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身发黄,除了黄疸,还有可能是……
原创 关爱您和家人健康 人卫健康
其实,胆管癌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胆管癌是指长在左/右肝管、肝总管和胆总管的恶性肿瘤。
长在左/右肝管和肝总管的叫肝门部胆管癌,长在胆总管的叫胆总管癌,合在一起叫肝外胆管癌;还有一种长在肝内小分支胆管的胆管细胞癌,叫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
胆管癌最明显的症状是黄疸,也就是全身皮肤发黄,其中眼白最早发黄,患者不会出现疼痛但会感觉皮肤发痒,医学上称为无痛性黄疸。时间久了,黄疸不断加重,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缺乏、消瘦、尿色深黄、大便灰白等症状。
早晚洗漱时,照照镜子,小便时看看是否发黄,大便是否发白很重要!最早发现病情的往往是患者自己或家人。
胆管癌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其中,诊断金标准是病理学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
影像学检查有B超、CT、磁共振、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超声、内镜、胰胆镜等。
病理学检查就是借助一些特殊器械和设备“咬取”患者的一小块可疑肿瘤组织,医生若在显微镜下看到癌细胞,即可确诊。由于有些胆管癌沿胆管壁生长,就像蚂蚁爬树一样,医生很难取到肿瘤组织,故只有手术切除才能获得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长在肝内的胆管细胞性肝癌,因为肿瘤组织可形成肿块,故医生可以很方便地在B超或CT的引导下用针“咬取”一块肿瘤组织。
胆管癌在早期不痛不痒,很难被发现,故胆管癌高危人群必须每3~6个月去医院进行检查并及时治疗。
胆管细胞性肝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肝内胆管结石、胆管囊性扩张症等。
肝门部胆管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胰管汇合异常、胆管炎等。
胆总管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胆管结石、胆管囊肿、胆管腺瘤、胆管上皮内瘤变等。
根据肿瘤生长部位、病期的不同,手术大小会不一样,自然手术风险也不一样。比如,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门部胆管癌都需要切除一部分肝组织,胆总管癌要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虽然风险很高,但只要肝胆胰外科医生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还是具备一定安全性的。部分胆管癌患者还可以做腹腔镜或机器人微创手术。
早期胆管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一般不需要其他治疗。
中晚期胆管癌患者需要行综合治疗,除了手术外,全身治疗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局部治疗还可以进行光动力治疗、放粒子支架等。
胆管癌治疗效果好不好,主要取决于胆管癌的生长部位、病期、恶性程度及是否获得了合理治疗或是否有匹配的特效药等。任何部位的胆管癌,只要是早期得到了根治性切除,治疗效果都很好,而中晚期胆管癌的治疗效果相差很大。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根据患同样一种癌的患者不同的治疗结果来评判医生水平的高低。
胆管癌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①术后2年内每3个月去医院检查1次,2年后每6个月去医院检查1次,5年后可以延长至每年去医院检查1次;②中晚期胆管癌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辅助治疗,以巩固疗效;③注意补充营养、适当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疲劳。
胆管癌不是遗传性疾病,但胆管癌与胆道结石、胆管囊肿、胆道炎症、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酒精性肝硬化等有关,对以上疾病的及早诊治和随访,对预防胆管癌很重要。如果个体有胆管癌家族史,也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漫话胆道结石与胆道肿瘤》
本书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主任医师 全志伟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注意:本文封面图片和文内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