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鲁冠球:为炼天下无敌的宝剑,投身于火炉,与剑融为一体
在改革激荡中跃出潮头的浙江商人风流人物无数,但如果非要推举所谓“第一人”的话,最没有争议的人选当属被普遍赞誉为“国家英雄”的万向集团鲁冠球了。鲁冠球的政治水性之娴熟堪称无人能出其右。
2008年春节前夕,我受邀参加万向集团的媒体答谢晚宴。这是一个小型的“圈内人”聚会,来的都是真正的老朋友。
端上的第一道“菜肴”,是鲁冠球宣布2007年度万向10件大事。以下两件大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一是2007年万向集团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1亿美元,若加上全部关联企业,年度营业收入已达惊人的1000亿元;二是在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青团十五届六中全会上,鲁冠球的独子、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当选为团中央委员。
“政治”与“经济”,就以这样奇妙的方式走到了一起。鲁冠球极富感染力的爽朗笑声在大厅里久久回荡。
鲁冠球(图 视觉中国)作为“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邓小平语),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鲁冠球亦随之异军突起,他几乎荣获了所有政治荣誉。那些年,全国性的大小评奖如果鲁冠球缺席,其权威性可能就会遭到怀疑,甚至有人认为他将成为新时期的“陈永贵”。
中国革命博物馆都曾派员前来鲁冠球的企业寻找最有历史价值的“改革文物”,就如同安徽凤阳小岗村那张摁满血手印的“生死契约”一样。他们开出的长长的文物征集清单包括:
鲁冠球1969年企业初创时的铁匠铺照片;
1986年,国务院将其列为中国第一个万向节出口基地的文件;
1987年,美国合作方舍勒公司为表达对这位“农民企业家”的由衷敬意,赠送的一尊铜鹰的原件;
1989年,国务院批准其为国家一级企业的证书;
鲁冠球的有关日记、照片;
…………
媒体很快纷纷盯住了鲁冠球这一金光闪闪的“新大陆”,但许多记者从这位优秀企业家身上嗅出的是浓浓的政治味儿。1986年4月,来自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的43名记者联合到萧山采访。法新社记者事后播发的新闻是“一位对共产党的哲学作出新解释的中国厂长”。
鲁冠球兴致盎然的政治追求并不是一路鲜花。
1986年年底,鲁冠球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共产党员代表来到北京,参加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的全国优秀党员、先进党支部交流会,并作“重点发言”。他穿着特意让妻子去萧山县城请最好的裁缝做的一套中山装上路。那是一次令人难忘的会议,他的发言很受关注,还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接见。
从北京载誉而归,在回萧山厂里的路上,前来迎接的县领导告诉他:“老鲁,县里打算推荐你当人大副主任,有什么意见吗?”
“我服从组织的安排。”鲁冠球满面春风。
很快,县人代会召开。公布了7名候选人,他果然是其中之一。投票,选举,公布,鼓掌。万万没料想到,落选的偏偏就是他鲁冠球,由此体会到的压力和苦闷可想而知。
很难确切肯定是否与这一几乎从未被媒体记载过的挫折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但从那以后,鲁冠球没有再为自己谋求什么显赫的政治地位。他开始转而忠实地坚守自己农民企业家的身份,以稳健的实践、朴素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敏锐思维,扮演起远远超越企业微观操作层面的思想者的角色。
鲁冠球总是在关键时刻发出“大声音”迄今,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水平的鲁冠球至少发表论文100多篇,几十次在全国各类学术评比中获奖。当中国企业面临起落沉浮的重要关口,我们总能听到鲁冠球发出的“大声音”:
1988年,鲁冠球提出了“企业利益共同体”的新概念,第一次对乡镇企业这种新型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还用生动的语言创立了口袋与脑袋的“两袋投入”说,表示应对乡镇企业职工进行物质和思想上的双投入。
1989年,鲁冠球撰写的《中国乡镇企业分配方式初探》获全国企业改革10年创新奖,《论实践中的兼并》获中国企业家论坛改革征文二等奖,《虚事要实办,一步高一层》更被评为《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这在当时的经济理论界已属于最高荣誉。
1991年,鲁冠球根据万向节厂在股权改革上的经验,大胆提出“花钱买不管”,大声呼吁为乡镇企业“松绑”,倡导“股份改革是乡镇企业走向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1992年,新一轮经济高潮骤然而至。鲁冠球的一篇《老虎出山好,猴子照样跳》,将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虎跃猴跳”的改革锐气和自信点画得畅快淋漓,一扫农民厂长们的恐慌和疑虑。
1994年,鲁冠球理性地归纳了乡镇企业在制度创新上的三个阶段,多次撰文认为要“加快乡镇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同年,万向集团主体企业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在深圳交易所上市,这也是中国第一只上市的民营企业概念股。
1995年,鲁冠球提出培养民营经济“企业家群体”的新思路,并在万向集团大力推行先进的事业部制度。
从1969年的打铁铺到今天的国际级行业巨头,数十年挺立潮头且如鱼得水般游走“政经”两端的鲁冠球及其万向集团,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亦称得上是十分罕见的样本。有人说他是“不倒翁”,有人赞叹他是“常青树”。其间的奥秘显然无法在纯粹经济学意义的“企业家宝典”中找得到标准答案。
有一年,时任新华社记者朱国贤造访鲁冠球。双方的一段对话耐人寻味:
记者:你是第一代农民企业家里少数风采依然的“幸存者”之一。在数十年的创业中,你最重要的保养秘诀是什么?
鲁冠球:那就是不断地反思和超越自己。小心翼翼,去掉草莽气,呼吸新空气。
记者:那主要是靠自律了。
鲁冠球:就是靠自律。我们这些创业者是很奇特的,说有人管我们,似乎谁都可以来管一下;但是说没人管,又往往两头着空,事事要自己拿主意、担风险。
记者:也就是说,是处于一种权力的真空状态?
鲁冠球:是的,做人和做企业都必须学会自控,要有自我警觉心。我一直认为,唯有企业的常青和不倒,才有企业家的常青和不倒,为了企业的利益和前途,企业家应该敢于牺牲一切。
记者:你觉得这样的牺牲要到怎样的程度?
鲁冠球(沉吟片刻):记得小时候听过一个传说,我现在常常会想起它。故事讲的是古代有一位炼剑高手,为了炼就一把天下无敌的宝剑,他不惜投身于火炉,与剑融为一体……
本文摘自《东方启动点——浙江改革开放史(1978—2018)》,作者:胡宏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