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的美,今天还是绝杀

2025-01-03 19: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毒Sir Sir电影

不知你是否有和Sir一样的经历。

少年时,只要录像带上“电影工作室”的logo,与“徐克作品”几个大字一出,身体里的血液就不自觉地沸腾了起来。

这意味着一部“武侠爽片”即将开锣。

可惜的是。

徐克北上以来这十几年,这样的“爽感”越来越少了,他去拍探案片(《狄仁杰》系列),去拍战争片(《智取威虎山》《长津湖》系列),去拍魔幻片(《西游伏妖篇》),但偏偏就是不拍武侠片。

直到前些天,《射雕英雄传》预告曝光。

非但让Sir感受到了久违而熟悉的热血沸腾,甚至“徐克镜头美学”也冲上了热搜。

为什么徐克武侠的“料”这么正宗?

以及,我们在聊“徐克镜头美学”的时候,到底期盼的是什么?

今天Sir来聊聊——

在华语片里,一套早已失传的“武功秘籍”。

01

谈论徐克的镜头美学,很多人的印象是两个字——

写意。

可以说,徐克直接开创了香港武侠的大写意时代。

以往的武侠是什么样的?

张彻,赤膊大战。

刘家良,硬桥硬马。

胡金铨,京剧改良。

△ 张彻《新独臂刀》、刘家良《少林三十六房》、胡金铨《侠女》

总之都离不开“规矩”两字。

而徐克呢?

一个例子,佛山无影脚。

当年,在徐克打算给黄飞鸿设计一套“佛山无影脚”招式的时候,任谁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不切实际,这其中也包括主演李连杰,以及武术指导袁和平。

在空中连踢七脚?

怎么可能?

正常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荒诞的“脱离地心引力”的想法。

可结果呢?

当电影上映,黄飞鸿在空中大吼一声“佛山无影脚”的时候,迎来了观众山呼海啸的掌声。

这不现实的连踢七脚,也成影史经典。

在徐克眼里,电影便是电影,它基于现实,但完全可以跳脱出现实来。

也是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们会看到,徐克的电影中,有许多“魔改”的例子。

比如服装——

《东方不败》里,林青霞身着日式服装,一股不属于中原武林的“异域风”。

《倩女幽魂:人间道》中,刘洵头戴藏传佛教的僧帽出场,背后佛光耀眼,但却有种挡不住的诡异。

或者色调——

《青蛇》的开头,不见人物出镜,只有青衣顺水流而下,蓝得离谱。

《刀》里的男人常裸露上身,肌体纹理与红黄色调融合,一股灼烧感冲出银幕,仿佛一团烈火,浇上一瓢水,顷刻间就会化成水蒸汽。

甚至在《射雕英雄传》的预告片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画面。

比如五颜六色的戏班。

以及头上插满英雄胆(绒球)的洪七公。

光是视觉层面就能让观众“醒过来”,给予强烈的视觉刺激。

但问题是,这只是一个顽童的天马行空想象吗?

这也是很多时候,人们误解徐克的地方——

长久以来,我们提到徐克总爱说他怪,说他的想象力,似乎只是一拍脑门就画了张图让人去做似的。

但实际上,徐克有着极强的电影理论基础。

Sir在很久以前看过一则徐克与许鞍华的对谈,大概是为《胡越的故事》做宣传,在对谈过程中,徐克时常向许鞍华提出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比如叙事节奏,视觉节奏等等。

完完全全是一个影评人的思维。

而前几年,在平遥,徐克也做了一个讲座。

讲什么?

“希区柯克的创作技法”。

他几乎是拉片式的聊了几个小时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并详细地分析其中的悬疑技巧。

所以回到他自己的电影里,你会发觉他其实是把“写意”这个词,与电影做了极强的融合,创造出了一套独属于徐克的镜头语言。

比如说,动与静。

《射雕英雄传》的预告片有这么一个镜头——

摄影机贴地高速前进。

镜头前瓦砾飞溅,似乎阻止了观众的视线。

这其实是个典型的徐克镜头。

一如《刀》里,最终的一刀封喉。

或者《顺流逆流》里,开场雇佣兵抢劫的那一段镜头推进。

表面上看,这是徐克追求速度感一种手段。

只要是动作场面,摄影机永远不停歇,和他广为人知的快速剪辑如出一辙。

但实际上,这里重要的不是运动。

而是停止。

是在不规则快速运动后,留给观众那一秒钟的喘息空间。

他所把握的,是镜头的节奏感。

除此之外呢?

比如,大与小。

还是《射雕英雄传》的预告片,有两个镜头让Sir印象深刻。

一个是郭靖站在山崖的仰拍镜头。

一个是两人面对千军万马的场景。

前者是夸大了人物的大,后者是凸显了角色的小。

熟悉徐克的朋友或许会说了——

这是他的“巨物崇拜症”。

这么说或许没错,不管是在《倩女幽魂》里,还是《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里,我们常见他把怪物设计得巨大无比,以求达到视觉上的压迫感。

而在徐克的大部分电影里,都有着人在环境中的渺小呈现。

但Sir却觉得,巨物崇拜只是表象。

徐克更多的,其实是通过视觉的强烈反差,来引导出观众或激越或胆怯的情绪。

就像《西游伏妖篇》。

一部烂片,但为什么很多人在看到孙悟空从地底爬上来,面对红孩儿的千军万马时,会那么激动?

当然有音乐辅助。

可这种一夫当关,以一敌百的气势,也通过镜头呈现了出来。

所以说。

所谓徐克的镜头美学,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碾碎,以及对“大写意”这个词的追求之上的。

但他并非率性而为。

而是把镜头语言,追求到了极致,这才是我们“爽感”的源头。

△《新龙门客栈》

02

但问题是,这样的“天马行空”只是视觉风格吗?

当然不是。

虽然我们常说,在徐克的电影里,演员只是个工具,没有太多表演自己的空间。

但徐克电影,永远聚焦在“人”上。

怎么说?

举个例子,《黄飞鸿2:男儿当自强》中,有一段盲眼老人拉着《客途秋恨》的南音。

唱的是什么?

不是“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而是——

飘零去,莫问前因,只见半山残照

照住一个愁人

去路茫茫,不禁悲来阵阵

前尘惘惘,惹得我泪落纷纷

……

镜头里黄飞鸿凭栏远望,一边是为生活奔波,活出一种烟火气的普通人,一边是兵贼交火,死伤无数的场景。

这段南音有两分多钟。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于主角都鲜少出现。

但徐克为什么会在一部纯粹的动作片里,硬要放进如此长的写意镜头?

其实是要拍那个时代的“人”。

这里的“人”不是一个两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普遍的,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状态。

“他”是乱世之下,每一个“人”。

所以发现了吗?在徐克的镜头下,关于人物的塑造,其实和我们在教科书里理解的不同。

我们往往希望电影能塑造丰满的人。

但徐克,他从来无意于此,他想抓住的是人的某一方面特质,放大,并呈现出来。

这对于演技派演员来说,是个展现魅力的好机会——

比如张曼玉。

《新龙门客栈》里,张曼玉饰演的金镶玉早已成为一代经典。

这个角色的故事丰满吗?

未必。

但徐克抓住的,就是张曼玉身上此前鲜少呈现出来的特质,风尘感。

影片里金镶玉与周淮安讨价还价,在说出那句“老娘钱也要,人也要”时,目光流转,风情万种,不管是声音语气还是表情,都相当到位。

这里不仅是媚。

而是,一个见惯了世间冷漠的风尘女子,在面对明知无望的“情感”时,那种毫无忸怩,毫无“波动”的内心常态。

她也有感情。

但同时,她只能表现得“像这个沙漠一样无情无义”。

那么,对于非演技派明星呢?

这也是个扬长避短的机会——

比如杨颖。

众所周知杨颖的演技,到底是个什么level的。

Sir只能用“大眼瞪小眼”来形容。

可如果回忆其杨颖的银幕形象,首先让你觉得还不错的是什么?

恐怕只能是《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影片里有这么一幕,花魁银睿姬花车出行,在女声低吟中,弹着琵琶出场。

红纱飞舞。

极尽婀娜之色。

没错,如果论演技的话,杨颖在这部片里几乎为零。

但你就是能被她惊艳。

这里有什么玄机?

其实道理很简单,整部影片中,几乎不需要杨颖有什么激烈的表情呈现(唯一一处还是给了背影),她只需要把自己最好的地方,也就是“美”表现出来即可。

也是因此,这几乎成了杨颖从影以来,最能留住观众的角色了。

既然只能用“美”来征服观众。

又何必自暴其短,往演技派的道路上走?

没错。

徐克从不依赖于演员的演技——

比如《笑傲江湖》的男主是歌神许冠杰,《梁祝》的男主是“小鲜肉”吴奇隆,《顺流逆流》的男主角更夸张,一个是刚刚出道的谢霆锋,一个是鲜少演戏的伍佰。

可结果。

三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分别为8.0,8.6,7.5,很少有人会说,这帮“流量”毁了电影。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徐克总能拍好流量。

就像后期的林更新。

他参与了徐克《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智取威虎山》《西游伏妖篇》等多部电影,可最终,林更新依然是林更新,对影片没有任何的加成。

只能说,时也命也。

所以总的来说,所谓徐克镜头下的角色一直能够深入人心,并不在于给演员多好的角色设定,也不在于给演员提供多好的表演空间。

而在于徐克从不贪心。

他会抓住演员的某一部分特质,然后嵌入到自己的表达之中,让角色成为故事整体的一份子。

也许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大材小用。

但至少,不管是谁来演徐克的电影,我们都不可能会有“吃苍蝇”的担心。

我们看到的只是角色,以及时代。

03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回看这个热搜,“徐克的镜头美学”,你会觉得,大家期待的是什么?

其实并不是对徐克有多大的期待。

毕竟他都年过70了。

我们或许是觉得,“想象力”这个词,如今已经在国产片里失传了。

没错。

一眼望去,国产片里各自奇奇怪怪的想象层出不穷。

大量特效堆积,成了“视觉工业垃圾”。

但。

有美学基础支撑的想象叫想象力。

没有美学支撑的想象,那叫胡思乱想。

有着自己独特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徐克一直以来靠着自己的想象力在打破着传统,甚至引领着未来。

比如《蝶变》。

影片从一位完全不懂功夫的“江湖旁观者”的角色切入,由他去看待江湖中的“血雨腥风”。

诡异的“蝴蝶”杀人的手法、以及诡异的死状刻画、角色的西方骑士风格的盔甲,此前闻所未闻。

后来徐克透露,在创作之初,他在案件与凶杀景观的设定上参考的就有日本电影《八墓村》、希区柯克的《群鸟》。

而过往中国的武侠电影的影子,几乎没有。

这样的思维,直到几十年后,陈可辛的《武侠》才有所继承。

或者《新蜀山剑侠》。

影片中有一段群仙四散飞走的镜头,但在当年的香港,威亚基本上“吊走、飞起、降落”的操作原则里几无可能。

徐克不服气。

他觉得这样的飞行,完全无法体现“仙侠”的气质。

于是他和程小东两人,硬是凭借理工科思维,设计出了繁复的飞行路线,经过无数天的尝试,才拍摄成功这几秒钟。

这样的仙侠气质,到了90年代,终于变成了流行。

△《中华英雄》

而缺乏了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国产武侠呢?

它们或者主打一个写实——

比如徐浩峰以《师父》为代表的武侠系列。

他的世界里都守着一套旧规矩,而人物往往都被这规矩管住了,甚至他最有特点的动作设计,也有几分香港老式武侠片的影子。

或者释小龙主演的网大电影《捉刀人》、谢苗主演的《目中无人》系列。

打得好看。

可也仅止于动作片影迷的叫好而已。

至于不那么“实”的武侠片。

更是一败涂地——

比如王晶另起炉灶的《倚天屠龙记》系列。

或者甄子丹的《乔峰传》。

它们最多算是传统武侠片的延续,对过去经典作品的复刻。

而不能给观众带来一点新的东西。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的暴论——

在徐克不拍武侠的这段时间里,武侠片的想象力毫无进步。

但问题是。

不是说科技解放双手吗?

尤其是如今的电影工业水平已经比当年发展了太多,可以让武侠片更加锦上添花的特效技术、大场面的制作,都已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

徐克的问题也不再成为问题。

不该是想象力更容易发挥吗?

或许是——

科技越发展,人们的想象力就越贫乏。

举个例子。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仅仅几秒钟的变脸,完成了从陈晓到李冰冰的无缝衔接。

而到了后来的古偶剧中。

则变成这样,AI一键换脸——

为什么?

Sir觉得,往往当人们不再思考一个画面究竟该呈现出什么气质,表达什么样的想法时,那些特效,就只能变成毫无思想的工具。

审美不被看重。

那么自然,想象力这个词,也就会被束之高阁。

说到这里,Sir想起了一段公案。

《东方不败》。

当年,徐克在拍这部片的时候,因为让林青霞反串出演引得金庸大为不满。

即使林青霞的东方不败形象大获成功,也挡不住金庸不再允许徐克改编自己的作品。

当然。

Sir的意思并不是说徐克在这样的情况下拍《射雕》有什么不对。

这是另一个话题。

而是在说,其实在打破传统,创造新东西的这条路上,哪怕你再成功,也不可能是一片赞美。

你同样会失去很多东西。

徐克当然知道这些。

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并不满足于重复前人做过的东西,于是每一次,都试图“从另一道门进入这个世界”。

“其实每一次拍摄武侠片,对我来说是好陌生。陌生的意思是,我自己看过很多武侠电影或小说,但我拍武侠时,经常觉得‘喂,别人都拍过啦,你还在这搞什么鬼?拍什么呢?’所以我经常从另一道门进入这个世界。”

这才是他创作的原动力。

而反观当下。

我们的创作者实在是太战战兢兢了。

既怕得罪粉丝。

又怕舆论不满。

我们困于各种规则,甚至于盛行的电影创作法则里,在创作枷锁如此多的情况下,硬要给自己多加几副。

至于把电影当成一场梦?

没人会真的这么认为。

于是绝大部分的创作者,都不敢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挥洒出有新意的,有趣的东西。

直到观众热情消退了。

才一脸疑惑——

为什么现在,都没人看电影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毛脸雷公嘴榔锤

原标题:《他的美,今天还是绝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