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外媒体看毕节丨《农民日报》整版聚焦毕节

2024-12-30 10: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2月30日

《农民日报》整版报道

《贵州毕节市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

全文如下

↓↓↓

贵州毕节市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

“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越过绵绵的高山,越过无尽的沧海,如果期待依然在,总是春暖到花开……”穿行乌蒙,耳边不时回荡起这首以毕节奢香夫人传奇故事创作的热曲。

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乌蒙山区,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乌蒙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更是“贫中之贫”。1988年6月建立的毕节试验区,旨在探索“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破解毕节经济贫困、生态恶化的生存怪圈。

跨越时空,沧海桑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贵州、情牵毕节。他殷殷嘱托:“毕节试验区要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至此,毕节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踏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从“试验区”迈进“示范区”,毕节市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努力为脱贫地区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树立典范,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上新台阶。“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遇到困难不灰心。”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水营村村民郭铭恩说。郭铭恩家人口多,生活压力大,妻子又患上了肺结核。区、镇、村三级动态监测机制迅速响应,村“两委”班子人员主动登门了解情况,不仅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还给予产业上的扶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村级组织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既要接受“中枢神经”的指令,又能第一时间将感知到的信息提供给“中枢神经”。水营村就是这样,在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中,既认真按照上级的预警信息进行核查,平时也组织网格员对全村农户进行定期摸排,确保及时发现返贫风险,及时研究上报,化解返贫风险。

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洪水镇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农民驾驶大型收割机收割水稻。史开心 摄

近年来,毕节市在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体系,通过线上联动监测、线下全面排查,及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识别纳入监测帮扶,对通过帮扶达到风险稳定消除条件的,及时按程序消除,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稳定消除风险。

准确的预警信息从何而来?毕节市在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中,注重构建完善的预警机制,依托贵州省乡村振兴云系统,实现了乡村振兴、医保、卫健、残联、人社、民政、公安等多部门间的信息数据共享与分析,从而大幅提升风险预警的精准度和对象识别的准确性。

在监测户识别后的帮扶工作上,毕节市同样坚持“精准”原则。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和发展需求,精准施策,统筹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确保每一个需要帮扶的人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同时规范监测对象的退出标准和程序,通过定期跟踪监测对象的发展情况,对稳定达到风险消除条件的,实事求是地予以消除风险。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64%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筑牢防返贫底线,扎扎实实打好民生基础,毕节把“3+1”保障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2023年7月,威宁县五里岗街道磨石塘社区监测户赵仕粉在昆明肿瘤医院查出肺癌后,磨石塘社区卫生室主动为其免费注射药物,有时还上门服务。赵仕粉十分感动,她说:“社区卫生室的医生技术好、态度好,真像亲人一样。”

据了解,磨石塘社区卫生室建筑面积约162平方米,设有门诊、药房、留观室、输液大厅、预防接种室、档案室等,功能齐全。

“卫生室有2名村医,轮班接诊,全时段满足社区居民诊疗需求。卫生室有100多种药品,基本能保证社区居民小病用药需求。”村医杨林慧介绍。

截至目前,毕节市共推动建设医共体21个,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0个、村(社区)卫生室3816个,基层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分级诊疗格局逐步形成,确保当地群众“小病不出村”,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群众就医满意度不断提升。

与医疗保障相比,饮水安全是更加基础的保障。

近年来,毕节市着力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的“三个责任”和“三级包保责任”,切实落实农村供水保障“八项机制”,研究制定做好农村供水保障的“六项措施”,加快推进农村供水项目建设,现已完成规模化供水工程11个、小型农村供水工程223个,维修养护897处农村供水工程。

毕节市医疗卫生、饮水安全保障水平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在教育保障方面,近年来始终保持控辍保学动态清零成果,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在住房保障方面,对农村住房安全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加强农村住房安全的巡查,及时将符合政策的危房纳入危房改造,实现“应纳尽纳、应改尽改”。截至目前,共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09户。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金凤街道平寨社区农民在采收林下竹荪。韩贤普 摄

“现在的生活真是越过越好,我走路只要3分钟就能到社区的服装厂上班,孩子们也在离家不远的学校读书。”家住织金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惠民街道惠民社区的董天群满脸笑容地说,自搬迁至城里的安置点后,她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还挣着可观的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近年来,毕节市持续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搬迁劳动力稳岗就业监测和跟踪服务,确保搬迁群众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搬迁劳动力6.39万户共16.25万人,已实现就业15.57万人,就业率95.8%。

深化东西部协作与定点帮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毕节帮扶体系,共绘乡村振兴新篇章

织金竹荪、大方天麻、黔西黄粑、赫章可乐猪腊肉……今年12月,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毕节市的多款绿色农产品集中亮相,为羊城人民带去了一场极具毕节特色的味蕾体验。

地处乌蒙腹地的毕节市,好山好水,“山珍”琳琅满目;位于南海之滨的广州市,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市场空间广阔。

近年来,毕节市围绕大湾区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需求,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毕节分中心,使得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市场竞争力也愈发强劲,让威宁苹果、纳雍滚山鸡等“毕节好物”走出山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市场的“俏货”。

截至目前,借助东西部协作东风,广东已采购或帮助销售毕节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33.25亿元。

“如果没有广州地铁来学校招聘并成立广州地铁订单班的话,我不可能一毕业就找到工作。非常感谢母校与广州地铁给我提供的这个就业机会,让我实现自我价值。”毕节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广州地铁订单班学员瞿鸿说。

近年来,在广东省的助力下,毕节市积极打造“3+2”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借力广东企业和院校资源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两地人社、教育部门和企业携手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的“订单班”技能培养成才模式。开展“乡村工匠”“农村电商”两项工程,提升农村留守人口就业技能,培养现代产业工人,增加社会就业率。

打造“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品牌。两地共认定18个“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示范引领带动两地企业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和水平,为毕节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稳定的就业岗位。

今年以来,毕节市新增引导广东省广州市93家企业落地投产,吸纳农村劳动力12490人;新增引导入驻园区企业43家;援建帮扶车间82个,提供5707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

截至目前,穗毕两地共同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499期,培训农村劳动力21271名,在广州市帮助下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68191名;举办296期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达到49867人次。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甘棠镇大寨村现代农业园区一览。史开心 摄

近年来,毕节市不断深化中央定点帮扶工作,8个中央单位累计选派挂职帮扶干部及驻村干部23人,投入帮扶资金9561.58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88个;累计举办乡村振兴干部培训58期,培训10729人;帮助县(区)采购农特产品877.73万元,帮助销售农特产品4982.95万元;助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投入资金累计190万元;帮助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5个。

今年2月,宁德时代向织金县捐赠1000万元乡村振兴发展基金。

今年9月,在全国工商联社会服务部指导下,毕节市与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公益防返贫四个维度深化合作,携手推进毕节乡村振兴。

一系列“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项目在毕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截至目前,毕节市社会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帮扶活动投入资金9169.68万元,惠及群众145.14万人次。其中,本地社会力量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帮扶活动投入资金5937.01万元,惠及群众141.67万人次;全国性、全省性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全市乡村振兴投入资金3232.67万元,惠及群众3.47万人次;“万企兴万村”行动累计协调引导562家民营企业与583个村(居、社区)建立结对共建关系,累计实施项目680个(产业类项目606个,公益慈善类项目74个),带动12.53万人就业。

聚焦建设乡村振兴新典范,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葆自我革命的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坚定理想信念、奋力实干争先,为毕节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贡献力量。”七星关区田坎乡白沙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作楼在参观“绝壁天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后感慨。

近年来,毕节市深入实施铸魂、固本、塑形、聚力、健体“党建五项行动”,大力培育乡村人才队伍,不断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充分激发乡村活力。

截至目前,毕节市通过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采取“三找三提三结合”方式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7823名,并分类培育了“巾帼支书”486名、“大学生支书”502名、“兵支书”339名及“致富支书”1746名,实现了人才队伍的多元化发展。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的平均年龄已降至40.1岁,展现出队伍年轻化的积极态势。

连片的蔬菜种植基地里,农作物一茬接着一茬长,稳定的订单带动土地四季“生金”;加工车间自动化的生产线上,各类农产品“变形记”正不断上演;规模化的养殖场内,科学喂养的牛儿膘肥体壮,悠闲地吃着草料……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毕节市紧紧围绕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马铃薯、核桃、肉牛、家禽“八大特色产业”,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和标准化生产,做优做强产业链,使各类特色产业各美其美,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黔西市建立以肉牛养殖为主、酒用高粱和食用菌种植为辅的“一主两辅”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引进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合作组建黄牛产业集团黔西SPV公司(特殊目的公司)。

威宁县把马铃薯、蔬菜、烤烟、苹果、养牛作为五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威宁火腿、威宁荞麦作为特色产业做精做特。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寨乐镇蔬菜种植基地的工人在收早熟马铃薯。韩贤普 摄

金沙县利用其高海拔、多云雾的特点,发展出品质上乘的茶叶,成为“中国贡茶之乡”。

据了解,毕节各县(市、区)围绕“八大特色产业”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选择一个主导产业、两个辅助产业重点发展,加快提升“八大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

截至目前,毕节市食用菌、马铃薯、肉牛、家禽、核桃等产业规模贵州省第一,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规模全国第一。已累计申报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19个,有“二品一标”农产品246个;金沙贡茶、大方皱椒等15个品牌入选贵州农业品牌目录,七星关区、纳雍县茶叶产品获“中茶杯”国际鼎承茶王赛特别金奖,威宁县苦荞油辣椒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字号”转向“精字号”,毕节市把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引擎,开发“土特产”多种功能、深挖农业多元价值,全力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增值大文章,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在纳雍县,一只只“滚山鸡”按照消费者需求,变成了广式辣鸡、鸡肉松、卤鸡、竹荪鸡汤等10余款产品,身价翻了10倍。

如今,毕节市用深加工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农产品的市场大门,让一款款系列“土特产+”成为火热潮品。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有颜有值和美乡村。毕节市锚定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整合资金资源,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农村改厕、改圈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两改两治理”工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补齐短板弱项、健全长效机制,让村容村貌越来越美丽,生活越来越舒适。

“哪个能想到厕所还能搬进家,水一冲就干净,太方便了,亲戚们都说‘像城里人一样讲究’。”黔西市绿化乡小海子村村民谢元学告诉记者,过去条件差,家里的厕所是用木板搭建的,就是一个粪坑,夏天热,味道大不说,蚊子还多。

宜居宜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是根本。通过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2024年毕节市新改建农村户厕4.7万户,新增完成8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改)建城镇生活污水管网187.43公里,开工建设6座乡级污水处理厂。建成垃圾转运站228个,设置垃圾收集点2.4万个,30户以上自然村寨设施覆盖率达97%。

“30斤废纸壳换1个水桶、8个啤酒瓶换1支铅笔、5斤塑料换一条毛巾……”走进织金县大平乡群建村,“垃圾当铺”四个字和墙上张贴的“兑换表”一样格外吸引人。

“垃圾当铺”是群建村为实现垃圾变废为宝,积极探索创新的一套乡村治理机制。2023年以来,以乡村治理有效赋能全面振兴,率先以群建村为试点,通过“六议一审三公开”工作法,创新开办“垃圾当铺”,引导村民用塑料袋、纸盒、烟头等垃圾兑换生活用品,不断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有效避免了以往基层治理工作中的“盲区”,补齐了短板,激发了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是第一要务。毕节市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用好用活“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着力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深化“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全力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截至目前,毕节市创建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27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283个),建成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290个,文明乡镇207个、文明村2347个,3716个村(居)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马场镇中心村村民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消费者推介玛瑙红樱桃。韩贤普 摄

因探索创新乡村治理、乡村发展新模式,织金县群建村获评“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大方县安乐乡营脚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田野绿意尽染、院落干净整洁、村民和睦安宁……如今,穿行毕节乡村,目之所及处处如画,行之所至步步入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原标题:《市外媒体看毕节丨《农民日报》整版聚焦毕节》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