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梦溪笔谈》中的廉洁与治水

中国水利网
2025-01-01 13: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澎湃号·媒体 >
字号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中,有一部杰作如同璀璨的明珠。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对其评价极高,称其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这本科学著作就是北宋学者沈括的《梦溪笔谈》。

科学著作中的为官之道

《梦溪笔谈》内容极为广博,涉及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地理、生物、化学、医药、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技术领域以及文学、史学、考古、语言文字、音乐、绘画等人文科学众多学科领域,其中还包括了一则教育人们为官清廉的故事。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九中记录了典故“一琴一鹤”的由来:“赵阅道为成都转运使,出行部内,唯携一琴一鹤,坐则看鹤鼓琴。”讲的是北宋时期,地方官员赵抃被任命为成都转运使,出行布置行装,随身行李就是布袋中的一架古琴与竹篓里的一只白鹤。到任时,他不讲排场,不要车马随从,不要地方官员迎接,只以“单马就道”,带着一个年老家仆,一路微服察访民情。当时成都大小官员,带着旌旗凉伞,出城迎接,却找不到人。殊不知,赵抃已悄然进了衙门。在任时,赵抃自奉俭朴,坚守清白,巡察所属州县,考核官吏治绩,无微不至。两年后,赵抃奉调回京,依旧两袖清风,行具简朴,除了来时带着的一琴一鹤,别无家财,只留下“吾怀自信无污染,何必升堂思始清”的为官箴言。

沈括画像

在数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沈括也是一位敬业恤民的廉吏。时逢常州、润州等地发生旱灾,不少百姓流离失所、衣食无着,沈括向朝廷建议“令本路计合修水利钱粮,募阙食人兴工”,也就是以工代赈,这既解决了灾区百姓的吃喝问题,又满足了两浙地区兴修水利的劳动力需要,可谓是一举两得。

匠心独运巧治水

沈括所处的年代,国家“积贫积弱”。他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同时以“求知不教一疑存”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对研究水利尤有志趣。早在任沭阳县主簿的时候,沈括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他合理规划,精心组织,先后带领当地百姓开通了100条灌溉渠,修筑了9座堤坝。这不仅解除了当地水灾威胁,而且“得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

汴渠是宋朝京城(开封)的水路交通要道,是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按规定每年都需要疏浚一次,后来这项工作逐渐被懈怠,致使20多年汴渠未被疏浚。王安石将其列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1072年,沈括奉命前往。在治理工作中,他进行实地勘察,亲自测量了汴渠下游从开封到泗州淮河沿岸共840多里河段的地势,以“分层筑堰法”测得开封到泗州之间地势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这种地形测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高差,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其中单位精确到了寸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创举。工程完成后,仅仅四五年时间,就取得引水淤田17000多顷的显著成绩。

沈括晚年潜心著书,写下了《梦溪笔谈》,他在总结心得时说:“目睹其验,始著于篇。”书中关于水利的部分,也多是他自己在治水活动中的真知灼见以及对劳动人民实践结晶的科学总结。

中国水事综合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江西省水利厅、燕赵水利、镇江学习平台整理。

文案 | 罗景月

原标题:《《梦溪笔谈》中的廉洁与治水》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