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延长学习时间,为啥成绩不升反降?原因居然是玩得太少
以前,他常去公园,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甲虫打架;如今,他两点一线,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
然而延长学习时间,为啥成绩不升反降?
01
小江12岁,上小学六年级。最近一年,他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夜晚经常失眠,父母非常焦虑,用了多种办法,但是效果都不大。他们想,也许孩子有了心理问题,于是预约来访。
落座后,小江父母向我简单介绍了孩子的情况。
他们说,小江刚上小学时成绩不错,且有越来越好的势头,尤其到了小学三年级,几次重要考试都跻身年级前列,受到老师的大力表扬。老师还请他们在家长会上传经送宝,介绍育子经验。同时,小江在家族里开始小有名气,成为同辈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看到亲朋好友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小江父母非常高兴,对小江的学习更加重视。
小江上小学4年级时,他们不惜背上巨额贷款,花高价买了紧邻重点中学的“老破小”学区房,然后明确要求小江好好学习,小升初一定要进这所重点中学。
没想到,小江的成绩不升反降,从年级前10名掉到了中游水平。他们慌了手脚,请了一对一辅导老师,同时严格约束小江,减少他的玩耍时间。小江很努力,很少玩耍,结果一年下来,鼻梁上多了一副近视眼镜,成绩却无太大提高。
说到这儿,江父长叹一声:“唉!我们尽力了,孩子也尽力了,可成绩就是上不去。真不知问题出在哪里?”说罢,他用手抹了把脸,眼里露出焦虑和愁苦。
我请他们去隔壁房间休息,我和小江单独交流。小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也很着急,因此有问必答,态度坦率。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小江上小学前,家对面是公园,他常去公园玩。上小学后的头几年,功课不紧张,他依然常去公园,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甲虫打架……他说:“在公园玩耍时,我的内心非常安宁和愉快。”
可自从父母买了学区房后,小江就再也没去过公园一次。不仅因为距离远了,也因为父母的要求严了。小江的生活单调、乏味,就是两点一线: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而且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需要他做的事情就一件—学习。
长时间的学习,非但没有让他爱上学习,反而让他对学习产生了厌恶。其实,也不是厌恶,而是注意力很难集中。他常常学着学着就走神了,望着窗外发呆。
小江父母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又花钱请老师,对他进行一对一辅导。这下,他连发呆的时间也没有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他感到压力很大,“只有待在卫生间里,才有片刻的轻松”。
然而,谁也不能长时间地待在卫生间里,而且他是懂事的孩子,知道父母的期望,看到父母为他花去毕生积蓄,感动之余,他自责不已,立志要好好学习,不能对不起父母。
可越这么想,积极性越低,学习成了一件被逼迫着、硬着头皮去做的事。渐渐地,他不仅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就连吃饭也没有兴趣了,而且思虑过重,夜晚常常失眠,导致白天上学整个人无精打采。
父母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多年积蓄,看到小江非但没有振作起来,反而更加萎靡,不禁心头火起,一见面就指责他。
小江懊恼地说:“以前父母总表扬我,如今他们对我除了批评,还是批评。”
02
一番沟通后,我确信小江患上了“自然缺失障碍”。
“自然缺失障碍”,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割裂,从而出现各种身体、心理问题。他在其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指出:“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大自然的接触。”
他认为,人生活在大自然的电磁场中,而人体也是一个生物电磁场。如果人长时间不接触大自然,不接地气,身心就会出问题,变得焦躁、易怒、难以集中注意力。
尤其孩子尚未形成对世界的真实认知,再缺乏与大自然的接触,其感知觉就会受到影响。而心智是通过感知觉形成思维上的认知、整合、判断和推理的,感知觉缺失必然会造成智力缺失。
其实,小江绝非个案。
有研究报告指出,在受调查的1300多个孩子中,12.4%的孩子有自然缺失障碍倾向,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好奇心等。
大自然真的会给孩子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吗?部分父母对此表示怀疑。然而,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研究者选出若干个孩子,让他们从自然环境较差的地方搬到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然后观察他们注意力的变化。结果显示,搬到更好的自然环境之后,孩子的认知能力大幅提高,注意力也比之前更加集中。
如果把课堂直接搬到自然环境中呢?
研究者将正上幼儿园的孩子分成2组,分别在室内教室和室外自然教室中学习。6周后,研究者发现,与在室外自然教室学习的孩子相比,在室内教室学习的孩子更难集中注意力,也更容易从当下的任务中走神。
其实,除了孩子,接触自然环境,对成年人也有明显好处。
研究者将大学生分为2组,分别在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中参与任务,结果发现:通过运动使血压升高后,在自然环境中散步的参与者血压下降得更多,且能看到树木的参与者血压更低—这意味着更放松的状态;在自然环境中散步的人比在城市环境中散步的人情绪更积极,且散步前后的情绪变化更显著;在自然环境中散步后,参与者的愤怒和攻击性有所下降,但在城市环境中散步后,参与者的愤怒和攻击性有所增强。
其中原因,并不难理解。
从生物学角度看,相比于钢筋水泥,人本能地更亲近茂密的森林、铺满落叶的草地,大自然让我们感到亲切和放松。
从心理学角度看,接触自然环境能缓解压力。看到自然环境时,大脑中利用率较低的区域被激活,注意力从压力源转移,内心的紧迫感减轻—这就给了大脑“刷新”和“升级”的时间。
03
现在的孩子,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太少了。以我身边一个12岁的孩子为例,他每天放学后在小区玩半小时,双休日玩半天,寒暑假在郊区玩3天左右。
据了解,这种情况还算好的。他的父母是双职工,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福利。可即便如此,孩子能够玩耍的时间依然不多。
那到底是什么切断了孩子与大自然的联系呢?我想是下面3个因素。
1.竞争过于激烈
沟通中,我强烈感受到小江父母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压力。他们也想让小江快乐成长,可现实不允许。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拼尽全力,拿出辛苦多年攒下的积蓄买学区房,对小江抱有高期待,希望小江将来考上好大学,过上比他们更好的生活。
这个家庭是很多工薪家庭的缩影。
在激烈的竞争中,在沉重的压力下,孩子玩耍、放松是不被鼓励的,于是亲近大自然就成了一种奢侈。
2.对孩子过度保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城市父母认为自然环境充满危险,孩子去了不安全。不仅有毒生物、地质灾害、湍急水流可能给孩子带来危险,甚至无毒害的动植物、稍微陡峭的山坡,父母也担心会伤害孩子。
3.孩子主动远离大自然
与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快乐相比,从看短视频、打电子游戏中获得的快乐更直接、更强烈。对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打通关游戏的快乐,远甚于观察昆虫的快乐。
而现在的父母基本上是双职工,早上出门、天黑回家,好不容易有个长假,有时还要加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孩子有了闲暇,会更愿意选择宅在家里打游戏。
其实,父母可以尝试下面做法,让孩子与大自然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与幸福感。
1.在家打造一个自然角
选择家里的一个安静角落,种些花花草草,养点金鱼、乌龟等,并购买自然类图书,带着孩子一起观察动植物,学习相关知识。
2.抓住每一个观察大自然的机会
只要用心观察,不用走远,一样可以发现大自然的存在,比如,小区花圃里的毛毛虫、树上的喜鹊窝、喷泉池的水声和波光……这些都很精彩。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感受大自然,比如,闭上眼睛,感受微风吹过面庞、听树叶沙沙作响……
引导孩子做个有心人,鼓励孩子观察、感受、探索周围的自然环境。
3.让孩子参加正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如森林露营、参观自然博物馆等
小江父母认识到接触大自然对小江有着重要意义后,经商量,决定以后每天给小江半小时的户外玩耍时间、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使用自然白噪音帮助小江夜晚睡眠。
回去之后,小江的睡眠状况有所好转,上课走神的时候少了,学习效率提高,最近的考试成绩有了大幅提升。
电话里,小江还告诉我,下周,他父母打算利用双休日,带他去以前的那个公园玩,并顺便回去看看老邻居。虽然没见面,但我能从声音里听出小江此时正满心欢喜。我想,他的心理压力一定小了很多,真心祝福他能够顺利走进重点中学。
作者:喜平
编辑:壮青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