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青春落幕”,人人网停止服务:社交媒体更迭中的中国互联网变迁
近日,“人人网已停止服务”的消息上了热搜,网友们发现承载着一代人青春回忆的人人网突然无法登录,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
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于 2005 年创办,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之一, 2009 年更名人人网。2010 年代,人人网凭借“偷菜游戏”开心农场火遍大江南北。
从BBS到个人博客,从校内、人人到豆瓣小组,再到微博的崛起,PC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网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互联网发展简史》
谢新洲、石林 等著
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1月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互联网发展史研究项目组赴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量的访谈和调研,访谈对象超200人次,拍摄访谈视频资料超18000分钟,整理访谈文字记录超3000000字,完成了这一部《中国互联网发展简史》。
面对一浪赶一浪的新技术革命,中国互联网后来居上、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经历动荡,洗刷泡沫,如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中国互联网30年发展之“势”将给我们带来无限启示。
新战场:社交网站的快速崛起
《中国互联网发展简史》第四章第五节 节选
从BBS到个人博客,从校内、人人到豆瓣小组,再到微博的崛起,PC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网站虽然在商业模式与盈利能力方面未有实质性突破,但是其应用与发展扩大了网络用户规模、增加了用户使用黏性,促进了人们之间观点、兴趣的分享以及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为后续移动社交媒体功能服务的优化与商业模式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社交拓展:从“校内”到“人人”
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为个人生产内容、发表观点意见提供了场域。但是在PC互联网早期,论坛、博客的内容较长,真正进行内容生产的网民还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建立博客、定期发帖、培养和维护忠实读者群,需要耗费巨大精力。虽然博客在理论上面向所有人,但实际用户群体带有很强的精英色彩,有一定的门槛。普通网民更希望构建一个能够简单便捷的、和亲朋好友分享信息的工具,在这种市场需求下,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出现了。
1997年,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六度空间网站(www.sixdegrees.com)率先开始关注普通个人,延续了“关注个人”这一理念。网站允许用户个人建立个性化的朋友名单,能查阅朋友资料、给朋友发送信息。虽然后来该网站由于运营不善而关闭,但这种“关注个人”的理念已渗入其他产品,“个人门户”成为流行思维。2004年,哈佛大学的马克·扎克伯格创建脸书(Facebook),并最终发展成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从2005年起,类似Facebook的校园SNS网站开始在国内激增,如校内网、QQ空间、开心网等。社交网站是更加注重用户交互的互联网模式,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生产者。SNS带来了日常社交的普及,不局限于严肃话题,更倾向于个人日常生活的分享。这是具有转型意义的,人与内容的交互开始向人与人的全民社交转化。
受到全球网络技术、市场与社交媒体发展的影响,中国本土化的社交网络产品相继出现,它们形态各异,百花齐放,包括视频分享、SNS社区、问答、百科等等。2005年成立的校内网(后更名为人人网)和豆瓣网、2008年成立的开心网等共同拉开了中国社交网站市场的大幕。
2003年,早年曾在美国留学的清华大学的王兴带着创业梦想归国,他将目标锁定在SNS网站领域。当时,美国的SNS网站Friendster已在美国占据一席之地,随后Facebook开始了其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但在中国SNS网站市场依然是一片空白。2005年12月,中国首个校园SNS网站——“校内网”在王兴等人的努力下初步投入使用,网站率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三所高校试运营。2006年春节过后,校内网正式上线,面向的人群主要是网络用户中的活跃群体——大学生。上线7个多月后,校内网的覆盖面迅速扩大到700多所高校,注册用户30多万人,且当时平均每天仍在以2000余人的速度不断增长。
校内网最主要的特点是只允许拥有特定大学IP地址或者大学电子邮箱的用户注册,以此保证注册用户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大学生。校内网是在注册时就要求实名注册,同时采取向各个大学定点开放、甄别IP和资料审核的方式,对实名要求比较严格。用户注册之后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更新状态、撰写日志、留言等。网站鼓励大学生用户实名注册、上传真实照片,让大学生在网络上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乐趣。
校内网牢牢抓住大学生消费群体这一细分市场,对特定用户群体进行价值挖掘。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巧妙地避开了与其他类型网站的直接竞争。在2006年,学生网民已经成为网民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网民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易于接收新知识、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对于人际交流,很多人已经开始不满足于现存的腾讯QQ、网易泡泡等聊天工具,也不满足于只能添加文字、图片和视频的简单博客和学校BBS上匿名的互动交流。大学生群体渴望更具互动性的交流,而这个机会恰恰被校内网抓住了。
校内网的出现满足了学生网民群体的众多需求。第一,校内网的出现将中国大陆各大高等院校以及高中的学生群体聚集到一起,可以形成基于熟人的关系网络。第二,校内网提供的服务内容多样,聚集了当时网络所流行的各种新鲜事物和功能服务,网站提供的即时聊天工具、博客功能、互动游戏应用程序等,可以为同时在线的好友提供在线聊天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群体的互动交流需求。
精准的用户定位意味着精准的经营目标,即为学生网民群体量身定做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互动、娱乐、社交为一体,服务学生群体并从中赚取利润的社交型网站。学生群体是一个有着巨大规模的稳定用户群,而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用户群才有可能为网站创造商业价值。至2007年,校内网已经占据中国高校SNS网站75%的市场份额。为进一步拓展市场并获得资金支持,校内网于2006年10月被千橡公司收至麾下,并在同年年底完成千橡公司SQ校园网与校内网的合并。2007年11月20日,校内网在北京宣布正式进军白领、高中市场,试图成为向所有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网站。2009年8月4日,校内网改称人人网,将用户定位从校园扩展到全社会。
来源网络
圈层聚集:社交媒体的趣缘文化
随着用户需求日趋多元化,除了在满足用户娱乐性需求之外,社交媒体开始向满足用户更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迈进。在喧嚣浮躁的互联网浪潮之中,豆瓣网在以“速度取胜”的网络环境中或许显得格格不入,但它顺应了用户定位精准化以及内容细分化、专业化、小众化发展趋势。以兴趣为中心的圈子社交、寻求身份认同的文化属性、弱关系下的商业特征、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信息属性,使得豆瓣网在众多社交媒体产品中脱颖而出。
豆瓣网的创始人——留美物理学博士杨勃,创办网站的初衷来源于自身作为一个读书人的理想,“假如有这么一个网站,里面有和我差不多的人,我们可以相互交流,知道现在什么是比较好的东西,并且能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感觉”。这是他设计豆瓣网的出发点和核心理念。2004年9月,杨勃为自己的旅行网站制作了商业计划书,豆瓣网站于2005年3月份正式上线,很快豆瓣注册用户便突破万人,日点击量超过20万。到2012年,豆瓣的月覆盖用户超过1亿,日均PV1.6亿。
豆瓣网虽然在构建时参考了标签提取、亚马逊网的内容推荐等功能,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技术、深耕内容、沉淀文化,成长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网络社区。2005年4月,豆瓣小组开通藏书功能,同时增加了用户在“豆瓣小组”的发言修改功能,使得用户对某书籍的评论和讨论分开进行,用户只需要通过关键词搜索,就可以看到豆瓣网内用户对书籍的收藏情况。
随着豆瓣小组“爱看电影”的迅猛发展,2005年5月豆瓣电影单列开通。“标签”看似在网站内弱化,却促成了“标签列表”的发展,该项功能成为豆瓣电影和豆瓣读书子页面的重要部分。网站还在后台增设了代码生成器,用户点击“看过”“在看”“想看”的书或者电影都可以自动显示在自己的博客页面上,这为用户分享个人兴趣和文化体验提供了方便。2005年7月左右,豆瓣音乐单列开通,推出“同城”,为组织线上线下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5年10月,豆瓣二手图书及影碟交换功能上线,提高了网站的使用功能。读书、电影和音乐构成了豆瓣社区的主要文化类别。同城、小组和友邻则构成了豆瓣的沟通与交流系统,我读、我看和我听组成了豆瓣用户的表达方式。
用户生产内容与评论、平台上的功能设计、社区文化氛围,以及线上线下文化活动的联动与融合,为豆瓣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提供了基础。豆瓣网上的专业与非专业用户对有关书籍、电影、音乐、影视等文化内容的评分、评论成为豆瓣网的核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向上下游延伸,构建了自己的商业及盈利模式。例如,豆瓣读书中用户分享的书单、书籍的评分以及相关评论、甚至电子图书网站的比价评论,都成了用户消费书籍的重要参考。基于此,豆瓣网通过与网上零售商以及线下出版商之间进行合作分成来获取收益。
社交网站以互动为基础,建立、扩大和巩固了关系网络。社交网站的交互性促进了用户参与和生产,无论是BBS、博客、网络社区还是社交游戏网站,都极大激发了用户使用的积极性,提高了用户使用黏性,扩大了用户规模,为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市场基础。
从传统媒体网络版的实现,到新闻、门户网站的兴起,再到搜索引擎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为信息的发布、传播、呈现及接收提供了各种可实现的工具。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了走出低谷,在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网络视频、网络社交等不同领域寻求突破口,越来越多的参与主体积极投入互联网行业。PC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市场主体的参与,技术与市场的更迭也带来了企业市场影响力的变化。早期由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引领行业发展,到转型期的百花齐放,从经营者引入海外模式到深耕本土用户需求和产品创新,经过本土市场淬炼之后,又分别形成了以搜索、电子商务、社交为“入口”的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改变了PC时代中国互联网的市场格局。而很多曾经在PC互联网浪潮中乘风破浪的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又有了不同的命运!
《中国互联网发展简史》
谢新洲、石林 等著
定价:99.00元
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1月
ISBN:9787547325377
内容简介
202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30年。如今我们又步入了“互联网+”时代,智能化、场景化、万物互联……
本书全景呈现了从大型机时代、个人电脑时代、再到移动互联时代,电子商务及社交网络快速崛起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全历程,这是一个互联网一步步地深刻改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商业生态的过程,又是一个改变了传媒、娱乐乃至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与生活方式的过程。书中亦从网络媒体发展、网民参与、互联网治理、电子政务、网络消费等多个侧面记录30年间中国互联网的变化与进步。
面对一浪赶一浪的新技术革命,中国互联网后来居上、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经历动荡,洗刷泡沫,如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中国互联网30年发展之“势”将给予读者无限启示。
作者简介
谢新洲,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石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传播学博士。论文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等期刊。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