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项传承130多年的技艺,让木头“长”出竹子

2024-12-30 16: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自古代,与现代生活一脉相承。一座有着丰富非遗文化的城市,其生命力也丰盛蓬勃。截至2023年12月,罗湖共完成了7批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定工作,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11项、区级项目28项。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技艺,就藏在高楼长巷之间,非遗传承人就像是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宝藏守护者”,一寸匠心,守护文脉。

“宝藏守护者”系列推文,讲述罗湖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以文化赋能城区建设,挖掘城市底蕴,展现魅力罗湖。

自古文人皆爱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普通人的生活也少不了竹

竹子生命顽强,门前屋后落地就长

哪个广东孩子小时候没有睡过凉席

没在蒲扇轻摇的夏夜里沉入甜梦?

春背采茶篓,夏枕凉竹席

筲箕盛秋叶,寒冬落竹帘

小到牙签筷子,大到床几桌凳

竹制品和木制品一样

贯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竹子和木头结合

诞生出别具一格的 竹木家具

会碰撞出怎样的中式风味?

融合禅意、茶道、自然、人文的设计理念

又是怎样从一众现代设计中脱颖而出的?

黄建辉,竹木家具(宋式)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199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2013年获得“中国十佳原创家具设计师”称号,承袭祖业,三十年间在深圳持续从事家居设计,于2003年创立深圳市列奇家具品牌,首家门店就坐落在深圳万象城,于2007年迁至笋岗艺展中心至今。2023年,竹木家具(宋式)制作技艺被评为罗湖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竹制家具是中国古代最丰富且具代表性的民间家具种类,而竹制家具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竹木家具(宋式)制作技艺是黄氏家族流传下来的一项竹与实木创新结合的家具制作工艺,传承至今已有130余年。

该技艺的核心在于以竹为肤、以木为骨,即以上乘硬木作为主要结构,以清润竹材进行表面装饰,结合中国传统榫卯工艺,打造出来的家具刚柔并济,既具备木的温厚坚硬,又拥有竹的雅致坚韧,独特的竹子碳化工艺区别于市面上其他竹制品,高度耐用、典雅美观、环保防虫的同时,完美融合了传统东方美学和当代生活质感,立足传统,创新求变。

走进位于罗湖区笋岗街道艺展中心一期3楼3051号的“宋院南禅”,幽幽沉香扑面而来,霎时间从明亮喧嚣的商场来到古色古香的静谧书房,入目清凉的冰裂纹茶几、简洁质朴的大理石茶台、层叠错落的多宝阁茶台、以竹片绘制出柳鸦芦雁的屏风、古意大方的单扶手茶人椅、淳朴可爱的蒲草圆墩……造型独特的竹木家具构建出一个通透明敞的艺术空间。

不同于现代家居的新潮炫丽、古典红木家具的厚重深沉,竹木家具刚柔并重,竹的轻盈冲淡了木的沉闷,木的坚稳包容了竹的纤弱,辅以优质大漆,无论视觉、触觉、使用体验都极具审美性、实用性。如果你有时间,碰巧也对竹木家具和茶文化有兴趣,还可以和热情的店主坐下来品茶交流,真切感受竹木家具的温润质美。“宋院南禅”是黄建辉于2014年创立的原创家具饰品设计品牌,专注茶空间设计,致力于将中国古代文人茶道、禅茶文化,以时尚简约的表现形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 黄建辉设计的“行云流水”主题茶台,以木作支撑,面上饰以竹,桌面如流水跌宕而下,极富古韵。

► 黄建辉设计的大漆茶台,外形设计为两头尖,竹面上涂一层朱红大漆,耐高温、防虫蛀,大气典丽。

黄建辉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岭南人,自幼在西关大屋长大,他的爷爷当时身处国内进口木材的主要商埠广州,传承祖业,在以销售山货、竹木、藤器、草席为主的越秀区回龙路上摆摊营生,创新将竹与木结合制成家具,在当地广受欢迎。

黄建辉清楚记得幼时跟着奶奶坐轮渡过江,途经回龙路时,奶奶指着不复昔时盛景的街道告诉他那曾是爷爷工作过的地方。黄建辉的父亲自上世纪30年代起,开始收藏历代的古董竹制家具,潜心研究宋式家具风格,耳濡目染中,黄建辉从小就喜欢竹子,孩童时最喜欢的玩具是父亲亲手制作的竹龙,至今仍能清楚描述出竹龙的外形关节,栩栩如生,恍在眼前。

► 上图是竹木家具(宋式)制作技艺工具展示,下图是不同竹子的处理方式展示,可以运用在不同家具的装饰。

1990年,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黄建辉来到深圳万科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帮客户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萌生出用竹和木制造家具的念头,此后,他四处寻问,还多次重返广州泰康路——广州最大的竹子市场之一,发现如今仍在坚持制作竹木家具的专业匠人和工厂并不多,这项传承百余年的技艺正逐渐式微,甚至面临断档困境。

黄建辉紧紧攥着脑海中的灵感火花,一头扎进对竹木家具制作技艺的研究、还原、创新和实践中去。考虑到当代中式家具多以明式家具作为形制标准,黄建辉把目光投向更早的宋代:“宋元时期,中国人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基本确立。宋代是一个家具启蒙的年代,没有一件东西是忽然间冒出来的,它的发展必然有所沿袭,明代家具必然也会对宋代家具进行借鉴和改良,所以我们决定从宋代这个方向去切入研制。”

竹木家具的制作古来有之,但由于竹、木的生长环境、质地结构、保存方式以及收缩率等都存在差异,人们为了方便大多单独使用竹或木进行制作,把两者进行结合,不仅需要智慧和耐心,还离不开制作技艺、工具的变革进步。竹木家具(宋式)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分为竹、木两大部分,其中,竹部分的工艺包括设计、选材、粗加工(含风干、截取、开料、磨光、蒸煮等)、碳化、精加工(含漂染、剪裁、冷压等),竹木结合部分的工艺主要是覆底、木工(榫卯)。

“宋院南禅”的所有家具设计均出自黄建辉之手,他充分借鉴文学作品、自然风光、宗教民俗等元素,“立平实之意,取易得竹木,施精巧之法,寄情于厅堂置物”,作品没有太多雕琢痕迹,造型流畅大气,兼具古典美学韵味和现代简约风格,把竹和木的融合发挥到极致。选材上,黄建辉会亲自上山挑选五年以上的优质毛竹,会不远万里奔赴海外挑选精品木材。碳化工艺在制作竹木家具的过程中至为关键,运用高温蒸汽杀螨除菌,破坏虫卵的生长环境,使得竹制品具有超强的防虫蛀、防发霉效果。

► 上图:第三代传承人黄建辉(左)及第四代传承群体(右)正在研究竹木榫卯家具结构。

► 下图:罗湖区竹木家具(宋式)制作传习场地,占地约150㎡,陈设了上百件竹木家具成品。

不用穿钉打孔,如何将纤细的竹和质厚的木完美嵌合在一起?

这就不得不提竹木家具(宋式)制作技艺中的覆底工艺,将加工完毕的竹覆盖在一块纱布上,编织组合成各种纹样,再运用大漆黏合压在已加工过的硬木上,接着对竹的表面进行打磨、上漆,以保留竹子最自然的原始状态。最后,通过传统榫卯工艺将制成的竹木面板组合起来,榫卯工艺较之打孔穿钉的制作方式更加坚固耐用,并且不留孔洞及拼接痕迹,纹理精美、自然妥帖,乍看仿佛是木头里长出了竹子,生机盎然。

就这样,落地就生、遇雨则长的竹子,茂盛于堂前屋后,原本是最常见、最不起眼的植物,在黄建辉及其团队的匠心传承下,和木材相互碰撞、包容、契合,焕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竹木家具也成为弘扬中国传统家具风格以及东方审美的一支主力军。近年来,黄建辉不断探索竹木家具(宋式)制作技艺的应用场景,设计、推出一系列生活空间配套,如画框、壁灯、茶台、玄关等,极大地拓宽了竹木家具制作的边界,形成整个空间的完整配套。

► 点击放大查看竹木家具局部

黄建辉还让竹木家具“走出”家门,广泛进驻深圳的写字楼,对此,他表示:“以茶待客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几年茶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跟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有很大关系。我们制作的竹木茶桌,比传统的大班桌更有设计感,受到很多顾客的欢迎,复购率很高。”

目前,黄建辉设计的“宋院南禅茶空间”、“竹林七贤客厅”、“竹节系列”及“行云流水茶书房”等主题系列家具,策划的“大观茶典”“雅致东方”等展览活动,深受消费者及业内人士好评,累计获得十余次家具业界重量级奖项及荣誉,包括中国家具产品创新奖—客厅金奖、国际名家具展“金羿奖”—卓越设计奖、深圳国际家具展“金汐奖”—组委会黑金奖等。

2018年,黄建辉在有“中国竹乡”之称的浙江省安吉县打造了一个千余平方米的竹博物馆,陈列了他和父辈收藏的珍贵竹制品,以及四处收集、整理得来的制作技法等资料,旨在让竹木家具制作得到更完整的保存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竹木文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复兴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竹木家具的流行亦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选择。2023年11月,我国正式启动“以竹代塑”三年行动,以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发改委也提出推动家具行业“以竹代塑”,竹木家具制作技艺将迎来新的传承和发展机遇,小竹子长出大产业。此外,罗湖正以五大特色消费街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罗湖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建设。其中,笋岗家文化主题消费街区作为重点商圈,致力于培育家居建材、工艺美术、全屋智能家居及二手汽车、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产业,这对于以黄建辉为代表的家具行业从业者而言亦是积极信号。

离开古老静谧的回龙路,穿过西关大屋泛黄的旧时光,来到持续焕新、活力澎湃的笋岗,扎根人潮熙攘的梅园路,历经130余载春秋更迭的竹木家具(宋式)制作技艺,如同黄建辉孩提时指间腾云起舞的竹龙,如今也在深圳这片热土之上破茧重生。

信息来源:罗湖区融媒体中心 文/图 李莹莹,深圳都市频道《深圳非遗》,宋院南禅,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统筹整合:罗湖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