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持一把面窝瓢,武汉人在全世界过早
回家变成大师傅
都说海外游子吃饭主打糊弄,武汉的除外。
前几天,留欧的张率君@绝对小日记发了条视频,内容是“我在芬兰煎豆皮”:左手铺码子,右手盘子切块,最后撒上葱花。
“整套步骤要搞完,才听了头撒。”
一众海外武汉人在评论区晒厨艺、秀肌肉,蔡林记官方账号也赶来凑热闹。
在武汉的老街老巷想吃啥都是“出克端”“下楼端”,分分钟吃现成。出了国,从手搓热干面开始DIY有没有!
手搓热干面太卷?其实武汉人只是听妈妈的话:
“伢嘞,走到哪里都莫亏待自己呀。”
婧婧高中毕业去了美国,十年过去,轻松驾驭过早、家常小炒到硬菜火锅,搞桌年夜饭冇得问题,朋友们没事就去蹭饭。
有一次,连吃大几碗的江苏人真情勃发:“学什么代码?敲什么键盘?你的手很宝贵,只能用来颠锅!”
张率君刚到欧洲留学时参加活动,公园里一处开放式厨房邀请了各国的人来做家乡菜。他自告奋勇第一个上,搞了一碗热干面。
“不是我自夸,反馈出奇一致,好吃!”他再接再厉煎豆皮,浙江海南的朋友吃完问他讨要菜谱,还有人事后梦里都在吃豆皮。
工夫没少下,“一道菜平均三次起步,第一次大失败,第二次勉勉强强,第三次才能基本成型。”煎豆皮的糯米,提前泡发,上蒸锅才能粒粒分明,
“蒸的时候还要挖洞,中间翻一下,才不会下面软塌塌了,上面还是夹生的。”
要知道,在海外就连国产电饭锅都是硬通货,“国外买的电饭锅,功能非常单一,像十几年前的产品,一键按下去只能煮饭,价格还要四十几欧。”
不好控制火候,直接烤焦了。
外国公寓基本没有明火,只有蚊香盘一样的电磁炉和烤箱。电磁炉很难把握,要么火力太大糊锅,要么烧一小锅开水都要搞半个小时,堪比钻木取火。
抽油烟机安在微波炉上面,吸力和净化力都很菜鸡。
大火爆炒出锅气,小火焖煮收汁,你想都不要想。不信邪非要搞,记得开窗通风,前人亲身证明,每年总有几次烟雾警报,惊动消防局。
早些年,留子挚爱的预制菜,还没漂洋过海,想搞碗热干面,碱面、芝麻酱、酸豇豆、葱姜蒜等调味料,得跑好几个亚洲超市才能凑齐。
现在要好些。具体来说,外国和外国还是不一样的。
美国亚洲超市多,大中华、weee、好运来等,工具丰富,美区武汉人基本都在难度赛道上狂飙:
图片来自用户@西雅图的刘同学
图片来自用户@神经蛙
湾区摊豆皮,剁码子,有个坐标西雅图的拐子炸面窝,装备相当齐全,面窝瓢、油锅、滤油架子,连包浆的锅沿都1:1复刻,像把屋里楼下的摊子整个打包,下一秒就能在渔人码头开油锅。
图片来自用户@Levitation
欧洲大区丰俭由人。有人在米兰连夜苦干,和面、擀面、烤箱风干,就为吃上一口带着碱香的热干面。有人在巴黎氪金,鲜鱼糊汤粉、欢喜坨……只要荷包鼓,没什么买不到。
加拿大?澳大利亚?刁子角落?那你只能靠自己了喂。
因地制宜,生产自救。
缺德舅(TraderJoes)号称“美版胖东来”,它家熏培根,可以替代腊肉煮豆丝。加拿大华联超市可以买到盐水藕带罐头,滤水淘洗干净,加几根泡椒就是盘泡椒藕带。
图片来自用户@德国犇犇喜宝娘
德国超市kaufland 里售卖纯芝麻酱,但和热干面里的口感不同,芝麻没经过烘培和翻炒,有股干嚼的微苦,缺少麻酱的馥郁。
武汉人大胆改良德味,混合食用油、花生酱一起下锅,再加糖、盐、老抽、蚝油,慢慢熬煮,等到香气释出,地道的武汉芝麻酱就做好了。
图片来自用户@dlam
洋藕太粗,那就切滚刀块,用盐腌渍半小时,冲洗干净下锅,可增加粉糯程度。冷冻后也有同样效果。
藕炖煮1小时后,取几块放进搅拌器或破壁机,打成糊状倒入汤里,浓稠口感加倍。太上老君炼丹,没有科技,全是狠活。
图片来自用户@只有晦气的时候想起��
图片来自用户@uuuuuuu
“外国猪不放血,味道腥臊,可以加小苏打水漂洗几次,焯水后和姜片一起煸至焦香,能将腥味祛除一大半。”
最后,撒点白胡椒画龙点睛,好喝到眯眼睛。
地段实在偏远的,索性中西结合,搞不到碱面,热干意大利面也能吃,只要是掸过的面条都有资格申领武汉绿卡。
图片来自用户 @~@
不要逼武汉人下厨,他们真的会敢为人先。
早在快递还不能漂洋过海的2013年,有人赴美出差,受常驻美国的武汉同事委托,专门绕路去了武昌千家街,只为买上一柄炸面窝的瓢。
你懂的,长把、中间鼓起来、周围凹下去那种。
图片来自用户@西雅图的刘同学
即便如此,炸面窝还是最难的。有食谱指点,知道要保证大米和黄豆的量3:1,水不能超过食指第一个关节……照样翻车,米浆总是粘在瓢上,要么不脱模,要么直接不成形。
西雅图那个炸面窝的拐子,一度急得到处问人,好在海内外老乡一起线上出主意:
有的说加点糯米增加黏稠度,有的表示浆子要提前放冰箱醒发一晚上,还有人替他观察了楼下炸面窝的专业班子,师傅们都会留点底油在瓢里,再倒米浆。
图片来自用户@HEPES
最后,还是一套“开瓢”教程,指明了方向:明火烧瓢5分钟至微红,冷油里浸泡一小时,再放入锅中加热,这样才行。
他如愿炸出枯面窝,卖相差但口感好,“我就爱吃这种,像硚口骏骏牛肉粉门口卖的,又薄又枯。”
///
图片来自用户@dlam
同事西瓜曾留学澳大利亚,当年她托运了3个23kg的箱子,还提了一个20寸的登机,“箱子里一大半都是吃的。”
在家乡不觉得,出门才知道老天爷把武汉人养在了一个水土风物都蛮不同款的地方,结果就是“嘴太刁,讲究也多。”
下鸡汤的水晶粉,煲汤的洪湖粉藕……恨不得在行李箱里装一个天声街菜场。
图片来自用户@散步道
愚公移山固然叹为观止,驯服土地才是终极修炼。
北美的红菜薹总是味苦,还没长好就空腔了。人在多伦多的武汉嫂子自己动手,原地撒种育苗。
反复实验好几遍,终于成功,薹心比无名指还粗,心得如下:“每年两个成熟周期,7月底-11月,10月底-来年开春。”下面划重点:“种子也要选对,最好直接在武汉买了带来。”
“每个人的肠胃都有一扇门,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 武汉人的特别之处在于,钥匙搞丢了,他会自己再配一把。
CREATOR
EDITOR/编辑
PHOTO/摄影
DESIGN/设计
小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coco
TOPIC
来聊聊你自己做的过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