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魔都有点“热”|百年烟火愚园路,温情百态小店主
【编者按】
岁末年初,辞旧迎新,魔都哪些地方有点“热”?
这种“热”,是街头小店的烟火,是魔都打卡的雀跃,是各类商圈的忙碌……它们,最终汇聚成生活的活力与消费的潜力。
澎湃新闻推出“魔都有点‘热’”系列报道,呈现街头巷尾涌动的活力和热情,记录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热气腾腾”的一面。
第一篇,视野移向百年愚园路上的小店主。
愚园路上游人如织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蒋乐来 图(除备注外)
一条愚园路,半部近代史。这条百岁有余的马路在岁月长河中静躺着,或许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被沿街的“小店”装点成人们口中的“宇宙中心”。
沿街萧萧梧叶,老式洋楼里的一家家“小店”在冬夜里明晃晃的。人流在灯影里缓缓淌着,年轻人们在每一处店铺门脸都能寻到“出片”的缝隙,年迈的老人坐在长椅上,望着“人挤人”的场面怀想愚园路的变迁。
2023年,愚园艺术生活街区入选“国家级休闲旅游街区”,人气持续升温。丰富性和灵活度是愚园路的核,公共空间的草坪上几乎不间断地承接着各种各样的品牌快闪活动,每周的愚园路都能花式焕新。有人说,愚园路上的每一棵草都在“花枝招展”。
“网红”“打卡”是愚园路,历史、社区也是愚园路;时尚潮流的先锋新店在愚园路,踏踏实实的社区老店也在愚园路。“A面B面”之下,烟火与时尚背后,愚园路的热度始终不减,“小店”们面对“泼天”的流量不断摸索前路,店主们也在愚园路写下自己的一段人生篇章。
愚园路十字路口转角的面包甜品店。
八年社区店的主理人要再开新店,这次是关于父亲的怀想
愚园路定西路十字路口转角,有一家卖面包甜点、饮品简餐的小店,如今已进入第八个年头。
粉色的店招下是几扇落地的玻璃窗,主理人“小红旗”喜欢坐在店里看着窗外的十字路口,梧桐叶落,人来人往。但这种闲情偶尔才能享受,多数时候,店里不断翻台,顾客总是满的,“小红旗”说:“我坐在店里都会被‘赶’。”
主理人也要让座,倒也符合这家店的定位。“小红旗”打一开始就确定自己做的是一家社区店,服务好周边的人,做一个“老朋友”的角色。初入愚园路的时候,这条马路远不是如今的样子,吸引她的是这里的安静和人情味。
经营的日子越来越长,相对稳定的产品风味和团队成员也让小店逐渐融入到社区生活中。相比其他网红店,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忙碌时段是在下午四五点左右,也就是附近学生放学的时间。由于彼此相熟,不少学生会选择在店里待一会等待父母,家长也都愿意请店员帮忙照看孩子。
甜品店内总能看到学生身影
此外,附近的老年人要办集体活动,店里也会提供面包,平时还要送一些到敬老院。“小红旗”喜欢看到有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店里喝咖啡、吃蛋糕,那种豁达精致令人动容。
“一位老人拄着拐,行动不便,他的太太搀着他,两人在店里喝一杯咖啡,走的时候会带上一包吐司。”一个很寻常的画面,“小红旗”描述起来会觉得感触颇深。
她很在意一些“旧”的东西,由于店铺原用名涉及版权问题,2020年改过名。所幸并没有给生意带来太多影响,这些年小店的经营情况一直都在稳步提升。疯涨谈不上,但总是稳当,“小红旗”形容是“接得住流量,也扛得住寂寞”。
如今面包店稳定发展,“小红旗”马上要在愚园路上开出第二家店,这次要卖的是以糯米饭为主的家乡温州的小吃。她6岁从温州来到上海,开这样一家店才是她创业伊始的初心,如今终于得偿所愿。家乡是魂之所在,而她在那里没有同学朋友,有的是亲人、美食和对菜场的记忆。
“小红旗”对菜场是钟爱的,那是最具人间烟火气的地方。父亲喜欢做饭,也爱带着她去逛菜场,也就成了她在餐饮道路上的启蒙。可他在2011年便离开了,也是自那时起,小红旗用父亲的名字“红旗”自称,她不希望这个名字被时间淡忘。
一家温州糯米饭店寄托着“小红旗”的很多情感,店名也是温州话“聊得来”的意思。“我知道我爸吃东西的喜好,我想开一家能想象他天天会来吃的店。我会想他坐在店里是什么样子,会点什么样的菜……”即使天人永隔,记忆和追思总是永恒。
时针不会停歇,生活如此,愚园路亦如是。变化是无休止的,而“小红旗”总想盯住那些不变的东西,人流大了秩序还在,梧桐树越来越高,历史建筑也都是原貌。店铺多了,但愚园路还是那条愚园路,“我对它的感情很稳定,看着它像看一位老朋友。有变化但它还是它,我在意的东西都还在。”
营收翻三番,一位95后主理人的“眼光”
羊丹妮1996年生,即使在近乎被年轻人占领的愚园路,她在店主当中也是极为年轻的。她所创立的气味设计品牌藏在愚园路1088弄的小巷里头。
虽不在主路上,但这条巷子的人流量同样不遑多让。店铺隐在巷子尽头的法式洋房里,小小一道门,玻璃上简简单单印着品牌名,不再有更多赘余的装饰,推门便是扑面一阵香,室内布置同样简约,颇有闹中取静的意趣。
2022年,建筑设计专业出身的羊丹妮看中了这栋小楼,法式风格,后窗外是一片树林,偶尔还能看到松鼠在树上爬动。于是,品牌的第一个线下空间落在小楼的三楼,作为调香工作室提供定制化的气味设计。
羊丹妮创立的气味设计品牌藏在愚园路1088弄的小巷里头。 受访者 供图
那时的愚园路还没有如今的人气,羊丹妮也没有过多考虑这条马路的潜力,如今她开玩笑说“自己的眼光特别好”。过去两年,她眼看着巷子里的人流越来越多,愚园路上的快闪活动和打卡装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涌了进来。
“气味体验是非常依赖线下的,必须要现场去闻才行。”羊丹妮曾尝试过做一批自己品牌包装的产品,通过异业合作获得了不错的线下销售额。而愚园路人流量的暴涨,更是推着她把自己的产品做出来,并且开辟一处产品体验和售卖的空间。于是今年6月,在这栋楼的一楼,又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楼产品的售卖对三楼定制化调香的引流效果,比羊丹妮想象得还要更好。相比于上一年,店铺的营收总体翻了三倍。
在创业的这几年,羊丹妮先后攻读了香精香料专业和时尚管理专业,如今还有半年才完成后者的学习。因此在她看来过去两年的经营还是“佛系”的,她相信要做一件事就要研究得足够透彻,只要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高的水平,更有高度的客户也自然会慕名而来。
在愚园路,羊丹妮的小店一定不属于最张扬的店铺,她更喜欢经典素雅的氛围,尽管小店似乎和愚园路的整体氛围并不完全一致,但目标人群却也算得上相合,愚园路的自然流量使得她无需过多为宣传忧心。“愚园路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也不是那种吸引外地游客的景点。客群很广,总有对我们感兴趣的人。”羊丹妮说。
羊丹妮的创业起初源自兴趣,如今规模已成,知名度不断走高,她也坦言“更多是被市场推着走”。愚园路很少有品牌店、连锁店,但从愚园路走出去的品牌,以愚园路为发源地的连锁店却不少。她期待着在未来能成为其中一员,核心落在上海,逐步走向更多的城市。
对于未来的路,她说:“不需要想得太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情,有些东西会水到渠成。”
一家16年的老店,“听劝”很重要
陈晨在愚园路上已经差不多16年了,他的小店不过几个平方米,但在16年里塞满了他的热爱。
小店里琳琅满目,摆满了一些手作的挂件摆件,人走进里面转身都要小心翼翼。而对于陈晨来说,小店里的大多数物件是他一趟趟到日本亲自挑选带回的,倾注了他满腔的热爱,而远胜作为“商品”的价值。老顾客会知道,在货架的角落里会藏着一些非卖品,那些是陈晨真正爱重的物件。
陈晨店内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
“当你看着这个摆件,你可以感受到它的眼神和表情,感受到它在和你对话。或者造型和线条的某些细节,在传递着这件作品的情绪。”指着一件件工艺品,陈晨分享着一处眼神、一点蹙眉、一只猫爪、一种纹理……语速渐快,眼里是孩童见到玩具般纯粹的快乐。这些摆件多是独一无二的,正因其稀缺性,陈晨总希望它们被真正懂的人带走。
初到愚园路的时候,顾客当中老老少少,形形色色。那时的日子过得不那么快,客人到店里转悠,可以待上一两个小时,聊聊兴趣爱好,谈天说地,一来二去就成了老客。如今的愚园路承接了“泼天流量”,人们在这里集聚又离开,1982年生的陈晨还在适应这种节奏。
当然,他确信整条马路在变好的进程之中,而像很多愚园路上的老店一样,“听劝”很重要。近几年,他进货的频率从原来的七八个月一次调整到三个月一次,选品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更精致更有特色。老客也会发现,今年这家小店破天荒地做了更多节日的布置设计,这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
陈晨的小店吸引了不少顾客。
事实证明这种改变也在创造价值,去年12月人流高峰的时候,这家小店一天能有三四千人造访。陈晨说,时代在发展,改变是在所难免的。呈现一些不同的东西,就算不考虑对生意的影响,给大家带来欢乐也是值得的。
做出调整是必然的,而他坚守的,是自己的审美和热忱,选品始终是自己出国亲力亲为。“选品一定要自己喜欢,如果自己都不喜欢,这家店也没有开下去的意义了。”过去几年常有人找上门希望合作打造成一间网红店,陈晨也一一回绝,他清楚自己做的就是一部分人的审美,而无需迎合所有人。
时代向前走的脚步迈得快了,陈晨也会担心大家的审美千篇一律,担心消费方式浮于表面。但是愚园路的店铺定位仍有着各自的特色,不同的店主也将各自独特的想法和审美倾注在这条马路上,他能看到活力在这里迸溅出来。接触的年轻人多了,陈晨也被他们的积极乐观影响着,告诉自己放松一些。
至少目前,他还会为一个小猫摆件的眼神勾动心神。这份爱还在,这家店就会在。
小店经济:“毛细血管”也能拧成一股“大动脉”
2019年起,愚园路长宁段的更新改造就注入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理念。马路的变迁兼顾着游人和周边居民的体验,在坚守社区关怀的同时成为了“流量高地”。
愚园路长宁段主街800多米,100余家店铺,每一家店都在诠释自己对于艺术和生活的理解。大家面朝一致的方向,却又有着差异化的表达,“不一样”几乎是小店们在一铺难求的愚园路上生存下去的最高准则。
愚园路上的灯具店显得尤其温暖
灯具商店像点缀在寒夜里的一团橙色暖光,所有过路人都会忍不住驻足;小酒馆在门口的黑板上标榜着桀骜,推开门先见到的却是一抹最暖的笑;故事商店留存了人们写下的过万张故事卡片,区区几平方米的小屋记录无数人的生活苦乐……
愚园路街区运营方创邑实业公共事务总经理许引兰告诉记者,愚园路展现出来的消费力事实上是顺势而为的结果,与对年轻人的洞察有关。“盒子商业”的模式已经无法再满足年轻群体,那种标配感十足的商场对他们缺乏吸引力,而愚园路赶上了这个绝佳的契机。
“在这种开放式的街区里面,人们会感觉到自己是被推着走的,不会有很强的目的性。”许引兰表示,当下看到的一个小东西就像是满足自己一个小小的愿望,不知不觉中它们都可以成为犒赏自己的一个理由。“9.9元的美式也好,88元的特调也好,消费场景重要的是给人更多的选择。”她说。
如今的愚园路备受大牌首发首秀的青睐,也有更多的小店在主动参与到街区氛围的营造中去。公开数据显示,街区日流量高的时候可达30万人次。站在愚园路观上海,“小店”正在这座城市遍地开花。它们既是烟火气的象征,又在城市变迁中涂抹着新的“腔调”,讲述着更别致的故事。
小店经济以其灵活性提振着城市消费,而当消费场景被打开,当“小店”以一种“共同体”的方式凝聚起来,这些城市的“毛细血管”也能拧在一起,像“大动脉”一样跳动。
王璐瑶 设计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