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青报:别让“名校毕业生入职中小学”成为噱头

樊未晨/中国青年报
2025-01-06 07:50
舆论场 >
字号

据媒体报道,近日,江苏省苏州中学公布的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名单引发广泛关注。13名录用者中,清华6人、北大4人,博士8人、硕士5人,且无一人师范专业出身。

近些年,名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现象并不少见,不仅出现在深圳、北京、杭州等大城市,并且有向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扩展的趋势。比如,2021年,地处西部内陆的鄂尔多斯曾年薪60万元招聘清华、北大毕业生做中小学教师。

这一现象屡屡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归根结底,源于人们心底的两大疑问。

其一,名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是不是人才的浪费?

客观而言,高学历、头顶名校光环的毕业生投身中小学教育,确有诸多积极意义。尤其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知识迭代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来自顶尖学府的学子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学术前沿的视野,他们的加入,犹如从源头注入活水,给中小学的教学带来创新活力。这也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优质人才向基础教育流动,有利于整体提升中小学教育水准,为高等教育输送更具潜力的生源,形成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再有,身教大于言教。高学历、名校背景的毕业生自身的成长经历、治学态度对中小学生来说就是很好的榜样,特别是在我国急需拔尖创新人才的今天,这些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让更多的创新萌芽“破土而出”。

其二,名校毕业生能否顺利蜕变为名师?

都说“名师出高徒”,不过,高学历、名校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就能成为“名师”吗?

不一定。

教育是一门专业,绝非仅靠高学历就能驾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价值观的塑造。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掌握学科知识外,还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深谙青少年成长规律,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教育情怀。数学博士未必能成为出色的中小学数学老师,如果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那么,即便满腹经纶,也可能在三尺讲台上“碰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2023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不少于26学分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通过“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小觑,不能让“名校”“高学历”成为一些学校的宣传噱头,如果“名校”“高学历”成为中小学招聘教师选拔的重要标尺,“唯名校论”可能会将一些真正热爱教育、经过专业师范训练的师范毕业生拒之门外。

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曾经多次提到,要想从事教师这个职业,首先要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要把儿童放在第一位。

按照这样的标准,热爱,要排在学历和名校光环的前面,毕竟,孩子的成长不仅仅需要知识,还需要爱心、耐心和陪伴,就像幼苗成长需要的阳光、空气、水分,缺少哪一样都不行。

因此,教育必须回归本真,“量体裁衣”选拔人才,名校光环与高学历固然亮眼,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责任编辑:王卉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