中称:蹲鸱,芋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引《史记》等书,列出“芋”的别名“蹲鸱”。
宝玉口中的香芋,在己卯、庚辰本中作“香玉”。不管是“香芋”还是“香玉”,本来就是宝玉用来编派黛玉的。但由于古今名称不同、各地称呼不同,并且古今书面资料亦未必能够全面反映民间称谓等原因,使人们对“香芋”的理解歧义纷呈。

己卯本中几处都写做“香玉”,旁用墨笔或朱笔改“玉”为“芋”。但不管是原作者还是誊录者的错,错得都“有道理”
但是“香芋”却不是上面所说的芋头,对此研究者们好像没有分歧,俞平伯即持此看法。在《红楼梦》里,芋头就叫芋头,第50回“争联即景诗”故事中,黛玉的诗句就有“煮芋成新赏”,显然是因为看到席上有芋头而来的灵感,果然后来“李纨命人将那蒸的大芋头盛了一盘……命人带给袭人去”。可见书中芋头与香芋是分得很清的。
前引许多史料都涉及“黄独”。《红楼梦大辞典》即释“香芋”为“黄独”。该词条引清人谢墉《食味杂咏》云:“香芋:腊蔓生,别有一种香气,可供茶料,故名香芋。苏松人家尚之”;并引曹寅《楝亭诗钞》中“粟事间重蔬,芋香或异呼”,证明曹家平时亦食用香芋。
台湾植物学家潘富俊,也释此处的香芋为黄独,并称黄独块茎作为药用始载于北宋苏颂等所著的《图经本草》,有解毒消肿、化瘀散结、凉血止咳之效。
看来宝玉所说的香芋,就是这种可作药用、也“可供茶料”的黄独了。既然其“可供茶料”,宝玉将之列为果品,也就得到了解释。
原标题:《小耗子偷的“香芋”是不是土豆 | 《红楼梦》中外国物品的故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23人受审
- 外交部回应越南改造我柏礁岛
- 2025稳外资行动方案来了

- 苹果发布iPhone 16e,4499元起售
- 牧原股份声明:未收到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发出的调查通知,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

- pH值为7的溶液是什么性质?
- 指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传播资讯的新媒体,经营者多为普通网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