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医疗健康科普 | 我们为什么会发热?
关注“医工学人”澎湃号及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医工交叉领域新闻动态
医疗健康科普专栏致力于呈现由专业医护人员提供的医学知识,内容涵盖最新的医学研究进展、健康科技的应用以及实用的健康指导。本专栏旨在简化复杂的医学概念,使信息更易获取和理解,从而帮助读者增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在这里,我们将一同关注医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促进公众健康意识提升!
发热(Fever),医学上称为“发热反应”,是指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的作用下,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现象。正常情况下,我们的体温维持在36°C到37°C之间,这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活动的最佳温度范围。但当某些因素,如感染、炎症或外部损伤,干扰了体温调节中枢的平衡时,人体体温可能会升高。发热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调节过程,通过提高体温来增强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修复损伤。
发热的原因
引起发热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类: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是最常见的一类发热,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例如:流感病毒会导致上呼吸道感染,随之引发体温升高;而某些细菌性疾病如肺炎或结核病,也常伴有明显的发热症状。这类发热是身体对外来病原体的一种防御反应,通过提高温度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更为复杂,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代谢过度活跃。
☑肿瘤性发热:恶性肿瘤患者也可能因肿瘤代谢或坏死引发发热。
☑药物性发热:某些药物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发热。
发热的机制
在我们的身体中,体温的调节是一个精细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比如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我们就会经历发热。以下是对发热原理的深入解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生理现象。
1.致热原性发热是由致热原引起的,致热原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原
外源性致热原包括多种物质,如:
☑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细菌、病毒、真菌、细菌毒素等)
☑炎性渗出物和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某些类固醇物质,尤其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如原胆烷醇酮)
☑多糖体成分、多核苷酸和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这些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它们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促使这些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从而引发发热。
(2)内源性致热原
内源性致热原,也称为白细胞致热原,包括:
☑白介素(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
内源性致热原一方面通过血 - 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持续癫痫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总结
发热是人体健康的“报警系统”,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它提醒我们可能存在感染或其他健康问题,但持续高热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通过了解发热的原理和机制,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应对这一常见现象。记住,发热本身并不可怕,在发热时,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及时处理它,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END
作者 | 赵亚军 医生
审核| 医工学人理事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