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能校服提供定位功能引争议,专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澎湃新闻记者 徐笛薇 实习生 邱晔
2019-02-16 14:04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人脸识别考勤、GPS定位、无现金支付……近日,一款智能校服被曝出正在中国西南地区十余所中小学试用,引起了热议和关注。

厂商介绍,在校服两侧肩部置入芯片后,这款智能校服兼具了无感考勤、教务管理、家校沟通等功能,旨在打造智慧校园。

但另一方面,“监测限制越来越多,侵犯学生隐私”“收集的敏感数据将如何使用”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对此,近日,研发这款校服的当事公司法人代表李大国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是否使用智能校服由家长和学校决定。目前并未对学生实行“全天候监控”,定位功能只满足个别家长的需求,并未全面推广。而数据安全也由公安部门等多重把关。

对于智能校服正在开发的“侦测学生上课打瞌睡”“家长通过手机查看孩子在校消费情况”等升级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对澎湃新闻表示,未成年人同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使用智能校服时,其隐私权必须得到充分考虑。

刘永谋说,全面监控与培养人格健全、自尊自爱自强自律自信的公民之教育理念是相冲突的,是一种简单粗暴而懒惰的方法,在教育中的作用弊大于利。因此,他提出,在智能校服的争议中,还需要法律法规实现保护。“当学校、家长和生产商可能侵犯未成年的隐私权,需要政府、国家和社会介入,对智能校服的生产和使用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

智能校服可监测学生进出校园并提供定位功能引争议

2017年9月,贵州省仁怀市第十一中学的学生成为了这套智能校服首批尝鲜者之一。

据该校官网显示,这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寄宿制初级中学,在校生近1000人。该校校长周大坤告诉澎湃新闻,目前学校四年级共 200名学生在使用这套智能校服。

这款由贵州一家科技公司开发的“智能校服”在样式和外观上与普通校服无异。厂商介绍,每件校服的芯片上录入了对应学生的姓名、班级和面部头像等信息。融入了RFID、红外感应、指纹识别及人脸识别等技术,并结合门禁探头、App客户端等配套设备。

例如,透过学校或宿舍大门的人脸识别闸机,人员进出时,系统会自动识别人脸信息;同时,门卫室的屏幕上会弹出匹配的学生头像,并实时记录、推送该生每天进出的准确时间以及20秒实时视频至家长和教师的手机客户端。

按照厂商的设想,如此不需要点名,可监测到学生是否逃学、迟到、夜不归宿等。而如果有未能识别人员,或有学生偷溜出门,系统会语音播报,提醒门卫加强管理。

对于这款智能校服,公众对“GPS可实时定位学生行踪”的功能争议最多。

对此,开发该校服的公司的法人代表、总经理李大国向澎湃新闻称,GPS定位器,主要功能为轨迹査看和一键报警等,还没有集成到服装上。“我们把这个功能结合在校徽上,属于付费定制服务,不会向学校推广定位功能。有个别家长有这方面需求,需要在校外定位,会单独购买安装。”

如何防止智能校服采集的学生和家长数据被滥用?

李大国称,采集的数据分两类,比如请假、学习成绩这一类,会长期在后台保留,但类似学生进出校门的视频数据,正常情况下一到三个月后就会被覆盖。

在数据安全方面,李大国称,家长必须通过实名认证,才能看到孩子的情况,外人无法读取。本地公安部门对做数据的企业有严格的监管。单一技术人员无法登陆公司后台,需要多人密码同时登陆才行。这些数据本身只能服务于学生和家长。

李大国称,2015年公司落户“中国大数据产业基地”贵阳高新区,于2017年7月推出了这款智能校服。

在该公司官网上,澎湃新闻看到,2018年4月和6月,贵阳市南明区教育局负责人与多所小学校长曾前往考察该公司“智能校服”项目。

但当澎湃新闻联系遵义市仁怀教育局和贵阳南明区教育局办公室时,工作人员称,对所属学校使用智能校服并不清楚,选用校服是学校行为,不属于教育局管辖范围。

对此,李大国表示,校服的主要消费者是家长,不由教育局拨款。不过,确实有教育部门对该项目表示出了兴趣。“如果一所学校使用了这个产品,我们会为当地教育部门提供一个管理接口,实现数据共享,可以加强教育部门对学校的监管。”

“学生穿着智能校服经过了学校和家长的同意。一般情况都由家长委员会来决定使用与否。现在家长最注重的可能就是孩子的安全。就算有学生对一些功能有些排斥,也只能找自己的家长去商量。我们只是提供了服务功能,至于怎么选择使用由家长和学校来定。”李大国说。

李大国称,接下来,该智能校服的升级功能还包括:“侦测”到学生上课打瞌睡时,会自动响起警报;学生通过指纹、指静脉及人脸识别实现在校内“无现金支付”,家长通过手机随时查看孩子每天在校的消费情况,并可控制孩子每天的消费上限;实时监测孩子的身体状况,若出现较大波动,向老师和家长发送提示,同时对孩子每天的运动量、心率等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孩子生长发育和体能情况。

据该公司官网显示,目前,共有11所中小学在使用这款校服,其中10所位于贵州省,1所来自广西。李大国称,已有20000多学生正实际使用。

专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据公开资料显示,智能校服领域,国外还少有先例,但我国已不止有一家智能校服生产商。

万物互联时代,关于信息安全的标准与规范,还未达成统一共识。智能校服进入公众视野后,对其部分功能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测限制是否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是否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平台收集的敏感数据如何保护?谁来监管?

2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向澎湃新闻表示,智能校服制造企业收集的未成年人隐私信息,很容易被泄露给商业部门,而不止于单纯教育目的。这方面法律法规必须要更严格地加以阻断。

在数据保护方面,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余超也认为,法律比第三方监管本身更有效,因为监管机构也可能泄露隐私。

他表示,阻止一项违法行为的最有效方式,是增加违法成本。当侵犯公民隐私,甚至要面临刑事处罚时,违法者也要算计一下犯罪成本。

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长通过智能产品更多掌握自己的生活信息是侵犯隐私,还是应有的监护,值得讨论。

针对这一问题,刘永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明确有“尊重未成人的人格尊严”的指导原则。在智能校服问题中,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障必须得到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同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学校和监护人既负有教育责任,同样也有保护被监护人隐私权不受侵犯的责任,尤其不能以教育的名义侵犯。

但他也指出,就目前既有的伦理传统而言,相较于欧美,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各项事务习惯于“代理”,但中式伦理也并非主张父母可以决定子女的所有事务,尤其中学生已有更多伦理自决权。因此,在智能校服这类的问题上,刘永谋认为,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不能剥夺学生的发言权。“监护权与未成人隐私权无疑都有其界限,不能以监护权剥夺未成年人隐私权。当然,这种界限在哪里,需要在现实中细致讨论。”

“如果家长没有边界地侵入孩子的生活,我是坚决反对的。”武汉大学(深圳)心理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长戴影频也赞同刘永谋的观点。她说,“孩子有选择权,而不是按父母希望的去生活。失去自主权后,孩子的成长空间变小了,创造力受限,独立处理事务也会变得更困难。”

戴影频表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中国家庭亲子关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边界模糊。商业产品偏向取悦付费者。智能校服让家长省力了,并获得更大权力,由此也很容易反应过度。信息化、大数据经常会形成一种权力,对身处其中的人造成一种不自觉的深入控制。孩子不是囚犯,尤其到了青春期,不应用控制的方式直接授权家长用主观意识过度干涉其生活,激发逆反心理。

对于定制化的定位功能,她也态度持疑:“就算是自己的孩子,只要付费就可以获得监控位置的功能,真的合理吗?”而律师余超看来,这是一个未成年人安全保护与隐私权平衡的问题。他提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做价值取舍。“比如儿童失踪了,就会发现让渡一部分隐私权是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何利权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