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网友撰文质疑公益机构引争议:是揭黑英雄还是“老鼠屎”?
最近一段时间,公益行业的微信朋友圈里不少人都在转发一个名为“dangpu”的匿名作者写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直指某些公益机构和公益人、对相关公益项目执行情况和财务数据予以质疑,内容犀利且充满火药味。
“dangpu”及其文章在公益圈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一部分支持者认为,“dangpu”是公益圈的“揭黑英雄”,他的举动有利于推动中国公益自省自查自纠;反对者则痛斥,此人是一个躲在暗处臆想的“阴谋论者加精神病患者”。
“dangpu”是谁?为什么要写这些“揭黑”文章?文章信息源来自何处,真实性可有保证?发出这些文章的时候,作者是否想到过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日前,《公益时报》记者联系到了“dangpu”,对其进行了约40分钟左右的电话采访。同时,记者也采访了多位公益界人士,了解他们对这位“隐身者”的看法。
dangpu是谁
电话那头的dangpu操着一口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说到激动处会对某一个词或句子反复强调。在电话采访的当天中午,他提前给《公益时报》记者发了一条视频,还附了一条信息:“补充素材,哈!”视频中记录的是他和他的伙伴们的工作场景。
根据dangpu本人的讲述,他是“80后”,目前生活在厦门市,在一家剧本工作室工作。
dangpu说,工作之外,他也会参与一些基金会的服务和项目拓展事务。他说自己对民间口述史一向颇感兴趣,曾经参与过老兵口述史的公益项目,也在公益组织呆过两三年,因此结识了一些公益圈的朋友,了解了一些公益机构的运作情况。
dangpu告诉《公益时报》记者,最初开始动笔写公益圈的事是因为“Metoo事件”,因为与他熟悉的一个工作伙伴就被曝遭到公益圈名人性骚扰。自此,dangpu也开始关注各公益组织及项目。
dangpu说,自己本身是写故事的人,写公益行业的文章纯属意外。没想到开了个头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写。
他说,对他而言这件事的意义在于让大家明白,即便是公益这样的好事情,大家也可以带着质疑去观察去走近,并非怀疑他们做得不好,而是希望他们做得更好。“因为你的观察和监督让他们变得更好”,他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
但很显然,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这样的预期。
dangpu做了什么
去年8月14日,dangpu在名为“未遂”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希望自己算错了,否则可能是公益圈几千万的庞氏骗局……》一文,质疑“免费午餐”公益项目财务账目不平。主管“免费午餐”专项基金的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很快就此事予以回,称管理费差额的产生是“免费午餐”和基金会对管理费的统计口径不同所导致。
8月16日,dangpu再次就该基金会的声明发文回复称,此前的质疑是合理的,不会收回。但同时也表示,“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其本身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出在其他地方,希望公众仍能为孩子们献出善心。
“免费午餐”一事至此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
其后不久,dangpu又陆续刊发《请拖(编者注:原文如此)凑数、推app、关联交易,中国平安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真会玩》《谁转告陈伟鸿先生一声,您的合作伙伴们有点意思》等多篇文章。
这些文章在公益圈引起很大争议。
“我对我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可以承担法律责任。因为我展示出来的每一份报告、包括截图证据什么的,都是真实的,而且是公开的。”dangpu如是说。
不过,2019年春节前夕,公益组织的一些微信群里频频有人转发《实锤!当铺亲口承认:攻击中国平安、抹黑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和免费午餐等公益组织,我都是故意算错数据的!》这样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称,dangpu文章中很多数据都是故意算错的,因而他对那些公益机构的质疑根本不具有可信性,是纯粹的抹黑行为。
对此,dangpu对《公益时报》记者说:“关于数据部分,90%的数据都是正确的,其实我只是在很微小的一两个数据上设置陷阱。我后来也解释了,为什么我要用错误的数据去说这个问题。其实所谓的‘误差’就是你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个误差的数据是什么。例如免费午餐的一千多万误差,如果数据是错的,那基金会根本就没有必要自查了。”
“因为我知道正确的数据是什么,但我不可能直接去跟你们讲正确的数据,因为如果我用了正确的数据,他们会倒推回去做账……这样我完全无法知道他们有没有做正确的内部审查。”
dangpu告诉《公益时报》记者,他在每一篇文章之后都强调了一点:他在数据上设置了陷阱,大家可以去找出他的陷阱在哪里。但他不是以攻击哪个人、哪个机构的目的去做这件事情,他只是提出质疑说为什么这个数据会有这么大的误差和不合理?所以他尽管设置了数据误差,但所设置的误差要不就是极度之小,不会影响整体统计结果,要么就很容易能让人发现。在他看来,就算是“数据陷阱”,也是善意为之。
那么dangpu信息源来自何处,他又如何保证其真实准确呢?这是公益圈人士质疑最多的问题。
在采访中,dangpu称,他的信息源有二。首先是来自公益圈的朋友提供的一手信息,当他的这些朋友怀疑某个机构的某个项目存在问题,但因为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站出来公开这件事时,就希望能够通过他来质疑并发声。
其二,他说自己在文章中上传的各种财务数据和截图信息,都是公开可查的资料,只不过大多数人不会去关注而已。
反应不一
dangpu曾对一个乡村公益项目屡发质疑,后发展到“爆粗口”的地步,这也使得他成为该项目支持者的众矢之的。《公益时报》记者试图采访这位机构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情绪激动,表示dangpu言行粗俗、行为可耻,若自己与dangpu这样的人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是他的耻辱,且完全不屑于再提此事,最终拒绝了《公益时报》记者的采访。
对此事,dangpu给出的解释是,自己的质疑并非在于该机构行政管理费用是否超支,而只是说它当年的支出跟前一年的支出相差十分悬殊。例如:它前一年的支出只有3%或者5%,等到了下一年就变成27%或28%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理由是什么?业务拓展了?员工增加了?这个数据上的偏差没有任何解释。他认为一个管理严谨的公益组织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不管怎样,这个dangpu的出现,引发了公益圈很大的争议。
公益人刘洋轩认为,从Metoo到各个公益项目、基金会的财务公开信息,dangpu是给大家上了几堂课:第一,组织的内部管理不能糊弄,专业、透明更是公益组织的立身之本;第二,伦理不能缺席,公益行业尤其需要谨慎;第三,行业内的权力关系不应只有一个勇士在反思。
当然,如何有效地实现监督很值得讨论,但我更希望每一家公益组织都经得起挑战。他说:“dangpu是勇敢的,采用一种相对激烈的方式来揭开丑陋的面纱”。
王旭笔名“二郎”,是原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项目经理。他的态度是,dangpu与基金会双方都支持。“我支持这里面的所有争论,唯独反对志愿者、热心群众与某些非专业人士参与此事。专人的事,交给专业人士。想来他们没有体验过,还不知道‘专业’这两个字所代表的鸿沟。如果你不敢跟林丹比羽毛球,跟舒马赫比F1,那你凭什么敢跟我比对公益的理解?”
一些行业人士甚至有人猜测dangpu精神健康出现了问题。对此,dangpu回答:“他们都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所以,很好笑。”他说:“如果他们找到一处证据是我伪造的,我去吃屎是可以的。如果不是的话,他们怎么办?目前我没有遇到有一个组织或者个人站出来说我伪造数据,包括被我质疑的任何一家机构。”
在采访中,《公益时报》记者问,最终报道以何种形式呈现他的身份时,他说:“你就还是叫我dangpu吧,反正那些攻击我的人都这么叫我。”
他还是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
事实上,这也是业内人士对他的主要质疑之一。感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周健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dangpu本身也有问题,缺乏公共辩论的基本精神。我尊重他说话和表达的权利,但对他的行为我是瞧不上的。“如果你是采用匿名的身份,而且在语言的表达上毫无涵养和基本礼貌,那他和菜市场大妈就没有什么区别”。
根据dangpu的说法,的确有一些公益机构对他的文章有积极的回应。他说,不久前对中国平安和中国社会救助基金会发文质疑过后,平安负责公益的一位负责人晚上跟他对话并表示感谢,说因为通过这件事情,让这个项目被更多人知道了,反而便于他们更好地去推动这个工作。
他说,他也曾质疑过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专项基金披露存在问题,该基金会在一周之内就完成了所有的自查工作,将所有的项目报告重新进行了上传。
这让他觉得信服。“如果大家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问题,那完全可以简单从容的予以回应,我觉得这是你自信的表现,也是你有力量的一种表现。”
dangpu称,自己所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了认真地推敲,为了防范法律风险,每次发文之前,他都会让圈内一位资深的公益律师过目把关。
这位律师曾经就此事问他:“你现在怕不怕?”
dangpu回答:“我怕‘红’,其他什么都不怕。”
在采访中,dangpu称,现在一直有人攻击并通过各种渠道放话威胁他的生命安全,他保留了人证物证,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到底。
链接:行业人士怎么看
周健 感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任何一件事情,别人说你哪儿不好,你有你就改,没有就没有嘛,对不对?我觉得不存在谁搞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对这件事情发表的权力啊!就像“dangpu”之前因为我写的一篇有关METOO的文章骂我一样,骂就骂呗,有什么不得了的,他有他说话的权利和应保证他说话的权利,这是我第一个观点。
第二,我觉得我们公益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不是遇到问题动辄就归因到“道德”层面。例如,平时我们在工作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需要政府支持的问题,如果政府没有能够配合支持,我们就把它归因到道德;公益项目的对接中,一些受助人的表现出人意料,或者没有按照我们预想的方向去走,我们又把它归因到道德。这是一种非常粗暴和简单的对社会的认知。我认为不要简单地把遇到的问题都统统归因到道德,而是要动脑筋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真实和本质所在,这应该是每一个公益从业者应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
第三,我觉得就“dangpu”这个作者本身,他本身也有问题,缺乏公共辩论的基本精神。我尊重他说话和表达的权利,但对他的行为我是瞧不上的。既然是公共辩论,双方就应该站出来“亮剑”,双方首先就应该亮明身份,这样才利于大家判断你们的观点和立场。况且男人就该敢于承担责任,什么事敢做就敢当。如果你是采用匿名的身份,而且在语言的表达上毫无涵养和基本礼貌,那他和菜市场大妈就没有什么区别。
徐本亮 上海卓越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理事长——
今天中国社会组织的现状是公信力偏弱,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公信力偏弱直接导致了社会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受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更多的监督,不仅是来自政府、媒体,社会公众也有权利监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对社会组织的监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当然,这种监督必须建立在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否则质疑和监督毫无意义。如果“dangpu”这个人他发出的各种质疑是有理有据,有法可依,是真实的,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啊。坦率地说,当下的中国公益行业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其实细究之下很多地方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乱象丛生。所以我也特别期待我们的媒体、还有那些真正关心中国公益发展的有心人、热心人能够积极发声,及时地把目前中国社会组织存在的各种问题暴露出来、揭露出来,这样才能起到一种警示作用,才能防止出现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劣币驱逐良币”这种情况的发生。
李鹏 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这些慈善组织的财务报告,如果没有“dangpu”这一类公众视角去监督,那他们公示的这些信息到底谁在看?除了政府和研究者这两个层面和两个维度的在看。而且他们看这些财务信息的视角也是不同的,真正社会公众去关注的寥寥无几。“dangpu”的出现,就像是公益生态圈里涌现出的一个志愿者,就像是公益圈的“朝阳群众”、“海淀大妈”,类似“dangpu”这个群体我希望越来越多,只要他初心是好的、不为名利。这样才能督促我们这些慈善组织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有责改之,无则加冕。
(原题为:《谁是dangpu?公益圈的一粒“老鼠屎”还是一条勇敢的“鲶鱼”?》)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