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庭的结构变迁
原创 走南闯北的社长 行业研习
引言:家庭,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基本单元,构成了个体生活的基础,也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家庭在资源分配、劳动力供给、消费模式以及社会福利等多个领域发挥着核心作用,其结构的微妙变化都可能引发经济稳定性和增长潜力的波动。
如今,不同国家家庭结构的演变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西方国家,单身家庭比例的增长、非婚生子女比例的上升、同居而不结婚的伴侣增加、小家庭和无子女家庭的流行、老年人独居现象的增加以及跨文化和跨国家庭的增长,无一不在反映着家庭个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而在发展中国家,核心家庭成为新的动向。这些变化都关乎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映射出社会文化的深刻转型。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向三孩政策的转变、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婚姻观念的变化,也都不断地在塑造着家庭的新面貌,这既是经济发展成就的体现,也暴露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
一、家庭结构的经济基础与演变
恩格斯:家庭与财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家庭结构的演变,揭示了私有财产的出现如何将家庭转变为财产传递的基本单位,这一转变在塑造家庭内部权力结构的同时,也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分化。在私有制的影响下,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男性逐渐成为家庭和社会活动的主导者,而女性的角色则更多地被限定在家庭内部。
恩格斯认为,这种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是经济基础对家庭结构影响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在财产、权力传递以及社会阶级和不平等的再生产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从而体现了家庭结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贝克尔:家庭决策的经济逻辑
在加里·贝克尔的《家庭经济分析》和《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家庭被构建为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单位,其决策过程深刻影响着家庭结构的经济基础。家庭在面对市场条件和资源约束时,会做出生育、教育投资和劳动供给等方面的理性决策。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劳动参与率的增加,家庭开始减少生育数量,转向提升生育质量,并增加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使得家庭内部的资源分配得以优化,对于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社会经济政策,如税收优惠、育儿补贴和教育补贴,对家庭的经济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激励家庭做出不同的生育和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家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
涂尔干:社会分工与家庭角色
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的观点则是对恩格斯和贝克尔的补充,他阐述了社会分工如何深刻影响家庭内部的经济角色和职责,以及家庭如何适应劳动市场的变迁,揭示了家庭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提出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概念,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家庭结构的演变。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家庭(或氏族)是社会结构和集体意识的核心,而随着社会向有机团结的过渡,家庭开始与集体意识相分离,劳动分工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新基础,标志着家庭功能从传统的集体向现代个体化转变,家庭不再是政治和社会结构的直接延伸,而是变成了私生活的核心领域。
同时,涂尔干还进一步分析了家庭形态的演化,特别是从父系家庭向夫妻家庭的转变,这一过程中家庭成员的个性和独立性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尊重。社会分工的深化进一步推动了家庭内部角色和职责的专业化,男性和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由此提高了家庭的生产效率,重塑了家庭成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二、家庭结构的经济变迁
阿利埃斯:从劳动力到未来投资
菲力浦·阿利埃斯在《儿童的世纪》中详细论述了儿童的地位转变及其对家庭经济结构的影响。在中世纪,儿童的社会地位与成人相似,他们被视作小型成人,承担着与成人相同的劳动角色,为家庭经济贡献力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观念的演变带来了对儿童角色的重新评估。儿童逐渐被看作是需要特殊保护和教育的个体,这一观念的转变为家庭经济结构带来了根本性的重构。家庭不再仅仅将儿童视为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是开始将他们视为未来的投资对象。家庭开始更多地投资于儿童的教育和福祉,比如增加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儿童的营养和健康条件,以及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将重点从短期的生产和消费转移到长期的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上。
弗里曼:家庭叙事的力量
在《儿童叙事家庭治理》中,弗里曼详细阐释了家庭叙事如何成为反映和塑造家庭经济价值观的有力工具。随着社会对儿童角色的认识从单纯的家庭劳动力转变为需要保护和投资的个体,家庭开始讲述儿童教育成功的故事,强调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这些叙事定义了儿童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也反映了家庭对儿童情感价值和未来潜力的重视。
家庭开始减少对即时消费的支出,转而增加对儿童教育的投资,比如购买教育材料、支付私立学校的学费,或是为儿童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这些投资被视为对儿童未来的“情感储蓄”,家庭期望通过这些投资提升儿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潜力,从而为整个家庭带来长期的收益。
三、家庭结构与社会经济转型
比尔基埃:工业化浪潮中的家庭变革
比尔基埃在《家庭史》中探讨了家庭结构演变的历史脉络,揭示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在家庭结构变化中的交织影响。他特别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以及这种决定作用如何塑造家庭内部的经济角色和相互关系。
从经济角度来看,比尔基埃指出家庭结构的演变与劳动市场的变迁、工业化的浪潮和城市化的脚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被瓦解,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寻求工厂工作机会。这一转变改变了家庭的经济功能,还重塑了家庭的规模和内部结构。家庭不再仅仅是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单位,而是逐渐转变为更加关注消费模式和福利需求的单元。
具体而言,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家庭规模缩小,因为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和对劳动力的新需求促使家庭调整其生育行为和投资策略。家庭开始重视教育投资,以提高子女未来的经济潜力和社会流动性。同时,随着女性大规模进入劳动力市场,家庭内部的性别角色和劳动分工发生了变化,女性在家庭经济决策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此外,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家庭对于养老和风险保障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这进一步影响了家庭的储蓄和消费模式。
傅新球与刘易斯:家庭结构变化的微观画卷
傅新球在《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研究》中分析了工业革命对家庭经济结构的影响。在工业革命之前,家庭是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农业或手工业生产。
然而,随着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兴起,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渐被工厂取代,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和妇女,开始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无疑改变了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并且重塑了家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结构。家庭从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转变为劳动力的提供者,对家庭的经济功能和社会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庭从此成为消费和情感支持的中心。
在《桑切斯的孩子们:一个墨西哥家庭的自传》中,刘易斯通过个案研究展现了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各种微观影响。书中,桑切斯家庭在父亲失业的阴影笼罩下,其经济基础遭受了严重冲击,然而母亲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敢地走出家门,积极寻找工作机会,以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与此同时,年长子女也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责任感和担当,他们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务劳动和照顾弟妹的重任,为家庭的正常运转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资源有限的困境中,桑切斯家庭的经济决策和资源分配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了确保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家庭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食物、住所和医疗保健等关键领域,而教育等非必需性支出则不得不面临削减,这种艰难的决策反映了家庭在资源约束下的理性思考和无奈选择。然而,正是这种牺牲和妥协,使得家庭能够在困境中维持基本的生存和稳定。
随着家庭结构的演变,桑切斯家庭成员间的角色和责任也发生了变化。年长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他们在经济上成为了家庭的重要支柱,在精神上给予了家人坚定的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成长和成熟为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也使得家庭在面对未来挑战时拥有了更强的抵御能力。
四、结语
家庭结构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现代社会变迁的核心线索。家庭结构的演变映射出了经济体系的演变,同时也影响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家庭结构的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文化价值观的转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些变化共同塑造了家庭在经济中的新角色,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新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家庭结构的调整响应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家庭作为劳动力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基本单位,其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市场的动态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塑造了家庭结构,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阅读书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 刘易斯《桑切斯的孩子们:一个墨西哥家庭的自传》
3. 弗里曼《儿童叙事家庭治理》
4. 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
5. 贝克尔《家庭经济分析》
6. 贝克尔《家庭论》
7. 比尔基埃《家庭史》
8. 傅新球《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研究》
• 本期作者:朱艳祺,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
• 本期编辑:木卫二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原标题:《朱艳祺丨家庭的结构变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