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90后医生研制“人造子宫”,动物实验已成功
将胎儿放进一个“特殊装置”,用仪器和管道与母体连接,实现体外“怀孕”,这些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或许正逐渐走向现实。
在2024年7月,这样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在中国郑州发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群年轻医生,主要由90后组成,成功完成了第四次“去ECMO化人造子宫动物实验”。在这次实验中,胎羊在母体外存活了90分钟,这是世界首例成功案例。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人造子宫技术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全球人造子宫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什么是人造子宫?
人造子宫,简单来说,就是在人体之外打造一个模型,模拟子宫的生理状态、功能和环境,把胎儿放进去,让其脱离母体后能在这个装置内正常发育生长。
早在 1923 年,生理学家霍尔丹就第一次提出了 “人造子宫” 的概念。他大胆预言,人类在 21 世纪将不再完全依赖原始的本能生儿育女,可能有 70% 的婴儿来自 “体外发育”。
目前,全世界共有 5 个团队正在研究人造子宫,包括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美国费城儿童医院以及中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人造子宫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1954 年,伊曼纽尔·格林伯格首次设计了人造子宫的装置并申请了专利,虽然只是一个粗糙的设想,但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70 年,舒拉米斯·费尔斯通在其著作《性别辩证法》中提出,应该通过研制人造子宫将妇女从 “在性和生育活动中备受专制的角色” 中解放出来。
2002 年初,美籍华人科学家刘洪清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在人造子宫内膜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但一些媒体宣称科学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 “人造子宫” 并不准确。
2017 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发明了一种塑料袋式 “人造子宫”。费城儿童医院的阿南·弗雷克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开发的 “人造子宫” 动物试验,成功将发育到中期(相当于人类妊娠周期 22 - 24 周)的早产山羊胎儿在 “人造子宫” 中维持了 4 周撑过危险期顺利存活。同年 9 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会议,讨论是否批准进行全球首个 “人造子宫” 人体临床试验。
2021 年,《自然》杂志发布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最新研究,称其利用 “人造子宫”,已成功培育出数百只小老鼠,且小鼠所有器官发育指标都正常。同年 1 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中国第一个 “人造子宫” 胎羊体外培育成功。
2023 年 10 月,日本冲绳一家企业利用 “人造子宫” 成功培育出鲨鱼。研究团队希望继续开发可应用于其他鲨鱼的 “人造子宫” 装置。
人造子宫具有多种应用价值
郑大一附院人造子宫团队领导者赵高峰主任认为,这项技术目前更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目前生殖医学的需要、解决临床上如何在胎儿时期进行治疗的真实问题。
目前,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超过 1500 万早产儿出生,早产是新生儿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现有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虽然可通过药物、机械通风等措施对早产婴儿进行治疗,但成功率有限,且存活下来的早产儿往往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还容易出现肺部疾病、脑瘫以及听力和视力障碍等重大合并症。
人造子宫的出现,为这些早产儿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子宫内的生长环境,有望大大提高他们的存活率和健康状况。
人造子宫可能潜在应用于胎盘功能不全导致生长迟缓胎儿的治疗。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当胎盘功能不全时,胎儿的生长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人造子宫可以模拟自然子宫的环境,为胎儿提供营养和氧气,促进其正常生长。
此外,人造子宫在胎儿干预或胎儿手术后抢救有分娩危险的 EPI 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些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肺和横膈膜畸形等疾病的婴儿,在进行机械通气之前,人造子宫可以为他们提供早期矫正或治疗的机会。例如,研究人员希望通过人造子宫为受先天性心脏病影响的婴儿提供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使其在出生前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
伦理问题不可忽视
人造子宫技术的出现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在供体选择方面,若涉及到卵子、精子等的来源,如何确保其合法性和道德性?在权利与责任分配方面也存在模糊地带,比如在人造子宫孕育过程中,谁应该承担主要的监护责任?同时,人们担心会出现 “批量化” 生产婴儿的现象。如果生育变得如此工业化,那么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是否会受到冲击?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谨慎对待。
从生物学的突破到社会伦理的挑战,人造子宫的诞生无疑是人类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然而,这项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还面临着法律、伦理和社会接受度的多重考验。人造子宫究竟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的答案。
来源 | 网络
编辑 | 木白
● ● ●
版权说明:梅斯医学(MedSci)是国内领先的医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医疗质量的改进,为临床实践提供智慧、精准的决策支持,让医生与患者受益。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