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9世纪末的最后十年,中华大地谁主沉浮?

2025-01-11 12: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9世纪末中国的最后十年,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进攻下,屡吃败仗的淸廷,开始不情愿地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相较朝廷的态度,士大夫群体及民间则更加排外。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两次战败,洋人深入中国内陆,底层百姓受到洋人的不公正待遇,无法依靠朝廷讨回公道,于是怒火淤积。

与此同时,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知识精英开始寻找救国救民道路,于是戊戌变法仓促发生。变法的失败,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政治两极化过程。这是暗流涌动、暗火荧荧的年代,是旧秩序即将崩溃、旧势力特别凶残的年代;也是知识精英估衡传统、认识世界的奔忙年代。

资深媒体人、近代史研究者、历史作家李礼,在《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中,通过史料爬梳,提供给读者一种全新的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文本。从清廷皇室、高官、士绅、变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欧洲皇帝、外交官、教会、传教士、军人、记者,全球视野、全景视角,描述了甲午战争前后的动荡中国,揭示了19世纪最后十年的战争、变革和失败。

暗火荧荧的年代

文 | 李军奇

在戊戌变法运动中,与梁启超、康有为建立了较好的个人关系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说,比起清朝官员,士绅群体更保守,而且常常发动排外。

这是19世纪末中国的最后十年。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进攻下,屡吃败仗的淸廷,开始不情愿地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然而,在灰暗的社会败象背后,是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和对西方的敌视情绪,几乎难以撼动。

李提摩太,集传教士、学者、政客于一身,在晚清颇具知名度。1870年12月,李提摩太从英国抵达上海,随后前往山东青岛,长期在山东青州、山西等地宣教。1886年,李提摩太来到北京,发表了《七国新学备要》,介绍西方各国的教育情况,并建议清朝政府每年拿出100万两白银作为教育改革的经费。

这位中国通有感于中国民间社会的愤怒,在1890年上海召开的基督教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提摩太发出了警告:“我们处在一个随时都可以爆发的火山口的边缘。”

《走向共和》

与李提摩太同时参加这场大会的秀耀春,宣读了一篇论文,题为《中国的秘密会社》。秀耀春热爱中国文学。1898年12月14日,秀耀春在亚洲文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中国文学》的长文,全面地介绍了他所知道的中国文学概况。这是最早以西方的视角来概述中国文学的一篇专文。几年后,秀耀春死于一场“很像秘密会社的骚乱(义和团)”。

在《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中,这两个中国通的故事特别引人注目。

猛烈地排外,是晚清19世纪最后十年的鲜明特点。清廷战败于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洋人深入中国内陆,底层百姓受到洋人的不公正待遇,无法依靠朝廷讨回公道,于是怒火淤积。

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知识精英开始寻找救国救民道路,于是戊戌变法仓促发生。变法的失败,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政治两极化过程。权贵保守派以情绪化的方式,更为顽固地坚持“祖法不可变”的立场。一部分社会精英,出于对体制内的变革的失望,开始抛弃体制,“革命排满”从此成为日益强大的政治思潮。热切地探路,也发轫于19世纪的最后十年。

《走向共和》

这是暗流涌动、暗火荧荧的年代,是旧秩序即将崩溃、旧势力特别凶残的年代;也是知识精英估衡传统、认识世界的奔忙年代。

这样一本编年体式的历史非虚构著作,没有简单地评判历史的对错与成败,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去思考失败背后的原因和教训。无论是洋务运动的失败,还是戊戌变法的夭折,都反映出那个时代体制的僵化与腐败,以及社会变革的艰难与曲折。

“失败像一首箴言,满蕴着生活苦涩而凝重的体验。”王小波曾这样描绘失败。而李礼的《失败》一书,将这种体验放大到了整个清王朝的历史层面。当然,失败的是清王朝,是那些权力掌握者和既得利益者。统治者色厉内荏,苟延残喘,只是让整个社会跟着溃败,在黎明来临之前,是无数的百姓尽尝失败的苦涩滋味。

底层永远是失败的代价。而统治阶层,也乐于渲染失败的悲惨与恐惧。1891年夏秋之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民,突然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传教士和教民死伤枕藉,各国驶入长江示威护侨的军舰多达20余艘。一位名叫周汉的湖南宁乡籍的官员成为恐慌的幕后煽动者。他编写、印制了一批反洋人的小册子,诸如《齐心竭力》《谨遵圣谕辟邪全图》《棘手文章》《擎天柱》《灭鬼歌》《禀天主邪说》等,据说至少有30—50种,发行量最大的名为《鬼教该死》,里面画了洋人干的坏事,比如偷挖人眼和内脏。

《末代皇帝》

尽管有传教士举报反抗,两湖地区最高长官张之洞也拿周汉没有办法。周汉曾随左宗棠出征西北,后因功被保荐为陕西候补道,1884年因病返湘住在长沙。迫于外交使团的压力,张之洞还是没打算重责周汉,他一度想把令他头疼的周汉调往远离是非之地的甘肃或者新疆,都没有成功。

候补道,就是候补的道员。清朝末期,有钱就能做官,官越卖越滥,全国各地在省候补的道员成群结队,如过江之鲫。有些在省候补十几年,一回印把子都没摸过。

周汉们搅动和翻卷的浪花,一度是张之洞们可以利用的民意和民气。但过不了多久,他们又成了权贵们讨好列强的捕杀对象。1897年,山东教案发生,湖南省内反洋教斗争迭起。英国驻汉口领事咨文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严惩周汉。次年,周汉在长沙被捕。周汉系狱12年,至1910年病危才保释回家。

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年代。制定契约和遵从契约成为时代的潮流。用世界的眼光看那时的中国,洋务、排外、保皇和革命,都是不甘认命的中国人对外界刺激的强烈反应。与日渐成型的国际秩序脱嵌还是嵌入,成了那个时代精英最重大的人生选择。

李礼的文字流畅、朴实、淡定。在《失败》一书中,李礼简笔勾勒的芸芸众生,有的悲悯怜人,有的英勇无畏,有的懦弱无能,有的心怀天下,有的投机自私。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底色。

晚清,是家国命运陡转直下的关键时期,是后世莫不惆怅的“历史三峡”,自然是史学研究的热土。在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到传统史学的深厚底蕴,也可以感受到新史学方法的蓬勃生机。《失败》的文本是开放的,它可以启迪更多的人,理解我们暧昧的过去、复杂的现在和多元的未来。

这样梳理庞杂史料的眼力和重显历史的叙述功力,依稀可见威廉・曼彻斯特的大作《光荣与梦想》的影子。后者以丰富的史料,流露出作者对美国的盛世荣光的怀念和对梦想消失的无限感慨,以及“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伤。而前者,同样铺陈庞杂的历史细节,但努力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文本——十年中晚清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溃败的。只是,李礼没有威廉・曼彻斯特那样的自信和忧伤,多的是对祖国多难、多艰和多变命运的真诚思考。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李礼 著

ISBN:9787532797257

定价:78 元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内容简介:

经过三十多年“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9 世纪末的清帝国不仅未能奋力图强,反而进一步深陷泥沼。甲午、维新、灭洋、赔款……帝国尝试着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应对危机,结果连续失败,并在世纪末导致一场国家参与动员的义和团运动。与此同时,东亚格局彻底转换,中国遭遇日、俄直接压迫,西方各国在清廷的不断失败和排外浪潮下重新审视对华关系。改革派或流亡海外,或图谋下一场新政,革命者则彻底来到历史舞台的中央。

资深媒体人、近代史研究者、历史作家李礼,以全球史视野和全新文本重述中国近代史,从清廷皇室、高官、士绅、变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欧洲皇帝、外交官、教会、传教士、军人、记者的全景视角,描述了全球视野下甲午战争前后的动荡中国,揭示了19世纪最后十年的战争、变革和失败。作者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用简洁而生动的文笔回归事件现场,考证中外人物,勾勒出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群像。

作者简介:

李礼,近代史研究者、历史作家、博士,先后任《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历史学人》主编。著有《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1872—1912)》《求变者:回望与重访》《古今之变:历史学家访谈录》等。

原标题:《19世纪末的最后十年,中华大地谁主沉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