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飞红万点愁如海:解读黛玉之父林如海

2025-01-09 11: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严六滧 吴文化博物馆

昔日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在北大讲课,有学生提问“林如海”三字是否取自秦少游的“飞红万点愁如海”,先生听完颇感惊艳,后来做客百家讲坛也曾提到此事。近来整理学界关于林如海的研究,顺着“愁如海”的思路,倒也摸索出一篇文章,与诸君分享。

愁如海:侯门才子,后继无人

林如海,姓林,名海,字如海,祖籍姑苏,出身侯门勋贵家族,考中探花郎后,成为荣国府东床快婿,可谓三喜临门,内有侯门底蕴,外有豪门依仗,自身才华出众,左右逢源。可惜花开的再茂盛,终究要凋谢,春天再美好,总是要离去。风光的外表下,林如海却面临着三重危机,即家族之愁,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伴侣之愁,千金知己,英年早逝;子女之愁,男夭女病,后继无人。

影视剧《红楼梦》中的林如海

《红楼梦》第二回提到,林家的侯爵之位按照规则只能传三代,后来皇帝又特许林如海之父再袭爵一代。到了林如海身上,皇恩已尽,他作为家族第五代掌门人却没有得到世袭贵族的头衔。林家是小说虚构出来的一个世家豪门,其爵位变更倒也和历史相似。爵位可以继承,但每过一代,常要降低一等,按照公侯伯子男的顺序依次递减。从侯到男原本就可传四代人,书中偏要以皇恩的形式,特许如海之父再袭爵一代,细思之下,总有种莫名的压抑。

生于勋贵世家的林如海只能依靠走科举之路重振门楣。林如海的探花可能含有几分祖先余荫,历来与皇室高度绑定的高门子弟,获赐一个探花也并非难事。真实的历史上,清代苏州潘、翁两家屡屡出高名次的科举人物,其中既有家族的传承与个人的天分,皇恩眷顾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

只是这种皇恩与世袭贵族式的制度保障,终究显得没有那么牢靠。贵族身份靠血缘,可以稳定传承,但到林如海时,爵位已经终结,幸而天赋才情,皇恩犹在,得了个探花。科举拼得是才华,不像贵族世袭有制度保障,天见可怜,林家出了个探花,后辈却未必可以做到。古代高等级的科举录取比例极低,以比较宽容的宋代为例,累计进士超过八万人,是唐代的十倍,超过元明清的总和,都难以出现代代中进士的文化家族。

清 象牙“探花”筹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以吴文化博物馆之前承办的“仕业——徐谓礼和南宋时代百态”展览为例啦,徐谓礼之父也是探花,官至尚书,可几个儿子都未能高中进士,只能靠父亲的恩荫,从基层官员干起,孙子辈更是平庸,史乘无载。一家豪门,三代而衰。以古鉴今,林家四代的辉煌,眼看要断在自己的手里,林如海如何能够不愁?

林如海的第二份愁源自于枕边人贾敏。贾敏是贾母的小女儿,荣国府嫡出的千金小姐,与林如海属于门当户对。从书中内容不难推断,夫妻婚后感情深厚,恩爱无比。天妒红颜,林黛玉六岁时,贾敏因病去世,从此留下寡女鳏父受尽苦楚。

林如海对夫人用情至深,宁空毋滥,决定不再另娶。此想法的背后,可能有着一番良苦用心,害怕自己有了新人忘旧人,对女儿林黛玉有所亏欠,也从侧面展现夫妻俩情比金坚,死生不忘。

《红楼梦图册》林如海送别黛玉去往贾家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光鲜的表面外,林如海与贾敏的婚姻早已深藏着阴霾,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伏笔。贾敏本是国公府的千金,从小锦衣玉食,自从嫁给林如海后,便随丈夫不断奔波,长期在外地生活。林如海本是苏州人士,后来又来京城参加科举与任职,最终落脚在扬州,忽而湿润的江南,忽而干燥的北境,身体本就柔弱的贾敏容易增加消耗。贾敏本可坐镇娘家,或者滞留苏州,免受一路奔波之苦。《红楼梦》第三回提到,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对娘家很陌生,从侧面表明贾敏很久未回荣国府,与亲人团聚。

林贾两家的联姻属于两个政治家族结盟互助的外在表征。这种带有功利性质的婚姻往往会忽视当事人意愿。从贾敏英年早逝、林如海无后而终等因素考量,夫妻俩虽恩爱异常,可在现实层面却并非良配。婚后生活不仅有诗情画意,更需要有坚强的体魄操持家务。《红楼梦》中贾元春在端午节赐礼时,给薛宝钗和贾宝玉一样的礼物,而给林黛玉的礼物则与三春相同,似是将宝钗当成弟媳,将黛玉视作妹妹,可能是从身体健康角度出发,觉得黛玉体弱多病,不是结婚的最佳对象。林贾两家结亲之时,政治因素考虑太多,反忽视身体,导致夫妻过早分离,引得如海愁深似海,绵绵无绝期。

《红楼梦图册》(局部)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林如海的第三份愁是子女缘浅。书中记载林黛玉原本有一个三岁的弟弟,未曾交代是否为嫡出,但以如海子嗣单薄的情况来看,应该已被视作家族的继承人。可惜其不幸早夭,导致夫妇俩将黛玉当成男孩子来培养,教其读书识字,稍微缓解无子的悲痛。林黛玉自小体弱多病,不能长时间读书。儿夭女病的状况,像一把刀折磨着林如海。

林如海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盛衰之变。四代传承的贵族,到了他却开始没有爵位;考上探花,却无法简单复制给子孙;妻子贤惠高才、出身名门,却无法给他生育继承人,更兼英年早逝;儿女双全,偏又儿子早早夭折,女儿体弱多病。每一个赐给林如海的好消息,很快都变成了危机。好似春天要结束的时候,成片如海的林海也终归是花落红残,不遂人意。

爱如海:对林黛玉的偏爱与关切

封建时代重男轻女,林如海对林黛玉不光没有偏见,更有如海洋一般深沉开阔的父爱。这部分的成果多数是红学家通过索隐的技法探究出来,曹翁的正面描写却是不多。

影视剧《红楼梦》黛玉漱口

少有的例外,在小说的第三回。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晚饭结束后,下人奉上茶水,黛玉一时迟疑,想起父亲林如海曾经嘱咐吃完米饭后,不要马上喝茶,只能用以漱口,才能不伤脾胃。作为一方大员的林如海有功夫在细微的饮食方面指点小黛玉,可见父女之间关系之亲密,照顾之细致。尤其要考虑黛玉从小身体不好,是个药罐子,一时激起的父爱固然热烈,岁月变迁之下终会归于平淡,像林如海这般愿意长久陪在女儿身边,细心照顾的则更加难能可贵。

后来,有个疯癫的和尚路过林家,说唯有黛玉出家,方可解除她身体的灾祸,林家夫妇两个硬是不愿意。古时候男人当家,真正起决策作用的是一家之主林如海。他不愿意女儿被带走,确实有一番爱护之意。

《红楼梦图册》(局部)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林如海高中探花后,先是担任“兰台寺大夫”,此官职乃曹雪芹杜撰,实际代指清贵异常、负责监督官员的“御史”一职。凭着在御史任上的磨炼,林如海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负责两淮盐政。林如海深感皇恩浩荡,又因妻儿早夭。他将林黛玉托付到外祖母手中,见黛玉执拗不肯离去,低声温言劝解道,你年幼多病,上无母亲看顾,下缺兄弟姐妹帮衬,故才依靠娘家人扶助,也能减省心思,令我专注公务。这份良苦用心与温言细语在红楼诸多长辈和子女的对话中也属少见。

林如海对林黛玉的爱体贴而又全面,对于黛玉的婚姻大事,更是丝毫不敢马虎,早早留下后手,让林贾两家亲上加亲。《红楼梦》第八十二回提到林如海违背诺言,重新娶了一位妻子,更过分的是要将黛玉许给继母的亲戚做续弦。所幸这一切都是林黛玉做的噩梦。但梦里,宝玉曾言道,黛玉原本就已经许给他了,更是用刀划胸表明心迹。作为续写的后四十回内容,此处提到林如海以及宝玉吐露心事,表明旁人从前八十回中看出端倪,可能林如海在去世前已经将宝黛二人的婚事办妥。

《红楼梦图册》(局部)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为了女儿的终身大事,林如海付出不立旁嗣、不继香火的惨重代价。封建时代常出现夫妻无子嗣,从兄弟族人手中过继孩子,延续香火的情况。比如,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就曾过继给诸葛亮,而当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卷入东吴权力斗争,被夷灭三族后,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重归亲生祖父诸葛瑾一支,以延续香火。清代时期,过继现象更为常见也更正规化,过继双方要在“立继单”上画押,同姓嗣子受到法律保护,享有与亲生子一样的地位,典型的如晚清帝师翁同龢,其子翁曾瀚原是兄长翁同爵第三子。曹雪芹家族也有过继的例子,比如叔祖曹荃的第四子曹頫过继给祖父曹寅当嗣子。

封建时代本家无子,从族中收养过继属于正常情况,且得到官方的认可与保护。《红楼梦》提到林如海死后,贾琏作为黛玉监护人处理丧事,可见林如海的确不立旁嗣。背后是父亲对女儿毫无保留的爱,宁绝毋悔,欲将家产传给林黛玉,作为其嫁妆,维系林贾两家的联姻。

《红楼梦图册》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有学者从贾琏随口一句“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便认为贾琏在料理林如海后事时,侵吞三二百万的遗产,将林如海当成贪赃小人,对其印象不佳。实际上这份遗产是林家积累五代,包含前面四代爵爷的积蓄,以及林如海在巡盐御史上收入,非是一代之功。这些遗产原本应该是黛玉的嫁妆,也可当作赠予亲家的见面礼。部分学者猜测,林如海遗产后来被贾府用来修建大观园,挥霍一空,失去价值的黛玉从此被抛在一边。

红楼人物的名字往往深含五行之理,林如海名字带水,按照“水生木”的原则,一直在滋养着林黛玉这株“绛珠仙草”,将黛玉的人生安排得非常妥帖。

谋如海:对贾雨村的信任与培养

林如海是豪门出身,又会读书,能力应该十分出众,可惜书中几乎对此没有正面描写,唯一可以看出一点端倪的便是他对贾雨村这个人的使用。

《红楼梦图册》(局部)贾雨村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贾雨村是书中关键性的线索人物,因他不照顾甄英莲,忘恩负义,大多对他印象不佳,认为他是一个小人。可他的成分却极为复杂,既有才华,又秉性纯良,被官场涤荡几遍之后,又有几分自私浑浊,让人看不清其本来面目。林如海却慧眼识珠,对贾雨村识别、培养、使用,将其当作保障林贾联姻的后手。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林黛玉的好结局,他用尽心思与手段。

林如海的岗位是朝廷的钱袋子,重中之重,每日公务繁忙,家里又没有妻子帮衬,所以决心把爱女林黛玉送到外祖母手中,与贾宝玉自小多多接触,将来顺理成章嫁入贾府。然而黛玉一人孤身在外,自己无暇照看,需要物色一个人物帮扶,贾雨村就是最适合的人选。

贾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出身寒门。他颇具才干,在与甄士隐中秋夜谈时,吟诵出“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佳句,被甄士隐大加赞赏,顺带着资助对方上京赶考,一举得中进士。

《红楼梦图册》(局部)贾雨村林如海中秋夜谈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清代科考非常完善,难度也骤增,需要学子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诸多环节。会试学子来自全国各地,相当于从市县级别的高考状元中再挑选优胜者。能在如此残酷竞争中获胜的贾雨村,其能力才干与运气都毋庸置疑。

除了有才,贾雨村的正直也得到林如海看重。贾雨村高中进士后,被分派到地方上担任知府。其在任上恃才傲物,轻慢同僚与上司,更对手下小吏严格管理,有一些贪敝行为。有趣的是,上司弹劾他时,提到生性狡诈,不尊礼法,暗中与人勾结,导致地方不宁,百姓苦不堪言,却未提到贪赃受贿。可见此时贾雨村为人尚属清正廉洁。皇帝接到奏折后,大笔一挥,将他革职。此时的贾雨村内心虽惊,面上无一丝怨色,交代完公事,安排好家人后,便游览天下,颇有几分魏晋名士风度。

《红楼梦图册》(局部)贾雨村在林家教黛玉读书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旅游开销颇大,贾雨村在金陵甄府担任教习,赚取薪酬度日。因见甄宝玉不爱读书,整日与姐妹胡闹,其祖母又过度溺爱孙子,将孩子不上进归罪在塾师头上,便直接辞去教职。甄家财雄势大,当可与贾府媲美,如得对方举荐,贾雨村可能早已重返官场。然而贾雨村持身颇正,更是有着风骨,对教书育人带有天生的使命感,无法容忍甄宝玉将读书当成儿戏,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怒之下辞别。

贾雨村虽然人品稍次,早期为官却是颇为正直,教书育人也有责任心,是个有着闪光点的人物。贾雨村的才干与正直得到林如海肯定,被邀来当先生,指导黛玉学业。由于课程清闲,他经常在扬州城内散心。某日遇到旧友冷子兴,攀谈之际,得到朝廷重新任用被革官员的消息。他便央求林如海,欲同贾政会面,从而东山再起。

《红楼梦图册》(局部)贾雨村与林如海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林如海正要将黛玉送入贾府,便书信一封,推荐雨村。进京后,贾雨村先是整理好行装,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人前,更是在名帖上写“宗侄”二字,既能跟贾家攀亲戚,又在对方面前伏低做小。他的此番灵活举动得到贾政赞赏,顺利帮其谋得金陵应天府尹一职。

林如海是“巡盐御史”,能力绝对不弱,为贾雨村写的推荐信,乃至贾雨村主动自称“宗侄”可能都是他有意安排,既让贾雨村承自己的恩情,忠心办事,也可以借着与贾府的这层同宗关系,随时拜访照顾黛玉。

影视剧《红楼梦》中的林如海

贾雨村不负所托,每次来贾府,多半会见贾宝玉,考教学问人品,帮故友把关,类似一种岳父监督未来女婿的感觉。在贾府冷落黛玉,甚至令其香消玉殒后,贾雨村借助忠顺王府及其背后皇帝的势力,让贾府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家破人亡,四散奔逃。

林如海与甄士隐都是贾雨村的恩人,一个去世,一个出家,有着很多类似的地方。为何贾雨村对待二人子女的态度如此不同?畏惧薛家的一点势力,就错判冯渊案,不为香菱主持公道?又为何能够履职尽责,时常照顾黛玉?

《红楼梦图册》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甄士隐只是一流的“神仙人物”,种花修竹,不会操控人心;林如海则是一方大员,见识、手腕通天,能够驾驭贾雨村。

林如海费尽千般思量,苦心孤诣结交贾雨村,使出各种手段,得其真心,为黛玉今后的人生保驾护航,谋略如海的背后,是满满的父爱,世间最真挚而无私的情感。

结 语

曹雪芹寥寥几笔提到的一位苏州人,有着让人无限叹息的衰颓之势,有着悖于封建时代一般儿女观的深邃,有着一方大员深不可测的用人谋略。临终了,种种努力终化为泡影,只应了一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清】曹雪芹:《红楼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 刘心武:《刘心武妙品红楼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版。

4. 李荣:《有才济世无力补天——林如海形象与〈红楼梦〉悲剧意义的揭示》,《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5. 夏荷:《林黛玉喝茶——红楼饮食文化初探》,《兰州商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6. 王其见:《林黛玉与清代继承法制》,《人民法院报》,2014年5月30日。

7. 李俊:《林如海的家产被贾琏侵吞挪用稽考》,《南都学坛》,2007年第3期。

8. 任晓雯:《乾嘉时期宗族社会中非血缘关系家庭成员生存空间浅析》,陕西师范大学2020届硕士论文。

9. 徐永斌:《治生视野下的〈红楼梦〉中贾雨村人生价值观转变探析》,《红楼梦学刊》,2015年第4期。

10. 夏麟书,关四平:《论贾雨村》,《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4期。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4.11.20~2025.02.23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第二特展厅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飞红万点愁如海:解读黛玉之父林如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