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1
黄梅法院案例入选湖北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事)例
以下文章来源于湖北高院 ,作者湖北高院
湖北高院.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事)例的示范引导作用,湖北省法院选取了全省法院范围内的十起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事)例(2件事例,8件案例)予以发布,旨在以点滴之力汇聚磅礴之势,以期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贡献源源司法力量。
由黄梅法院报送的案例八《“重整”河山好风景 企业农民两相和--黄梅法院审理的某旅游开发公司破产清算转重整案》成功入选湖北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事)例。


基本案情
武汉法院深入贯彻落实最高法院二号司法建议,围绕“压实金融机构解纷主责”,将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协调多元解纷资源、凝聚多方解纷合力,在金融纠纷多发、解纷需求强烈的江汉、武昌、江岸3个中心城区试点6家“法院+金融”多元解纷工作站,促推金融机构在站内自主解纷、诉前及时过滤,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和护航金融高质量发展。
案例1:保险业工作站成功调解跨市职工身故保险合同纠纷案
安陆市某食品公司为在职员工投保包括意外身故、残疾在内的小微企业保险。该公司职工彭某下班回家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身亡,肇事者未向死者家属进行赔偿。为帮助家属尽快拿到保险理赔款,该公司向保险业多元解纷工作站求助。在驻站法官和调解员的联合调解下,各方达成和解协议,并经江汉法院司法确认。经过调解员督促履行,家属在一个月内就拿到全额保险理赔款。该案的成功调解一方面及时保障了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维护了企业关爱员工的良好形象,同时减少了保险公司的理赔纠纷,减轻了当事人跨市诉累,实现“一案多赢”。
案例2:银行业工作站成功调解25起跨省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系列案
王某等25位农业经营户均在外省,为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向某银行申请了助农信贷产品,还款方式为到期一次性清偿本息。后因天灾、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王某等人未获得预期收益,贷款逾期。某银行拟将25位农业经营户诉至法院,驻银行业工作站法官梳理案情后发现该系列案件主要难点是农业经营户还款压力大和对银行存在抵触情绪,于是引导当事人在多元解纷工作站内进行诉前调解。针对农业经营户均在外地的情况,运用共享法庭机制,采取“在线联调”模式,综合考量双方诉求和农业营收的季节性特征,促成“利息减免、分期还款”的一致意见,25起跨省涉农信贷纠纷成功化解于诉前。
案例3:银保调中心运用“示范判决+调解”化解某银行与陈某、余某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
陈某、余某为某冷链物流港个体工商户,2016年分别向银行借款500万元用于经营,某仓储公司与该银行签订《担保合同》,为两人借款承担最高额保证担保。贷款发放后,陈某、余某因经营不善、经济困难,从2017年开始逾期,截至2024年5月两人共欠银行借款本息1300余万元。银行将陈某、余某及某仓储公司诉至武昌法院。法院将银行与某冷链物流港其他个体工商户类案已有生效判决作为示范判决,指导银保调中心参照进行诉前调解,银行同意减免息费,双方达成分期还款方案,保证人自愿承担共同还款责任。
典型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武汉法院综合采用“在线联调”“示范判决+调解”、共建多元解纷工作站等举措,持续健全“法院+金融”解纷模式,推动“法院+金融”工作站规范化运转、实质性解纷,促进“司法”与“行业”双向融合、同向发力。充分释放司法外溢作用,激活非诉解纷效能,促推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为市场主体减负,为经营者带来生机活力。6家“法院+金融”多元解纷工作站已累计化解金融纠纷8000余件,平均化解时间3天左右,惠及企业数百家,实现“一点辐射全省”“一点辐射全国”的解纷效应。

基本案情
谷城法院把司法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作为法院服务发展大局的切入点,围绕谷城县委“全域行动、统筹推进、一体落实”工作部署,聚焦国有“三资”清理盘活,积极构建“府院联动+招商引资”机制,深度融入大财政体系司法对接联动机制建设,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案例1:湖北某机械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
受行业下行、经营不善等因素影响,湖北某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陷入停滞,闲置厂房挂网拍卖四次均流拍,无人问津长达十年之久。谷城法院获悉城关镇政府正为招商引资项目土地指标问题而发愁,主动与城关镇政府沟通,并向县委、县政府作专题汇报,尝试将湖北某机械有限公司闲置厂房纳入地方招商引资“资产池”。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厂房原址引入投资方某服装公司特种服装加工项目,盘活土地30亩,总投资3.5亿元,年产特种行业服装60万套,实现税收500万元以上。
案例2:某公司执行案
某公司烂尾资产占地面积200亩,五通一平已完工,主体承重件通过防腐防锈处理即可使用。为及时有效盘活闲置资产,谷城法院与县政府、县财政、县国资、县建投公司多方联动,积极共享财产信息,将执行程序中符合规定的资产信息及时推送给政府相关部门,县建投公司最终通过法拍获得资产后投入8000万元,对某公司资产进行改造,并正式引进某轴承厂带动投资10亿元,该项目当年招商、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产出效益,实现租金430万元/年,产值不低于8亿元/年,税收3000万元/年,安置工人不少于300人。通过府院联动,既解决被执行企业金融债务,成功盘活闲置资产,又高效吸引国资投资,助力国资保值升值,实现多方共赢。
典型意义
开展大财政体系改革是我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路径探索。在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将盘活存量与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同步谋划、一体推进,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引进新业态、新资金、新功能,顺利实现新旧动能转化,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谷城法院深刻把握大财政体系建设核心要义,聚焦“三资”清理,紧盯“三确”任务,深度融入大财政体系司法对接联动机制建设,多维发力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成势见效,促进国企民企融通发展。目前,谷城法院协助清理国有“三资”全口径资产18.26亿元,有效资产3.5亿元,涉及土地231.83亩,企业8家。以“调、判、执、破”等业务手段推动“沉睡三资”确权、处置、流转,盘活资产3亿元,化解债务0.6亿元。府院联动助力新上企业17家,新增产值24.6亿元,带动就业2300余人,实现税收近2000万元。

基本案情
某银行与某保险公司于2018年签署系列协议,约定双方以某保险公司负责业务营销,开拓“信保贷”业务客户,并为某银行“信保贷”申请人提供保证保险服务的方式开展合作业务。协议签署后,经某保险公司推荐并经某银行信审,某银行向若干名借款人(投保人)发放贷款,后部分借款人出现逾期违约。某银行多次向某保险公司提出索赔,并向法院以一案一诉的方式陆续就五十余户借款人逾期违约提起诉讼,但因借款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等原因,诉讼及执行耗时较长,历经三年仍有1900余户尚未理赔完毕,如继续按照一案一诉的方式,预计还需耗费数余年。后某银行提起诉讼,要求某保险公司根据系列协议及相应保单约定支付1900余户借款人保险赔款。一审法院以本案不属于必要的共同诉讼,且某保险公司不同意作为一个案件合并审理为由驳回某银行的起诉。某银行不服一审裁定提起上诉,湖北高院为实质性化解纠纷,并未局限于“是否可以合并审理”的程序争议,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职能,多次协调双方当事人,促成双方就争议事项达成一揽子庭外和解协议,湖北高院审查后准许某银行撤回起诉,1900余件纠纷得到彻底化解。
典型意义
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审判机关,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机关,必须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做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本案涉及主体众多、标的额较大,如按照一案一诉的常规诉讼思路,将分别产生1900余件诉讼和执行案件,并经历较为复杂的审判执行流程,既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又不利于争议实质性化解。二审程序中,湖北高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秉持“如我在诉”的全局观念,主动跳出“程序审”的限制,未简单机械适用法律一纸裁定驳回上诉,而是积极延伸解纷诉讼服务链条,多次组织协调各方交换意见,敦促和解方案落实落地,在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避免“程序空转”的同时,真正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一次性解决,得到当事人的高度认可,对推进湖北法院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争创一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基本案情
1997年5月,某磷化公司成立,后经政府部门批复同意进行职工全员持股式的股份合作制改制。2002年12月,某磷化公司无偿取得某矿区探矿许可证。2003年10月,某磷化公司和某工贸公司签订变更某矿区探矿权的转让协议。后某磷化公司确定该公司员工郭某某等十六人入股某工贸公司的金额及时间。2004年6月,某矿区探矿权变更至某工贸公司名下。此后,某工贸公司更名为某矿业公司,其股权经历数次变更,2011年变更为某化工公司持股48%,王某持股3%,其余49%股权由郭某某等十六人实际控制。某磷化公司现任股东某资产公司,以案涉探矿权转让协议无效为由向一审法院提起股东代表诉讼,请求某矿业公司向某磷化公司返还案涉探矿权,郭某某等十七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审判决确认案涉探矿权转让协议无效,郭某某等十七人向某磷化公司返还侵占的某矿区探矿权,并连带赔偿部分经济损失。双方当事人均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湖北高院在二审审理中,针对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对各方当事人充分释法明理,详细分析判决可能给各方带来的风险。经过湖北高院组织的多轮协商,各方当事人就让渡案涉探矿权所属公司部分股权、税款承担、违约责任等问题达成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地方党委、政府就此形成会议纪要。至此,困扰多年的纠纷在府院联动下一朝尽解,各方当事人握手言和,企业也得以摆脱讼累轻装前行。
典型意义
近年来,湖北法院立足实际,改变以往由法院主导形成多元解纷平台的惯性思维,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多元解纷治理格局。本案系企业改制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众多主体,争议标的数额巨大市场价值近十亿元,且矛盾尖锐、案情复杂。各方当事人在2021年提起本案诉讼前纷争就已持续不断,各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阻碍了企业正常发展,一审判决也未达到理想效果,各方矛盾有激化态势。湖北高院坚持系统性、全局性思维,从服务地方经济更好更稳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府院联动共同发力做好协调化解工作,真正将“善于从政治上看、精于从法治上办”落到实处,全力以赴把定分止争的工作做深做实,促进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基本案情
因早期土地测量和颁证遗留问题,某桥梁公司与某铁路局存在5.12亩的重合征地面积,涉及拆迁补偿金额4300余万元。为加快推进滨江商务区建设,某区委、区政府曾组织各方开展多轮协商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补偿款分配问题,但均未化解矛盾。2018年11月,某城投公司与某桥梁公司签订《资金共管协议》,决定暂时搁置争议,对争议补偿款设立共管账户,约定解除共管账户的依据为“生效法律判决确认的唯一合法有效的不动产登记确认的产权人”。六年来,某桥梁公司与某铁路局针对案涉土地补偿款各自分别提起了一系列行政、民事诉讼,均主张自己为争议土地的唯一产权人。本案即属于前述系列案件之一,系某桥梁公司于2021年1月以某城投公司为被告,认为《资金共管协议》解除条件已成就,请求解除资金共管并支付相应违约金的诉讼,但最终被二审判决驳回诉讼请求。某桥梁公司不服二审判决,向湖北高院申请再审。
湖北高院在再审程序中坚持系统思维,敏锐抓住系列案件核心争议,将案涉土地权属争议双方及征地拆迁方和补偿款支付方等四方主体一并纳入调解主体范围。在调解过程中,湖北高院“优先调解团队”在某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组织四方主体多轮协商反复沟通,最终就案涉土地补偿款、税款发票、违约责任等问题达成了一揽子系统性解决方案,成功化解系列纠纷,目前各方已按照调解协议约定全部履行到位。
典型意义
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就是全面构建以国有“三资”为基础,突出抓好“三资”清理盘点、抓好“三确”量化入账,为国有“三资”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发挥更大效能提供制度支撑。本案中,两家国企为案涉争议土地诉争多年,土地权属无法及时得到确权,土地补偿款分配陷入僵局,共管账户中巨额资金闲置数年,国有“三资”亟待清理、确认、盘活。湖北高院根据此前出台的《关于发挥司法职能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把握问题根源、过程关键和矛盾本质,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协同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引入案外人参加调解,成功化解困扰两家国企和地方政府的多年纠纷,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为绘就滨江商务区建设蓝图提供有力司法支撑。

基本案情
浙江某科技公司系第6506****号等注册商标权利人,该商标分别核定使用在第9类、第38类等商品或服务上,包括云计算、可下载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提供数据库接入服务等。该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千问”的AI大模型产品,覆盖语言、听觉、多模态等领域,能够实现多轮对话、文案创作、逻辑推理、多模态理解、多语言支持等多种功能。2023年4月,该公司在其官网正式发布该AI大模型产品进行公测。同年6月,浙江某科技公司公证取证发现,通过电脑或手机浏览器进入武汉某科技公司经办的网站后,检索“**千问”,显示多个不同的“**千问app”下载链接。其中部分链接为合集或其他无关软件,部分链接可下载与浙江某科技公司“**千问”相同的AI大模型产品,但不能完整体现该产品的全部功能。浙江某科技公司诉至武汉中院,法院经审理认为,武汉某科技公司在其提供的软件下载服务中,使用与AI大模型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容易导致相关公众误以为涉案链接系由浙江某科技公司提供,或者认为武汉某科技公司与浙江某科技公司具有授权、合作等特定联系,构成商标侵权。虽然被诉侵权行为发生时涉案AI大模型处于公测阶段,可提供邀请码进行免费体验,但因下载后的AI大模型不能完整体现浙江某科技公司大模型功能,降低了用户体验,对浙江某科技公司的潜在市场造成了损害。综合考虑涉案商标的知名度、被诉侵权行为发生时涉案AI大模型处于测试阶段尚未正式发布的实际情况,以及侵权行为的情节、持续时间等,酌情确定赔偿数额23万余元。该案判决后,各方当事人均息诉服判。
典型意义
本案系我省首例AI大模型商标侵权案件,通过打击假冒AI大模型商标引流行为,保护了AI大模型开发者的合法权益,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在强化新类型商标侵权司法保护上的做法有一定示范作用。
一是准确确定商标性使用行为。武汉某科技公司在其运营的网站链接中使用的标识与涉案商标相同或近似,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涉案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范围亦构成类似,同时其在网页标题链接、软件名称、软件介绍等处使用的字样,具有标识该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作用,属于商标性使用。法院对商标性使用的准确认定,发挥了司法裁判的正向引导功能,营造了合法、合规的网络经营生态环境。
二是准确认定商标侵权行为的构成。网站经营者在网络链接中,使用与AI大模型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宣传推广其他软件,易使相关公众产生来源混淆和关联混淆,构成商标侵权。法院认定网站经营者的商标性使用构成侵权,有利于消除企业对侵权的疑虑,鼓励放心投入AI大模型产品研发。
三是准确确定造成潜在市场损害的赔偿责任。在确定侵权赔偿数额时,不能仅因AI大模型处于公测阶段即否定损害结果的发生。下载后的AI大模型不能完整体现大模型功能,降低了用户体验,对权利人潜在市场造成了损害,仍应承担赔偿损失的侵权责任。本案判决保护了产品研发初期权利人的市场利益,有助于制止利用AI大模型商标引流的侵权行为,为人工智能产业等新兴高科技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护。

基本案情
2021年5月,因罗田县某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罗田县某制造公司、某建材公司与罗田县某镇政府、某公路改扩建指挥部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其后,某镇政府未按期办理置换土地相关的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罗田县某制造公司与某建材公司于2024年6月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确认某镇政府、某公路改扩建指挥部未履行协议义务的行为违法,并请求判决交付置换土地相关的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支付违约金178万元、赔偿直接损失30万元。
为及时化解案涉争议,浠水法院引导当事人前往行政争议化解中心进行“圆桌”化解,罗田县委政法委、司法局等成员单位迅速成立化解专班。某镇政府高度重视,“一把手”主动参与“圆桌”化解程序,释明置换土地未能按期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原因,积极征询原告意见,并提出补偿方案。最终各方达成调解协议,某镇政府一次性支付补偿款98万元。浠水法院对该企业进行案后回访,新建工厂已投入使用,补偿款及时用于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企业权益得到充分、及时、有效维护。
浠水法院并未止于就案办案,以“化解一案、预防一批”为目标,以本案为切入点,针对重点领域败诉案件和府院联动机制建设,向罗田县政府发送关于促进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司法建议书,全力推动行政争议由碎片治理向集成治理转变。罗田县政府迅速召开专题联席会议部署落实,开展系列行政执法业务培训,以实际行动提高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成效。
典型意义
行政审判一头连着行政机关,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心、对营商环境建设成果的肯定。本案为涉公路改扩建工程所带来的土地征迁矛盾和被征收企业合法权益保护的典型案件,处理结果不仅对辖区内类案有示范引领作用,也会影响广大市场主体对辖区营商环境的评价和信心。浠水法院坚持做实行政多元实质化解,一方面充分发挥制度合力,以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平台为基础,积极推动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力促“一把手”参与“当场拍板”,避免重点企业因补偿“缺位”影响后续生存发展。另一方面,抓前端从源头减少行政争议产生,通过制发司法建议引导行政机关自查自改,促进行政争议化解在萌芽、化解在诉前,最终力促政通人和、取信于民、立信于企。

基本案情
黄梅某旅游开发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精心打造某3A级生态旅游风景区。由于内部管理不善,公司逐渐陷入困境,法定代表人犯罪入狱,股东团队解散,企业资不抵债,涉及873名债权人,债务总额超亿元,其中农民耕地流转租金占比大,社会关注度高。仅在黄梅法院,该公司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就多达13起,导致群体性维权事件频发。2024年6月,黄梅法院依法受理该公司破产清算申请。管理人接受指定后,经深入调查发现公司仍有重整价值与市场前景,债权人与股东均向法院申请重整。同年8月,法院裁定该公司进入重整程序,与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人组建工作专班,指导管理人制定重组计划。同年9月4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高票通过多项关键议案及重整草案。同年9月9日,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并终止重整程序。目前,通过重整引进第三方增加投资,公司资产得到全面盘活,与本案关联的13件执行积案一朝清零,900余笔债权集中处理,实现涉农债权100%清偿,772户农民的土地流转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潜在诉讼有效化解,其他重整计划也正稳步推进中。
典型意义
近年来,湖北法院积极运用破产重整机制拯救了许多具有挽救价值的困境企业,通过破产重整,既重组清理了企业债务,又使企业主营业务和核心资产得以存续,危困企业能更好地“活下来”“走下去”。本案中,黄梅法院创新运用“立、审、执、破一体化”机制,面对某旅游开发公司复杂的债权结构和涉农敏感问题,以“执破融合”合议庭为主轴,会同立、审、执等多部门,对涉该公司所有案件进行会商,打破程序壁垒,实现司法资源集约化管理。在重整程序中,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职能作用,与法院密切配合,依托全国人大代表陈燎原工作室,正向引导债权人做好债权申报工作,保障了873名债权人的900余笔债权有序申报,重点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某旅游开发公司重整成功,为广大农民权益维护吃下一颗“定心丸”,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一针“强心剂”,也彰显了破产审判赋能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助力文旅企业脱困重生的功能价值。

基本案情
某房地产公司与孝感市某机关委托代建合同纠纷一案,因某机关在裁判生效后仅履行部分还款义务,仍下欠工程款400余万元及利息1700余万元而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经执行网络查控系统查询,某机关名下账户余额不足以偿还欠款。在不影响某机关正常运转和安全稳定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保障胜诉债权人合法权益及时实现,孝感中院坚持比例原则,避免一次性冻结扣划被执行人所有账户影响其正常工作运转,选择采取对被执行人循序渐进的分批划扣策略,将工程款400余万元顺利执行到位。对于1700余万元利息,依托上下沟通、府院联动机制,通过湖北高院、某机关上级主管部门、市委政法委、市信访局等部门,构建联合督促履行机制,全方位督促履行。2023年12月,湖北高院向某机关上级主管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后,该上级主管部门迅速组建专班,要求某机关确定最终履行方案。2024年6月,某机关与某房地产公司达成执行和解方案,并积极筹措资金履行义务,在限期内将余款支付到位,本案最终圆满执行完毕。
典型意义
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对维护民营企业权益、稳定民营企业预期、增强民营企业信心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的重要表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进一步要求,要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司法机制。本案中,孝感中院针对某机关拖欠民营企业工程账款,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做得更好,既考虑到被执行人正常工作运转,又考虑到及时维护申请执行人胜诉权益,主动探索构建联合督促履行机制,从执行末端发力,通过向上汇报、推动上级法院向同级政府机关发送司法建议,促成上下两级、府院多部门联动,最终督促某机关加快履行,实现“司法建议”从“软建议”向“硬执行”的转化,有力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基本案情
2018年,恩施市某镇因地制宜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在辖区内三个村人工种植130余公顷核桃及银杏林,将该项目承包给宜昌某园林公司进行幼林抚育管理及补植工作。合同约定抚育工期为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但受2022年旱情影响导致项目延期完工。同时,合同约定由宜昌某园林公司对人工造林地开展连续3年的抚育管理,苗木成活率必须达到90%以上,苗木保存率必须达到85%以上,但在最后验收时发现,不合格面积达50余公顷,政府因此未继续支付剩余工程尾款项,宜昌某园林公司亦未继续对林地进行管理,双方僵持不下,宜昌某园林公司诉至法院请求某镇政府支付剩余工程款项118万余元。恩施法院受理该案后,先后联合当地政府、林业所以及“60调解工作室”等相关单位,在综合考虑案涉企业负债现状及发展前景、恩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多方因素,经过多次研判协调,最终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宜昌某园林公司整改后保证苗木成活率达标并继续完成后续抚育管理,某镇政府验收合格后支付尾款115万余元,由此实现共赢结局。
典型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指出,湖北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本案中,某镇政府通过引入核桃等作物提高地区收入,同时改善遗留已久的地区石漠化问题,将治理生态与治“穷”相结合,本意在于实现地区生态治理与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双赢。若本案机械适用法律解决争议,很有可能造成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双停滞的双输局面。恩施法院积极开拓办案思维,以源头化解矛盾纠纷为出发点,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主动服务当地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乡村经济发展,以产业生态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高水平司法理念拥抱高质量招商引资,将生态优势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底色更靓,“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来源:湖北高院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黄梅县人民法院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黄梅法院案例入选湖北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事)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别背着我们谈
- 春节后热点城市楼市成交逐步恢复
- 央行:强化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

- 远洋集团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获英国和中国香港两地法院批准
- 【午盘】A股早盘低开高走收涨,机器人产业链爆发

- 杜甫的诗《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上一句
- 网络流行语,指孩子回到学校上课的日子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