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逃避虽可耻但是有用 | 生活守卫计划Tips
撰文 / 昭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运营 / 苌琦
卡尔罗杰斯曾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某种确定的状态。”
大学生活也大概如此,它大部分时候丰富且美好,但时而也充斥着焦虑和烦恼。我们可以自由学习知识、探索了解自我,享受健康的亲密关系,但同时也会对人际交往的冲突感到困惑。当我们因此产生消极的情绪感受时,不良的应对方式可能会让生活陷入混乱,它们需要被我们优先关注和重视,合理应对以守卫内心的节奏。
一
我的朋友小A,在准备了四个月后,她考研没能成功上岸。只能整理心情完成毕业设计,在三月踏入春招的人潮。可各种困扰、焦虑和担忧像夏日午后赶不走的蚊虫,在小A耳边嗡嗡作响。
她以前心烦的时候喜欢在学校旁边的公园里散步,慢慢让内心平静下来。可现在小A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她每日每夜沉浸在游戏里,晚上常常熬夜到凌晨,睡到下午迷迷糊糊地醒来。她不再关注招聘信息,社团交接的工作也一拖再拖。
朋友直言不讳地提醒她,可鼓励的话语像投进山谷里的一颗石头,没有引起一声回响。毕业临近,小A也对自己摆烂的状态感到焦虑,可是越焦虑又越害怕面对,只想逃避。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经历和小A相似的困境,被生活的挫折迎头痛击,失去了再继续尝试的勇气,同时又忍受着内心焦虑的煎熬,一边躺平,一边骂自己。
二
面对压力,很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躲起来。
小学的时候,只要大考成绩不理想,我就不愿意去学校,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大学以后,面对学业和学生工作的双重压力,我也无数次想过把所有信息和通知屏蔽掉,假装看不见。
当我们意识到现实有时不受自己的控制,对挫折和冲突的焦虑会让我们负担上沉重的精神压力。面对心理上的威胁,我们的大脑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为摆脱困境而做出行动,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它最早于1894年由弗洛伊德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中第一次提出,文中说:“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 回避或克服本我和自我的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防御手段,借以保护自己”。
当我们面对压力想要逃避,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保护。
随后,弗洛伊德在1936年出版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中把心理防御机制分为10种,有压抑、投射、固着、退行等等。可以类比式地去理解它们:面对猛兽的袭击我们会选择逃跑、躲避或者反击,而面对心理威胁时我们则会采用压抑、投射等心理防御机制。
先前提到小A的状态就和防御机制中的“退行”相似。
退行又称退化,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个体的心理活动退回到早期水平,以原始、 幼稚的方式应付当前的情景,简单来说就是“碰到困难就变回了小孩”。比如有的同学考试挂科后,面对补考的压力卧床不起,不思茶饭,这和小孩子不想去补课班就卧床装病很像,这样的反应模式能够让我们有效地逃避问题,一时很爽,但是却很难让现实中的困难得以解决。
躲起来可能会让我们短暂地远离焦虑,但很多时候,问题仍然横亘在那里。
因此,即使处在逃避的状态下,我们依然很难完全做到真正抛开不管,更多时候,逃避的过程只是在拖延,考砸了的学生仍然要继续补考,没找到工作的小A也无法永远待业在家,焦虑会时不时地钻进我们脑海,让人紧张一下。
三
逃避无法解决问题,以至于我们常常被这样的声音教导着:
“不要逃避,问题来了就勇敢地去面对它,只有战胜困难才是值得被认可的。”
[逃避]和[勇敢]对立成了一种非黑即白的关系,久而久之,这种声音内化为我们内心的规则,在面对困难时准备逃避,甚至一旦产生了逃避的念头,就说明我们懦弱、不负责,这不光彩。
诚然,逃避确实是一种不够积极的行为,习惯于这种应对方式很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造成长久消极的影响。但一味压抑自己心中想要逃跑的念头,对它施加批判和否认,更容易让我们陷入强烈的焦虑情绪当中。
做到勇敢面对之前,我们应该先学习接受逃避。
面对呲牙咧嘴的凶恶野兽时,进入我们脑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逃跑,也本应该是逃跑。生活里当我们遇上很糟糕的事情时,想要逃避又有什么不对呢?
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里说:
“即使是消极的选择也没有关系,就算是可耻的逃避方式,但能活下去才更重要。”
当小A在毕业季四处碰壁之前,她也做出过很多尝试,付出过很多努力,在她逃到游戏世界之后,生活陷入停滞,也仍旧被内心的焦虑牵扯着,把她困住的不仅是现实的挫折,还有自我批判的声音。也许这时候的她,最需要的是一声“没关系”,而不是“站起来”。
“即使你这次表现得很不好,也没有关系。”
“即使当初的计划没有完成,也没有关系。”
“即使你想要逃避,也没有关系。”
逐步接纳内心的负面感受,如同接纳温情、兴趣、宽厚、友好等感受一样,它会帮助我们认识到更完整的自己,我们也许会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仍然有足够温暖的一隅,能够在受伤时安全地蜷缩起来。这种感受也会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假如你看到要好的朋友,或是网上的路人选择了一时逃避,也许对方不一定在消极地下坠,我们当然可以收起审视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只投去理解的眼神和一句“没关系”。
这个世界永远在发生着无法预料的事情,当我们抱着一种“没关系”的态度生活时,也是在试着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在逃避的过程中,也许我们可以试着去相信,很多向好的改变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当时看来走投无路的境况也会逐渐柳暗花明。
也可能不会,生活会一直糟糕下去,但我们内心仍在积聚能量,直到拥有足以面对挑战的勇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