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梁晶晶丨当十个研究生读完100本经典
原创 走南闯北的社长 行业研习
故事的开始还要讲到林老师询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读书会。去年三月份,因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林老师,他询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读书会,我带着既激动又紧张的心情加入了,开启这辈子都不敢想的百本经典阅读之旅。满心欢喜之外,我身上更多的是惶恐和焦虑。
作为普遍意义上的中等生,我对自己有着十分清晰的定位,从小到大我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再看看身边同学都是普遍意义的优等生。自卑和怯弱在我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完成百本经典训练在我这个“中等生”真的有可能吗?
一、找好方法,事半功倍
来不及认真思考最坏结果,老师和大家的鼓励直接让我进入阅读经典的状态。百本经典书籍贯通古今,涵盖东西方文明,涉及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医学人类学、哲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林老师的书单已经罗列出必读经典,也建议我们通过“快意阅读”的方式去阅读,并通过开组会的形式来调整阅读状态,也以提交读书报告的方式来训练写作能力。
完善的体制机制似乎能够保障百本经典训练的完成,但究竟什么是“快意阅读”?如何调整并保持良好的阅读状态?怎样写出高质量的读书报告?等等一系列实践难题围绕着我。
我所理解的“快意阅读”是一种区别传统式一字一句的缓慢阅读方法,可以通过浏览、扫视、略读等方式迅速抓取关键信息,从而迅速理解作者想要表述的观点,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具体来说,首先,我在阅读一本经典之前通常会扫视引言和目录,大致了解所读书籍的内容和分析框架。其次,集中精力阅读具体内容,由于我采用的是电子化阅读的方式,会用黑色水笔誊写关键信息的方式加深记忆点,同时会用蓝色水笔勾画重点内容。最后,阅读完书籍以后我会关闭电脑,一边翻阅笔记资料,尝试回忆书籍内容,缕清作者的逻辑和观点,一边用红色水笔记录自己思考的火花。
读书最怕读完就忘,尤其是在写读书报告时想不起所读经典内容的细节之处,所以我也会在写读书报告前抽出一些时间,反复翻阅笔记资料。概言之,“快意阅读”是通过各种技巧和方法把厚书读薄,它训练的是信息获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反复思考能力。
读硬书需要坐得住冷板凳,最考验一个人的心力、耐力、体力。我的阅读状态算是经历了浮躁到沉稳的过程,每一次进入阅读状态所花费的时间都比前一次快一点,无数次切换良好阅读状态的瞬间,使得我对事物发展的耐心程度逐渐增强。于我而言,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需要有条理的安排、舒适的环境和足够的时间。
我会做好各批次阅读书单的衔接工作,提前将下一批电子书单搜集好,并按照阅读的顺序下载到电脑里,避免陷入不断找书的无序混乱之中。我曾尝试过在通勤的地铁上、实习的办公室、安静的图书馆、学校的宿舍等公共或私人场合进行阅读,最终还是发现学校的图书馆最能帮助我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因为图书馆既有基础设施又有学习氛围。
任何技能的习得都需要时间成本和体力消耗,阅读经典也是一种技能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读硬书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健康的身体。
提交读书报告是大幅度提升思维完整性与缜密性的低成本方式,也是为后续毕业论文写作打坚实基础的有效办法。刚开始写作时我真的是毫无头绪,写的多了发现越写越有感觉,越写越兴奋。
写作不是结束一批书单后的抓耳挠腮,而是阅读过程中思考火花的延续。上面讲到,阅读时我习惯用红色水笔记录下思考的火花并反复回看,写作时便能立马想到最感兴趣的点,将其作为写作主题并展开论述。
写作最重要的是拥有问题意识,如此才能操作变量,罗列出较为严谨的分析框架,清楚地讲清内容所在;写作还要拥有健康的写作习惯,不要害怕写的不好、也不要拖着时间写、也不能不接受修改,培养“敢写”“快写”“修改提升”的写作习惯;写作形式也不能局限为一种,尝试多种写作形式,体验用不同形式表述中心思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读书让我成长为更加完美的个体。阅读是一种集思维训练、技能提升、知识拓展于一体的低成本方式。经典具有思想密度高的特点,是人类思想进步的引擎。
读经典是一个认知重塑的过程,我一直清楚自己不是一个悟性特别高的人。经过一年半的经典阅读训练,我成功跳出旧有思考方式,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并进行认知重塑。
硬书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之作,但难读难懂。读硬书是一个技能提升的过程,考验人的心性与耐力。啃硬书要能够沉住气、舍得花时间、足够下功夫。经典阅读训练让我改变以往的浮躁,可以在图书馆花上一天的时间与文字共舞。此外,百本经典阅读不仅让我的知识储备广度更广,还加深了我知识储备深度,学会用更加全面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读书让我转变观念并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前的我不理解世界上为什么有爱读书的人,并为其直接贴上了“书呆子”的标签,也不愿意和“书呆子”交朋友。进入读书会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多么无知。常读书之人头脑灵活、想法新颖、开放包容,他们不仅藏着有趣的灵魂,还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既纯粹简单又热爱生活。
我开始主动融入读书人群之中,一起读经典写报告、一起谈人生聊理想、一起诉衷肠解苦闷,在成长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相互帮扶。读书把我们聚在一起,我们因共同理想更加团结,并坚持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读书让我养成良好作息与健康运动习惯。之前我是一个比较懒散的人,总是被惰性左右。加入读书会后被打卡制度驱使,开始坚持每天六点半起床,并进行一个小时的有氧运动。一年半的读书生活使我逐渐意识到,健康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现在,运动是我每天必备项目,就跟人不能不吃饭不睡觉一样,每天不运动就浑身不舒服。良好作息与健康运动让我收获了充满能量的身体,并充分调动身体的积极性,去主动创造美好生活。
读书让我找到了人生理想与未来方向。之前我的想法特别简单,混个研究生文凭找个好工作。读书让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我发现人这一辈子不能总为自己而活,得为这个社会贡献点什么。
读书使我明白理想主义的花最终会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土壤里,书籍也让我见到一群为了理想主义而努力的奋斗者,他们真诚而热烈的活着。我也想为这个美好的时代做些什么,那便是努力回应这个时代的宏大命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我决定走学术之路,以学术为志业,用持续的努力去浇灌理想之花。
三、不被定义,活出自我
现在,我想告诉自己,普遍意义上的“中等生”也能读完百本经典。从小到大,我的成绩在班里总是中不溜,算不上好的也算不上差的,给所有老师的印象是“这孩子努力”,给身边朋友的印象是“不算聪颖”。谁能想到我竟然真的做到了!高兴之余我也不禁反思,“中等生”这个标签为什么会在我身上?它到底又意味着什么?是一种自我设限吗?
实际上,“中等生”是“唯分数论”观念下的产物,它在义务教育阶段帮助我认识自己的能力,激励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数。而高等教育强调综合素质,尤其是个体能力的提高,“中等生”的分数激励作用逐渐消失。
但是,“中等生”这个标签让我在群体之中习惯性定位自己,且只专注于个体与群体的差距,忽视个体潜能。好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持续鼓励帮助我迈开第一步,并顺利完成百本经典训练。现在,我也不能说“中等生”这种标签是好是坏,但是我会用自己的能力去辨别它、认识它、解决它。
经过一年半的时间,读书之旅即将告一段落。回顾过去,这场旅行教会我要用自信乐观、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姿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追求梦想,帮助我实现由内而外的蜕变。展望未来,这场旅行告诉我,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要以马不停蹄的姿态,呼啸着奔赴下一段旅程。
楮墨有限,不尽欲言。我尽可能完整讲述故事的始终,由衷分享读书之旅的所见所闻,以交流阅读心得的方式同大家探讨,若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也欢迎各位读者分享自己与书籍的故事。
(一)经验研究类
1.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
2.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
3. 欧阳静《策略主义:桔镇运作的逻辑》
4.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5.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6. 弗里曼、毕克伟、塞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7. 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与台湾的土地改革》
8. 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9.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10. 吴重庆《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
11.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修订版)》
1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13.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14.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
1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16. 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17. 费孝通《乡土中国》
(二)哲学
18. 罗素《西方哲学史》
19. 柏拉图《理想国》
20. 休谟《人性论》
2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2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23.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24.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25.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三)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26.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27. 涂尔干《自杀论》
28. 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29. 韦伯《学术与政治》
30.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31. 韦伯《民族国家与政治经济》
3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33.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34. (英)蒂特马斯《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
35. (美)米奇利《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
36. (美)查尔斯·H. 扎斯特罗《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
37. (美)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
38. (英)BarbraTeater《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39. (美)纽曼、(美)克罗伊格《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质性和定量方法的应用》
40. (美)Roberta G.Sands《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41. (美)艾伦-米尔斯《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42. (美)劳伦斯·舒尔曼《助人技巧:个人、家庭、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
(四)政治学
43. 霍布斯《利维坦》
44. 洛克《政府论》
45. 卢梭《社会契约论》
46.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47. 密尔《论自由》
48.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49.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50. 柏林《自由论》
(五)医学人类学
51. 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52. 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
53. 戴维斯 《精神病理学模型》
54. 弗格森《精神疾病制造商:资本社会如何剥夺你的快乐?》
55. 叶锦成、高万红《中国精神卫生服务》
56. 尼古拉斯·罗斯《生命本身的政治:21 世纪的生物医学、权力和主体性》
57. 凯博文《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现代中国的抑郁、神经衰弱和病痛》
58. R.paul olson 《四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英国、挪威、加拿大和美国》
(六)经济学
59. 斯密《国富论》
60.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61. 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
62. 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
63.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64. 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65.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
66. 布坎南《同意的计算》
(七)地理学
67. 段义孚《我是谁?》
68. 段义孚《浪漫地理学》
69. 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
70. 科恩《旅游社会学纵论》
71. 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
72. 查理德·皮特《现代地理学思想》
73. 赫特纳《地理学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74. 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
(八)公共管理
75. 凯特《有效政府》
76.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77. 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
78. 马奇《重新发现制度》
79. 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
80. 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
81. 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
82.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83. 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九)现代化研究
84. 赫勒《现代性理论》
85. 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
86. 杜赞奇《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
87. 史密斯《现代性及其不满》
88.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89.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
90. 德兰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91. 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
(十)历史研究
92. 普罗斯特《历史学十二讲》
93. 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94. 戈尔斯基《规训革命:加尔文主义与近代早期欧洲国家的兴起》
95. 勒高夫《炼狱的诞生》
96. 汤普森《共有的习惯:18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
97. 金茨堡《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
98. 金茨堡《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
99.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100. 亨特《史学的时间之维》
• 本期作者:梁晶晶,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
• 本期编辑:木卫二
•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原标题:《梁晶晶丨当十个研究生读完100本经典》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