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很多写作者都有 “材料松鼠症”
本文节选自
《从零开始写故事》
叶伟民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物理学里有条著名定律,叫熵增定律。大意是一个无外力干预的封闭系统必然走向混乱。好比花必然会谢,地板必然会脏,镜子必然会碎,汽车必然会坏……如果你想对抗,就要勤浇花、勤拖地、勤检查钉子和勤保养。
再推演下去,你会发现人生本是一场治乱。用小学墙壁上的励志标语来说,就是 “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多年以后,我深觉这句话不仅不是鸡汤,而且简直是宇宙真理。
写作的魅力毋庸多言,但过程却相当痛苦。因为 “熵增”,你的创意、思绪、规划、材料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乱。你只有拼力抵抗,再加几分坚忍,才能有所产出。这恰如王小波所说:“我立志写作是个反熵过程。”
完成采访阶段,故事创作的 “反熵之旅”也就开启了。如果你当初曾为材料仓库的空空如也感到焦虑,那现在又要面临千头万绪的重压。不同人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主题、不同事件、不同角度、不同格式、不同语言甚至真假掺杂的材料混在一起,你可能只记得只言片语,但要找出原话,难度就像一粒米掉进一大堆大米里而你要打捞它一样。
本文配图:电影《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非虚构写作要写出 “真”,先要占据 “多”。因而在材料收集和采访阶段,越 “贪婪”越好,以量变求质变。但质变不会自己到来,还需要慧眼和笨功夫,就如福尔摩斯,循着线索迂回深入,最终穿越信息海洋,抵达真相。
回想入行之初,常听到老师傅叮嘱 “海采精写”,即采访求多,写作求精。当时觉得这话不够灵动精巧,属 “老黄牛精神”那类远古鸡汤。然而走得越远,越觉少时的自己浅薄。
关于读书有句老话:先读厚,再读薄。写作也一样,“海采精写”的要义,也全在这厚薄之间。
很多写作者都有 “材料松鼠症”,起码我是这样的,起点是30万字——不读够这么多就不采访。这个数字倒也没什么玄机,100万甚至300万字可能更好。
划这条线,更多是用来避免 “少”。
输入不足就不出门,看似机械,实则高效。事实也证明,这招确实管用,先拼出脉络轮廓,提问便聚焦高效,避免重复建设。
不过,这毕竟只是热身。无论采访还是材料功课都是链式反应。
张三介绍了李四王五,李四王五又推荐了赵六孙七周八吴九……不用多久,当初那30万字已是小菜一碟。
处理海量材料,仅靠勇气和蛮力是不够的。就像大禹和鲧治水,都有拯救天下的心,一个开渠,一个填坑。历史证明,还是前者靠谱。不整理材料就动笔,犹如遇坑填坑,不是东边淹了西边,就是西边泡了东边。
整理材料的目的,就是开渠引水,让信息各有源头归处。如此一来,行文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最终驾驭材料,而非为材料所累。因此,不想通材料整理的本质,只会导致无用功。
从李敖大卸八块读书法说起
我当编辑的时候,看到有新人将砖头厚的材料编了页码和目录,就算 “整理”了。这有点像暴发户附庸风雅,买一堆书填满书架,立刻觉得像读完了一样,充其量只是自我麻醉。
要弄清这个问题,不妨聊些久远的事情。我读小学时老师曾教我们做剪报,拿个笔记本,剪下报纸上的豆腐块,分门别类粘好,便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但是,单纯收集报纸是没用的,不提纯不归类,用的时候根本找不到想要的素材。
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更狠的方法——作家李敖的 “大卸八块读书法”。他自称心狠手辣,看书时剪刀、美工刀悉数出动,哪一段有用就裁下,放进相应的资料夹里。书看完,大部头也就变成无数小纸条了。他这样说:一本书看完以后也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完了。我并不凭记忆力去记它,而是用很细致的分类方法,很有耐心地把它钩住,保存在资料夹子里,这样就把书里的精华逮到了。
很多人知道此法后,第一个感受是:有钱,费书。我爱书如命,自然下不了这个手,转而注意起那些 “夹子”来,我很好奇它们是怎么设计、分类和相互关联的。这一点,李敖也有交代:我有很多夹子,在上面写上字就表示分类了,好比我写 “北京大学”,夹进去的就全部是北京大学的资料。
我不断用这种夹子分类,可以分出多少类呢?几千个类来,分得很细很细。一般图书馆的分类,好比哲学类、宗教类、文学类……宗教类又分佛教、道教、天主教等。我李敖分类分得比这个更细,好比 “天主教类”还要细分,修女算一类,神父又算一类;神父里的同性恋算一类,还俗的又是一类。发生了一个跟神父同性恋有关的新闻,我要发表感想,把这个夹子里的资料一打开,文章立刻写出来……
如果一本书看完以后还是新的,不算看过——当时是看过,最后浪费了,因为你不能有系统地逮住书里这些资料。
这些无限细分的 “夹子”就是分类整理信息的关键。它们可能是树状关系,也可能是平行关系,还可能是混合或跨界关系。它们就像一个个路标,让信息间产生连接,使之不再是孤岛。当通道越来越多,物理反应渐成化学反应,记忆也孕育创造,作者才能从浩瀚的材料中有所捕捉,有所发现,终而迸发出新颖、独特的思维与见解。
原标题:《很多写作者都有 “材料松鼠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