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老上海是怎么过冬的?你用过这两样“取暖法宝”吗?

2024-12-29 15: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空调还未普及的年代,沪上家庭如何取暖?汤婆子与热水袋,是当时的温暖神器!跟着市方志办的介绍,一起来了解下汤婆子与热水袋的故事吧!

古人的智慧

“汤 ”在古汉语中指滚水、开水。这种器具一般也是铜质、锡质或陶瓷质,外形扁圆敦实,上方开有一注水口,热水就从此处灌进壶体,小口配有厣子,防止渗漏。壶体通常还包裹布套,以防烫伤和热量过快散发。这样放置被褥中,睡觉时就暖意绵绵了。

汤婆子在宋代就已出现,其初始或许更早。据清代魏崧所著《壹是纪始》记载:“暖足瓶始于唐”。其中还引用了杜甫的《铜瓶》诗句:“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侧想美人意,应非寒甃沉。”这里的“暖足瓶”可能就是类似“汤婆子”的器物,但外形更为狭长。

《壹是纪始》(道光十四年刻本)记载的“暖足瓶”

《联新事备诗学大成》(成化弘治间内府司礼监刻本.明末戴金旧藏.日本内阁文库藏本)记载的“汤婆”

为什么焐热了被子,要把汤婆子取走呢?其实这是为防止熟睡后烫伤或热水溢出弄潮床褥。

传统吉祥纹案铜制汤婆子

汤婆子制作和使用,是我们古人智慧的结晶。事实上,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上海人家还会使用汤婆子,特别是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但由于原材料的获取难度以及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20世纪初开始,人们陆续生产出以搪瓷、白铁甚至是陶瓷为原材料的各种“汤婆子”替代品。

19世纪中后期,随着橡胶工业的兴起,一种全新的取暖器具开始出现,这就是热水袋。

随时随地的温暖

在上海,热水袋20世纪初就已上市。

《申报》1911年11月15日一则“冬令家居旅行必需之品”的广告中就有“暖脚壶”“热水袋”等。其中写道:“寒夜暖脚壶二元,旧式汤婆子制欠灵巧,惟用此壶简便异常,且其热可以久而不散。旅行冷热水瓶六元起码,皮袋外加,最合旅行以及军用,所装热水能耐一天,冷水装入久而不坏。红白象皮热水袋,此袋可代手炉脚炉之用,取携既便,且温暖如春……”这里说的“象皮”,其实就是橡皮。

《申报》1922年11月19日刊登的热水袋广告

据《上海橡胶工业志》记载,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其中包括天然橡胶和橡胶制品。市场的需要与洋货的入侵,加速了中国民族橡胶工业的萌发。民国7年(1918年)秋,广东籍日本华侨容子光偕其兄容祝三来沪,与广东同乡潘声甫,潘惠明兄弟合伙在虹口横浜桥北堍士庆路138号开设中华制造橡皮有限公司,为上海第一家私人创办的橡胶厂。民国7年(1918年),叶钟廷、叶翔廷创设永和实业公司,起初规模很小,仅产销牙粉之类日化用品,至民国17年(1928年)增辟橡胶部,生产“永”字牌小橡皮球,此后又出品热水袋、套鞋、文具橡皮等制品。当年“永”字牌产品质量胜过日货,并外销东南亚,可谓国产橡胶制品之光。

《申报》1934年9月7日刊登的“永”字牌热水袋广告

《东南日报》1935年2月7日刊登的双钱牌热水袋广告

20世纪40年代的“永”字牌热水袋广告

这个“永”字牌热水袋,可是响当当的上海名牌,现在依旧是家喻户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和橡胶总厂(后改制为上海永和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现名上海永字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的产品依然不断更新换代。1990年,热水袋年产量就达340万只,部分产品远销美、欧、东南亚等地。

印有外滩图案的热水袋

早些年,上海人家买了热水袋回来,还会自制一个布套子,一是为了加强保护,二是为了加强保暖。现今市面上的热水袋可谓是花样繁多,形状各异,很多都是自带各种美观且个性化的套子。虽然有“暖宝宝”“电热毯”“电手炉”等,但大众还是更喜欢物美价廉,随时随地可以“拥抱”的热水袋。

原标题:《老上海是怎么过冬的?你用过这两样“取暖法宝”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