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杜甫为何给过竹子“差评”?
成都杜甫草堂的竹子
我国崇尚竹子的文化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人们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这两种美称都包含竹子。因为竹子挺拔潇洒,形象优美,同时又象征着气节、虚心、坚贞等高尚品格,所以在国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然而,杜甫却在诗中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诗人称竹为“恶竹”,而且还要“斩万竿”,是不是有点儿匪夷所思?
其实杜甫是很喜爱竹子的,他自称“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寄题江外草堂》),“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客堂》)。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卜居之初,那里并没有竹子。杜甫特地从一位做县令的朋友那里要来了绵竹。他的“笼竹和烟滴露梢”(《堂成》)、“风含翠筱娟娟静”(《狂夫》)、“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三绝句》其三)、“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严郑公宅同咏竹》)等诗句,都充满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但是,杜甫砍竹也确有其事,而且砍的还不少。不过他砍竹是为了腾出地皮加盖茅屋(所砍竹子也可用于盖屋),并不是因为讨厌竹子。对自己伐竹的原因与经过,杜甫在《营屋》一诗中说得很清楚。
既然杜甫爱竹,为什么还要说“恶竹应须斩万竿”呢?
首先,为了推崇甲事物,而故意贬低乙事物,这是古人在修辞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例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这是为了推崇“饮者”,故意贬低“圣贤”;“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这是为了推崇“吾甥”,故意贬低张旭;“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五首》其二)这是为了强调“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故意说李杜诗篇“至今已觉不新鲜”。宋代人把这种夸张的写法,叫做“尊题格”。而“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正是此类写法。对于“尊题格”,读者不可信以为真。
其次,还应结合杜甫所处的时代环境来分析。古代文人墨客对竹子从喜爱到推崇备至,竹子从普通的植物到高尚人格的化身,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杜甫所处的时代,竹子还没有多少名气,还没有产生道德的光环。因此,杜甫虽然多次在诗中赞美竹子,但是当他自家的竹子疯长到“甚疑鬼物凭”的时候,也不妨以“恶竹”称之,不必有什么顾忌。
从宋代开始,竹子的知名度才逐渐高起来。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於潜僧绿筠轩》),文同善画墨竹,创“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画的鼻祖。二人一个是大文豪,一个是大画家,对竹子的盛名的逐渐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宋、元一些画家喜画墨竹、墨梅,将竹、梅和松画在一起,称“岁寒三友”。南宋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云:“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这大概是“岁寒三友”最早的出处。
“四君子”的说法,起源更晚。明万历间黄凤池辑《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题称“四君”,“四君子”的称谓即由此而来。
在这样爱竹、敬竹、宠竹的历史氛围中,谁要再说“恶竹应须斩万竿”之类的话,就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嫌疑了。
一得之见,姑妄言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