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学严谨、史料丰富、全面系统的安徽小三线研究佳作 ——《安徽小三线企业调整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读后
徐 京
由东华大学张胜博士撰写的《安徽小三线企业调整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历经3余年的精心编写,近期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部著作以安徽小三线调整发展为中心,详细呈现了安徽小三线的建设情况、调整搬迁、小三线企业与接受城市以及原建设地关系、搬迁后的发展历程、新时代小三线企业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等内容。作为一名安徽地方党史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这部著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厚的历史资料以及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安徽小三线建设发展改革历史提供了一部极具价值的学术著作,也为研究宣传安徽地方党史提供了重要教材。
通过阅读这部学术著作,我觉得这部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填补了安徽小三线研究的空白,拓宽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研究的领域,夯实了安徽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历史研究的基础,为全党全社会提供了生动而又有说服力的党史研究著作。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意会。
首先,全书重要论述条条有出处,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张胜博士在他的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指导下,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写作中采用调查研究、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重要论断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广泛搜集各类档案文献资料,几乎每一页下面都可见丰富的参考引注,每一项历史记载都有充分和权威的依据。如第一章对安徽小三线早期建设的过程,收集大量文献档案、省市县各级地方志、专业志行业志,安徽小三线建设决策过程以省委文件、文献资料为支撑,从多角度、多层次对这一事件进行考释、补正,确保了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其次,全书史料覆盖广博,秉承了用可靠史料说话的治史原则。《安徽小三线企业调整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分六章详细梳理了从1964年至今安徽小三线的发展脉络,具体、全面、系统、立体地呈现了安徽小三线的奋斗史、发展史、改革史。作为党史研究工作者,我欣喜地发现,该书对安徽小三线建设进行了全面探讨,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空白,为我们开展安徽地方小三线专业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奠定了研究基础。比如在安徽小三线初创时期,小三线厂的职工生活环境、交通条件等都有详细史料记载,如大雪封山、地震、山洪等自然地质灾害,对今天的人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小三线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有了深刻印象。本书第六章是介绍新时代安徽小三线工业遗产的现状,如何做好小三线企业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为我们研究皖西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来源和广阔研究视角。
最后,全书观点新颖,对安徽小三线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该书把皖西小三线工业发展史讲清楚了,以皖西小三线的企业的两次大范围调整为脉络,讲清楚安徽小三线建设发展过程中与原建地和调整后接受地的历史渊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部著作分六个小专题,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将小三线企业在新中国发展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和发展特点适当“打包”编写,尽显逻辑连贯性与历史完整性。并且,无论是中央、省委决策还是具体事件,该书将小三线在安徽皖西建设发展的历史完整呈现,并分析了这一事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贡献。在研究过程中,穿插着一些的历史细节和经验总结、历史启示,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既深入理解小三线建设的前因后果,又切实感受小三线建设历史深处蕴含的经验智慧,尤其是对小三线建设成就在新时代如何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以及在保护利用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乡村小三线企业工业遗产利用与文旅产业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城市小三线企业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的融合等问题,针对各地对这些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侧重于经济价值,而对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认识还有不足提出方案,令人得到启迪、受益匪浅。
作者系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第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