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技日报:别拿五年前的问题论文反转基因
近日,一篇题为《中科院与北京大学研究表明,转基因确实有害》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那么,这篇文章所言是否属实?
经科技日报记者查证,该文章所引用内容来自于一篇2014年发表于中文期刊《中国科学:化学》题为《基于手性D-氨基酸的毒理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的论文。
在该论文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志昆、袁龙飞、何裕建等作者指出:“尽管仍需更多的实验研究,但仅从DAA(D-氨基酸)分子毒理性角度考虑,现有证据已足以表明,占国内较大市场份额的转基因大豆油与传统非转基因大豆油的成分明显不同,其安全性自然也不简单等同。”
但是,该论文一经发表即被专业领域人士质疑并批驳。近日,有关专家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年的这项研究如同儿戏,缺乏严肃性。
研究不具备与转基因事件的关联性
“论文设计的体外(试管)实验,其中各种成分的浓度,都没有来自活体数据的参考和依据,反应条件完全人为具有很大随意性,也没有考虑体内其他重要相关生化反应,整体工作不具备严密逻辑链条,结果也不具备生理学或病理学意义。”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例如,作者没有证据表明食用转基因大豆油后人体内某部分——比如组织或体液中的D-氨基酸浓度发生了变化;作者也没有证据表明食用转基因大豆油后,人体细胞中的D-氨基酸浓度变化,特别是提高的数据。”姜韬说。
更为关键的是,姜韬认为,此文章所做的实验与转基因并无关系。
“由于缺乏食用转基因食品必然导致D-氨基酸变高或变低的事实和数据支持,本文中对D-氨基酸的试管研究不具备与转基因事件的关联性,更没有因果性。”姜韬说。
“此论文不仅科学上有严重缺陷,随意夸大一个人为实验的现实意义,而且带来持久不良社会后果,误导对转基因的科学认识,应当撤稿。”姜韬说。
目测认为转基因食用油提取产物更红
更被业内专家所诟病的是,该文章缺乏严谨性和严肃性。
“文章引用被学术界否定的塞拉利尼实验,表明作者没有对科学共同体的结论和这个存在大量缺陷的工作的辨别能力,做法缺乏必要严谨性和严肃性。”姜韬说。
“原论文将富含酸性氨基酸或络合金属离子的能力与植物金属离子的能力直接关联是显然不懂植物生理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柳小庆说。
“这篇论文是一项如同儿戏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唐骋说,为了证明转基因大豆油当中D-氨基酸到底是多还是少,作者检测了一种非转基因食用油和两种转基因食用油,经过实验,作者表示,根据他们目测,转基因食用油的提取产物看起来更红一些。
“从文中的数据来看,无论是作者批判的D-氨基酸,还是生物能正常利用的L-氨基酸,都是有时候对细胞有利,有时候又能对细胞不利,自由率性、全无章法。”唐骋说。
“在论文中,作者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实验讲自己做了多少次重复,也没有对任何一组数据做统计学分析,就信誓旦旦地宣布了自己的结论。作者一个机制检测都没做,甚至在最后养细胞的阶段连细胞的DNA是不是真的有损伤都不知道,就言之凿凿地说明了主要原因。对于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士,希望以后不要再用这种魔幻的论文当证据。”唐骋说。
(原标题 别拿五年前的问题论文反转基因)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