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什么有时会“口是心非”?“反应偏差”了解一下
原创 沪小康 沪小康
又到周五啦,本周的沪小康×600号心灵列车也按时发车啦!
今天让我们来帮助迷茫的小美,一起倾听、帮助她解决烦恼吧!
小美是一名大学生,她最近参加了一个关于校园生活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觉得校园内的餐饮服务价格合理?”
小美其实觉得价格偏高,但考虑到调查是由学校餐饮部门发起的,在填写问卷时,小美不自觉地调整了自己的答案,选择了“价格合理”,以符合她认为学校希望听到的答案。
小美面对校园问卷调查,选择了与自己内心想法不同的选项,造成了调研结果的偏差。这样的情形听起来似乎是“反应偏差”。快跟随本周的心灵列车,一起来了解下吧↓
反应偏差
“反应偏差”并非故意出错,而是无意识中发生。
它产生的核心原因是人类会主动整合多种信息来源,在特定情况下产生反应;而不是被动地应对各种刺激。
小到日常生活中回答家人的提问,大到心理学或社会学对人的调查研究,反应偏差普遍存在。
问题的措辞、提问人的举止、提问的方式,或回答人希望自己的答案能符合社会期待,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回答者对问题给出的答案,导致获得的结果失真。
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
Part.01
社会期待偏差
人们会根据社会标准调整行为。
例如,当被问到“是否会在工作时间刷手机”时,为了显得专业,大部分人可能会回答“否”,即便实情并非如此。
Part.02
默许偏差
被调查的受访者倾向于同意调查中的所有问题。
它可能是由于受访者主动关注了回忆中支持该陈述的信息,而忽略相反的信息。
Part.03
迎合偏差
受访者为了取悦调查者,可能给出对方想听的答案。
例如,求职者在面试中可能会夸大自己对某个职位的兴趣。
Part.04
恐惧偏差
当人们担心真实答案可能引发负面后果时,他们会隐藏真实想法,避免可能的风险。
如果反应偏差未被控制,人们获得的回答将不准确,导致错误的决策。
例如,面试者按公司期待回答面试问题,而入职后实际行为与之相反可能导致公司损失。
消费者如果不真实表达对某产品的感受,企业可能会误判市场需求。错误的调查数据还可能导致不合适的公共政策制定。
虽然反应偏差难以完全避免,
但有一些方法可以减轻其影响。
Part.01
随机提问
首先,注意问题设定时的科学性,做到随机化提问,避免回答答案的单一性。
Part.02
确保匿名
其次,确保匿名性能帮助受访者表达真实想法,避免社会期望的干扰。在此,使用间接提问能减少压力,比如通过中性问题来引导回答。
Part.03
保持中立
最后,调查者保持中立,避免暗示或倾向性提问,也能减少迎合偏差。
反应偏差提醒我们,个体的判断往往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通过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措施对偏差进行控制,我们才能更接近事实,从而给出更合理的决策。
医学顾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杨阳、 乔颖 (主任医师)
封图素材及配图来源:Freepik、图虫创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