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
- +11
陈治主题性创作,忆砖窑里的光辉岁月
2025新年第一缕曙光,照亮了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一处独特之地——砖窑里。这里,曾经是工业遗迹,如今是集文化美育、休闲交流、艺术体验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交流空间。2025新年伊始,这里开展了由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与海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以“墨象·焰舞”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展(获得《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元旦首刊报道),为砖窑里的2025拉开了新一年的序幕。
《岁月如歌 那时平常的一天》(120cmx240cm)
作品展现场,艺术家陈治的主题性创作作品《岁月如歌•那时平常的一天》因着重再现砖窑里前身“新都砖厂”而获得关注。这幅作品高120cm、宽240cm,基于四张历史照片,以写意手法和现代创作理念,在宣纸之上绘就了新都砖厂平日生产工作的盛景,把观者带入了旧时新都砖厂的那段光辉岁月里。
基于四张历史照片进行创作
画面中,砖厂的建筑错落有致,烟囱高耸入云。窑炉内,工人们穿梭其间,或搬运砖块,或专注于烧制工序,他们的身影虽以写意的笔触勾勒,却栩栩如生,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专注。
局部一
从绘画技巧上看,陈治的线条运用堪称“精妙”。他笔下的线条刚劲有力,如刀刻斧凿般描绘出砖厂建筑的轮廓,展现出其坚固与厚重。在描绘工人时,线条又灵动多变,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人物的动态与神韵。墨色上,浓淡相宜,相互映衬,使画面层次丰富,极具立体感与空间感。
局部二
然而,这幅作品的价值远不止于艺术技巧的展现。其立意深远,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新都砖厂,这座建成于1954年的工厂,曾为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工人体育馆等新中国著名的“北京十大建筑”提供了数十万块青砖、1200万块粘土空心砖,在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陈治的作品,正是对这段辉煌历史的深情铭记。它不仅仅是对砖厂建筑和生产场景的描绘,更是对那个时代国营企业精神的赞歌,是对无数艰苦奋斗的工人的崇高致敬。
局部三
站在这幅作品前,人们仿佛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的号子声,能感受到他们为建设新中国而挥洒汗水的热情与决心。它唤起了老一辈人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回忆,也让年轻一代了解到新中国建设初期的艰辛与不易,让历史的记忆在艺术的滋养下得以延续和传承。
局部四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像新都砖厂这样的工业遗迹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陈治的这幅作品提醒着我们,这些工业遗迹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艺术创作,可以把这些遗迹以另一种形式“活”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
如今的砖窑里已然成为北京一个新的文化艺术交流空间
过去的2024年,陈治除了《岁月如歌那时平常的一天》这幅主题性创作作品外,还有另外2幅主题性作品。一幅是为北京大学福建校友会而创作的《燕园情》,高82cm,宽180cm,获得媒体报道。另一幅是为东方出版集团新书《走!去敦煌探窟》发布而创作的《丝路韶华》,高238cm,宽123cm。《丝路韶华》是陈治主题性创作的又一次新里程碑。
《丝路韶华》(238cmx123cm)
《燕园情》(82cmx180cm)
本文作者:郑梧沐,艺术媒体“八链名人”主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