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七大热门餐饮品类过去一年新开近100万家店:细分业态开店快,下沉市场潜力大
原创 王梓旭 品牌数读
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餐饮行业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更加注重品质和效率的发展阶段。
【编者按】站在新旧交替的门槛上,回望过去一年,消费品牌总有新鲜事、新热点、新玩法,而无论是新兴趋势的萌芽还是传统模式的变革,都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岁末年初的时刻,品牌数读推出“年终时光机”系列文章,一起回顾过去一年中有变化、有意思、有意义的商业。
作者 | 王梓旭
编辑|童洁
头图来源|费大厨官微
餐饮行业在2023年的冲刺,到了2024年普遍踩起了刹车,据品牌数读过去一年在“数读100品牌”栏目中梳理发现,餐饮品牌开店多数不及2023年。
主要原因在于,性价比成为主流的当下,品牌为了应对市场环境不得不采取降价的措施,因此在低价与竞争激烈的影响下,多数餐饮企业业绩承压。
不过危中有机,仍然有不少品类在扩张。在岁末年初之际,品牌数读通过梳理热门品类的开店情况,希望从开店的角度切入为读者回顾2024年的餐饮行业的变化。
其中火锅、快餐、零食、茶饮咖啡、炸鸡汉堡等多个热门品类虽然竞争激烈,但门店依然保持较快增速;从品类的线级城市分布上,新一线城市逐渐成为品牌必争之地,而广阔且消费力日益增强的下沉城市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增长市场。
1
餐饮热门品类开店速度不减
细分业态扛起增长大旗
品牌数读梳理了火锅、快餐、零食、茶饮咖啡、炸鸡汉堡等多个品类的开店情况,各品类的新增门店基本保持在总门店数的3-4成,虽说行业竞争在加剧,但从整体开店情况来看热门品类依然依然保持了增长速度。
具体而言,过去一年火锅行业新增约17.3万家店,是新开店数量top3的品类之一。与此同时,火锅行业规模也在增长,据红餐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火锅市场规模为5848亿元,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
品牌数读发现,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头部品牌的扩张速度已经有了明显降温现象,反而是近两年云贵口味火锅接过川式火锅的增长大旗,除了滇牛、王奋斗、山外面等在快速增长的品牌外,还有诸多以云贵酸汤为卖点的火锅品牌涌现,只是多数规模还不算大。
此前有行业分析人士认为,酸汤高辨识度、与辣味类似的成瘾性以及更广阔的客群,这些都是酸味火锅能在2024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原因所在。
快餐由于其刚需性、高复购率和相对较低的投资门槛也是其行业规模也要更大。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快餐品类新增约41万家店,且品类的整体门店规模已达到117.8万家。
上述高频、刚需以及低客单价带给了快餐品类更多的想象空间,2024年米村拌饭、老乡鸡、大米先生等品牌都保持了更为积极的开店势头,比如米村拌饭超越去年一年新开超700家店,朴大叔拌饭也不甘示弱开出了超过670家店,拌饭品类整体加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老乡鸡转战港交所谋划着再次上市,乡村基创始人李红表示要关闭中央厨房,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这些动作背后也折射出快餐行业竞争格局将出现新的变化。
零食品类过去一年新开4.7万家门店,而整个零食品类总门店数也只有11万家,可见零食赛道在快速发展。零售很忙和赵一鸣零食合并而成的鸣鸣很忙集团成为零食品类的主力选手,在2024年底门店总数已经达到了1.4万家,扩张可谓迅猛,近几年来零食折扣店异军突起在下沉市场跑马圈地。
而万辰集团旗下的好想来门店数也接近万店,随着两个头部集团的逐渐成型,有观点认为未来折扣零食行业将会迎来新一轮洗牌和整合。
炒货2024年的热度没有高过上一年,反而从头部品类开店来看,开店都有所放缓。有观点认为,部分炒货头部品牌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扩张后,可能阶段性面临发展瓶颈,再加上零食店、仓储式零食店等种类丰富的新兴零售业态快速扩张也抢占了炒货品牌的部分市场份额。
再来看茶饮咖啡行业。虽说茶咖不分家,但从总体门店规模上看,茶饮全年新增门店数量上比咖啡门店的新增数目要高出了一倍。
尽管茶饮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但在2024年仍然开出了12.8万家店,细分赛道的发展势头凶猛,例如2024年颇具热度的珍珠奶茶品类,煲珠公、煲金珠、煲珠妹等品牌都在快速开店。
鲜奶茶也延续了奔跑的速度,霸王茶姬以新增近2800家的速度在行业中坐稳了头部位置;爷爷不泡茶发力追赶;连被吐槽佛系开店的茶颜悦色在2024年的开店速度也为近几年之最。
眼下,古茗、蜜雪冰城、沪上阿姨等品牌纷纷递表,霸王茶姬与茶颜悦色多次传出要上市,等上市潮落幕后,茶饮行业也将进入新周期。
咖啡行业头部格局已相对固化,很难杀出第二个“库迪”了。有业内人士坦言,对中小品牌而言,力求不下牌桌。
肯德基旗下的肯悦咖啡背靠大树,一年开店超700家;遭遇了员工的负面事件但Manner开店则依然稳健,据官方介绍,Manner在朝2000家店进发。显然,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中小品牌生存空间受挤压,中国咖啡行业似乎正走向寡头竞争格局。
最后再来看一下炸鸡汉堡品类,全年新开约9万家店,其总门店数达到了28.3万家。在规模排布上,肯德基虽保持领先,但在突破万店后,2024年扩张速度同样所有减慢。
另一方面,中式汉堡的热度虽有下降,但这一年塔斯汀依然保持了2000多家扩张速度,门店规模已然超过了麦当劳。事实上,麦当劳的新店增幅也有所放缓,门店保持在7300余家。
2
新一线城市成开店发力重点
下沉市场增长潜力大
看完了热门品类的新开门店情况,品牌数读也统计了各品类在不同线级城市的分布情况,从另一个视角观察餐饮品类的城市线级变化趋势。
虽然4座一线城市的总体门店占比相对不高,但从战略意义上不可忽视。一线城市餐饮市场容量有限,且开店成本居高不下,这限制了新开门店的数量。
但由于一线城市是潮流风向标和消费高地,在这里开门店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大多数的品牌还是会选择性的在一线城市落店。
值得一提的是,咖啡品类在一线城市的占比相比于其他品类要高出不少,主要原因在于咖啡作为一种舶来品,最早就是以上海、广州等沿海一线城市消费为主,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深深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中。相较之下,其他线级城市对于咖啡的接受程度和消费习惯仍在发展阶段。
新一线城市成为餐饮品牌的必争之地。凭借其较高的消费能力,新一线城市成为各品牌争夺的重要阵地,数据显示各品类在新一线城市的开店占比普遍在两成上下,相比于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房租、用工等成本要低,同时竞争激烈程度也相对有限,因此餐饮品牌对于新一线城市布局的力度也在增加。
其中咖啡、茶饮、火锅等品类在新一线城市布局最密。比如,咖啡品牌Mstand就主要以新一线城市核心商圈、购物中心等为布局目标;茶饮品牌方面霸王茶姬、喜茶等新一线城市门店占比在自身品牌中也是最多的。
此外,下沉市场的潜力也不可忽视。四线及以下城市所代表的下沉市场,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逐渐增强的消费潜力,是国内餐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牌数读梳理发现,各品类在下沉市场的开店占比均超过30%,如果把三线城市算在其中,除咖啡外的所有品类,占比都超过了50%,如火锅、零食、烘焙等品类占比甚至接近6成。
快餐、零食等品类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较高,这与其价格亲民、受众广泛的特点密不可分。这些品类更容易满足下沉市场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因此在早期就实现了快速扩张。
而随着下沉市场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奶茶饮品、咖啡、面包烘焙等新兴品类也开始加速渗透。这些品类在下沉市场的接受度逐渐提高,为品牌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
例如,星巴克披露2024财年的业绩时提到,在中国市场星巴克新进入166个县级市场,创下历史新高,新增的790家门店中有一半的位于下沉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低线城市新增门店占比创下历史新高。
事实上,不同餐饮品类的特性也影响其在不同线级城市的布局,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餐饮市场的竞争格局还将继续演变。
3
餐饮行业迎来转折点
2024年,中国餐饮业在经历疫情后的短暂复苏后,进入了调整期。不过如前文所述多个品类依然保持了扩张态势,展现出餐饮强大的韧性和活力。通过对这些品类的开店情况和城市布局的分析,得以窥见中国餐饮业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
首先是品类创新与细分化加速。从2024年的开店情况来看,品类创新和细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如火锅品类中,云贵口味火锅异军突起,接过来曾经川式、潮汕火锅的热度,打开了新局面;茶饮品类中,珍珠奶茶、鲜奶茶等细分品类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未来,餐饮品牌可能需要更加注重品类创新和细分化,通过挖掘新的消费需求或对现有品类进行升级改造来赢得市场。
此外,餐饮消费正从性价比向多元化体验发展,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性价比仍是重要的决策因素,这迫使许多品牌采取降价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但与此同时,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比如消费者对于健康的日益看重、对于满足情绪价值消费也在增加等等。
业内认为,单一的低价策略难以长期奏效,消费者在追求实惠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用餐的综合体验。
而下沉市场依然是未来餐饮业的重要增长点。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提升的消费能力,为大众化餐饮品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快餐、小吃等刚需品类将继续在下沉市场保持高渗透率,而随着消费升级,奶茶、咖啡、烘焙等新兴品类也将加速渗透,满足下沉市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与此同时,一二线城市依然是品牌竞争的主战场,但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更加白热化。品牌需要分别满足高线和下沉市场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的提供服务,满足消费者更多元的需求。
回看2024年,这一年或许是中国餐饮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餐饮业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更加注重品质和效率的发展阶段。未来,餐饮品牌需要紧跟市场趋势,不断适应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告知
原标题:《七大热门餐饮品类过去一年新开近100万家店:细分业态开店快,下沉市场潜力大丨年终时光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