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4年度中规智库学术报告发布会”圆满召开
七十年风雨兼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始终肩负着为国家城乡建设事业服务的使命和担当。自2020年起,中规院启动了“中规智库”建设工作,以建设国家高端智库为目标,致力于研究城乡规划、建设和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12月30日上午,中规院成功举办了“2024年度中规智库学术报告发布会”,发布了七项智库报告成果,并邀请到多位行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线上通过直播方式参会的人数达到1万以上。
致 辞
致辞 | 陈中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
陈中博回顾了中规院七十年发展历程及“中规智库”建设四年来的成果。他指出“中规智库”每年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盯人民急难愁盼问题,推出多项智库报告,希望为行业发展、政府科学决策、正确舆情引导发挥作用。本次发布会聚焦重点区域与重点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发布智库报告,并通过两场嘉宾对话,深度交流前沿观点与观察思考。
中规智库建设2024年度盘点
《聚焦时代之问 服务“国之大者”——中规智库建设2024年度盘点》
王 凯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凯全面回顾了近年来“中规智库”在服务国家宏观决策、形成智库社会影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创新研究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分享了对区域发展态势的研判以及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观察。在区域观察方面,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建立面向全球的国家区域开放格局,我国中西部、东北地区发展具有国际视野,成渝、中部、东北地区发挥自身优势,以多元路径参与到全球化发展中。二是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与挑战并存,通过对京津冀、成渝、粤港澳等地区的观察,识别出不同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三是都市圈、流域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是气候变化背景下胡焕庸线以西部分城市活力提升,需要关注提升文化旅游资源效能发挥,并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行业观察方面,当前大多数城市进入存量为主的发展阶段,更加关注城市品质提升和功能完善,中规院从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生活等方面坚持跟踪研究,形成二十余项专项研究报告,支撑了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重点区域智库报告发布
主 持
主持 | 彭小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科技促进处处长
《2024成渝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年度观察报告》
肖礼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长
肖礼军介绍,《2024成渝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年度观察报告》聚焦“高质量”和“一体化”两大主题。围绕“高质量”主题,从产业、开放、设施、生态、文化五个方面观察,报告发现:产业发展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跑出加速度;西部陆海新通道能级提升,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能源资源长板更长,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旱涝急转挑战加剧;历史文化名城特征鲜明,保护传承任重道远。围绕“一体化”主题,从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毗邻地区展开观察,报告发现:都市圈同城化程度明显提升,圈内联系日益密切;副中心城市建设起步,战略支撑作用有待发挥;毗邻地区协同共进,积极探索区域治理新模式。同时,结合成渝地区发展阶段和禀赋特点,从新质生产、内陆开放、城乡融合、生态绿色、人文魅力五个方面评价了成渝地区城市发展质量。
《2024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年度观察报告》
陈 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副总工程师
陈莎首先介绍了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指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进入取得新突破的关键阶段。202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中部地区并作重要指示。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会议指出要始终紧扣中部地区作为我国“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着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2024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观察报告》聚焦中部地区 “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以“枢纽”为本年度“观察焦点”,深入分析中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功能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价值,对枢纽集群的功能协同、枢纽港站的一体建设、枢纽片区的要素集聚、枢纽腹地的联动发展进行观察,并以“长江中游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为评价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中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提供指引。
《2024东北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年度观察报告
——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合作与中心城市国际化动态》
胡继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公司规划设计三所副所长
胡继元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开放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24东北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年度观察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为方向,聚焦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合作动态,从人流、物流、信息联系等方面,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国际往来合作联系进行了分析,识别东北三省在国际开放合作中的状态和特点。报告对区域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对东京、首尔的国际化经验以及近期的新动态进行了总结,对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等我国东北中心城市近期的国际化举措进行了跟踪,并对东北地区深化参与中俄蒙经贸合作、积极衔接中日韩经贸合作,以及中心城市推进国际化进程进行了建议和展望。
《2024西北地区新格局高质量发展指数年度观察报告》
陈 卓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公司西北分公司总经理
陈卓介绍,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新十年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2024西北地区新格局高质量发展指数年度观察报告》立足2023年提出的多维度指数框架与数据基础,以片区为评价单元,探索片区尺度的“主体+兼容+叠加”主体功能识别,构建与主体功能区交互分析的绩效评价体系。从绩效评价结果来看,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外围城市的辐射带动有限,城市群内部省际协调不足,应当强化中心城市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城市群深度一体化发展;黄河上中游农牧交错带摆动区农业与生态矛盾冲突显著,应当协调生态重要及脆弱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内陆河地区因自然条件限制,生态重要性与脆弱性均十分突出,应当持续加大治理投入;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绩效评价呈现出沿“一带一路”通道分布的格局特征,丝路沿线城市应加强旅游协作,协同共建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
嘉宾对话
主持 |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本场嘉宾对话以“中国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郑德高副院长主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何昉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彭长歆教授,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侯全华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王金平教授,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楚文海教授等5位嘉宾参加了研讨。
何昉从城市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对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资源压力巨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等多层叠加的结构性困境,在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应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原则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基于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已经开展的跨境城市花园、区域湿地带、地下生态空间、野生保护栖息地、智能绿色灌溉等建设行动,他提出只有把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真正统筹起来,才能实现人和自然合理共生的韧性发展。
彭长歆结合四个观察报告反映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指出城市规划为社会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序的空间布局,有利于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各领域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保障,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城市规划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提供了活力的创新空间,激发城市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规划的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需要,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侯全华针对西北地区如何更好地推动城市互联互通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第一,西北地区的互联互通和城市发展要更多的考虑生态资源的承载力。西北地区不仅要关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人文社会和经济的互联互通,更多的应关注资源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第二, 应避免因互联互通技术进步在西北地区带来贫富差距,或形成技术壁垒。第三,西北地区的发展要精准适配,要找到刚性约束条件,结构优化要找到关键变量。
王金平认为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并通过物态载体得以体现。城乡传统聚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物态载体,一方面,它是传统社会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组织、经济形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及技术条件的滞后,城乡传统聚落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难于固守和传承。他认为,城乡传统聚落只有在适应现代文明和当代生活方式基础上,并在纳入新元素、注入新血液的情况下,不改变文化基因,进行一场文化载体的更新,并活态传承才能延续再生。
楚文海从“新态势、新观察、新认识”三个维度,剖析了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间的平衡关系。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已从被动治理模式转向主动保护与修复阶段,而区域高质量发展则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气候变化、水资源分配不均、多元污染等多重挑战,建议强化底层中微观层面的研究,以更好地支撑宏观规划与管理决策,避免规划偏差和投资浪费。此举将有助于地方政府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重点领域智库报告发布
《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
赵一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
赵一新介绍,《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聚焦“中心城区服务”、“高速公路沿线城际服务”和“车端充电需求”等三类场景,从规模、布局、结构、效能等角度构建13项指标系统评估国内充电基础设施的供给服务水平,从月总体需求、直流充电需求和保有端充电便利性等三个方面构建12项指标挖掘北京市主要类型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特征和发展变化特点。报告研究发现,36座城市中心城区的公用桩规模快速增长,空间覆盖稳步提升,直流公用桩进一步夯实主体地位,但整体服务效能仍然偏低,疫情后效能并非全面提升。长三角沪苏锡常区域和珠三角广深莞区域的高速公路沿线已基本实现直流快充50km间隔的全覆盖,与去年相比国庆节假日充电焦虑度局部增加,充电网络效能仍然不均衡。北京市纯电动汽车疫情后充电需求大幅增长,能效显著提升,但大功率充电发展刚起步,普通直流充电仍然占据主体。居住区充电便利性整体下滑,其中核心区域的充电短板瓶颈逐渐凸显。
《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
王忠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风景分院院长
王忠杰介绍,为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达成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目标要求,中规院风景院正式发布了《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自 2021 年起,该报告已连续 4 年针对全国 30 余个主要城市,在公园空间分布、活力带动以及宜居改善等多方面展开动态跟踪与科学评估。报告通过城市公园空间大数据与遥感数据开展评估对比分析,并综合运用公园分布均好度、人均公园保障度、公园周边活力值、公园温度调节值等一系列创新性指数,量化且客观地呈现全国主要城市公园与人口密度、居住区分布、POI 密度、城市地表温度等相关因素之间的耦合特征,从而为城市公园体检评估以及相关领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报告中的相关指数是在现有评价指标的根基之上,结合可量化、可感知的指标数据,深入挖掘城市公园布局不均衡、供给不充足等问题;同时积极探寻公园与周边区域活力的耦合关联,定量评估公园夏季降温成效,全力推动公园绿地的系统性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2024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
张永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
张永波指出,城市的繁荣活力源自于生生不息的发展与进步历程,在周期性的历史长河中,在人口总量达峰和国际形势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并未停下脚步,依然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发掘新的经济增长潜力。《2024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以“街区活力”为主题,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延续以“人”为核心的城市活力评价方法,围绕城市对不同类型人群的吸引力构建城市活力指标体系,对城市活力进行评估和观察。第二部分围绕“活力街区”,从构建街区尺度的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到建立繁荣活力41城的“活力街区样本集”,对活力街区如何识别进行探讨。梳理影响街区活力的关联因子,建立“活力街区特征库”,利用“数字画像”技术对活力街区的共性特征进行观察,寻找提升街区活力的方法途径。报告提出,城市的繁荣活力终究靠人,如何盘活既有空间资源、提升城市活力与品质,吸引人、留住人,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城镇化的重要议题。秉持精细化的研究态度,强化就业优先、改善民生,城市才有长久的抵抗波动、适应变化的能力。
嘉宾对话
主持 | 王 凯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本场嘉宾对话以“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凯院长主持,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林》杂志社长金荷仙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张健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席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建平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学院院长杨立兴教授,福建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助理王文奎教授等5位嘉宾参加了研讨。
金荷仙提出,实现城市绿色空间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构建完善的城市慢行绿道系统;遵循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理念,修复改造生态系统,推动绿地功能复合化;注重文化传承、彰显特色,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地域特色;鼓励公众参与,百姓共享,推进建设口袋公园与小微绿地;利用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园林,融合新技术辅助规划设计、提升园林绿地智慧管养。风景园林可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增强社区凝聚力,为百姓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空间。未来应强化风景园林建设管理,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助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健提出,城市体检是发现城市问题、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其意义在于把脉分析城市发展状态,对上审视规划目标的实现度,对下检查城市规划进展和实施运行状态。她强调体检评估的核心在于明确评估目的,科学选择指标,采用量化手段,以及优化评估方法。当前,城市体检评估正朝着技术智能化、公众参与常态化、内容丰富化的趋势发展。借鉴北京城市体检的相关工作,建议超大城市城市体检工作应从人民满意度出发,关注存量发展下的公共服务设施匹配度,以及创新城市融合水平等内容。
陈建平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交通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2022年大模型ChatGPT的推出,人工智能已能够在某些领域达到中等技术人员水平,尽管与高级技术人员水平尚有差距。在交通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动态优化红绿灯系统,显著提升交通流畅性。同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对大型公共建筑和数据中心进行优化,实现了显著的节能效果,节能率可达5%-20%。这些成果表明,人工智能不仅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更是推动城市交通和能源效率提升、实现低碳节能目标的重要力量。
杨立兴提出,城市规划应采用系统整体视角,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高效计算和优化。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他提出节能降碳、优化运行和提升城市韧性是关键的研究方向,并详细介绍了轨道交通节能降碳的三个方向:提高轨道交通吸引力、利用清洁能源、优化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展望未来,他建议将可研究视角更聚焦在吸引更多客流、清洁能源应用、降低运营成本等领域,以促进城市交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性。
王文奎聚焦风景园林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做了深刻思考,对提高全民生活品质,实现城市的生态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重要的载体之一,提供了最普惠的百姓公共产品。同时,基于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和城市繁荣活力报告,结合具体实践经验,从服务能力、活力提升、生态韧性等方面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会议总结
王凯对与会嘉宾和专家的精彩点评与支持表示感谢,并提出中规院将继续深化智库建设,力求城市研究更加科学、客观、综合,不断提升智库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中规院在新的一年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认真落实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奋力推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原题为《“2024年度中规智库学术报告发布会”圆满召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