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没有空调和暖气,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2024-12-28 18: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博物馆 看展览 ,作者薇薇安

博物馆 看展览.

带你走进博物馆,让看展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一转眼,已入寒冬

穿什么衣物御寒

成了头等大事

不妨看一看

机智的古人们是如何保暖的

最薄冬衣·纸裘

什么?你以为古人的冬天都能像李白笔下所写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那样,啜一口热乎乎的美酒,批一件暖烘烘的厚裘衣吗?实际上,在棉花普及之前,大多数人穿的是纸裘。

纸裘,顾名思义,它是用楮、藤纸等纸张制作而成的衣物,自魏晋出现,至唐宋时期开始大规模在民间流行。

楮纸

据史料记载,“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方冽寒,人皆连纸褫书为裳褕”。当时老百姓们由于没有布衣,便就地取材,制作纸衣御寒。纸原料成本低,容易获取,故能大范围普及。

明 吴伟《流民图》(局部)

不仅民众青睐纸衣,还有一类人喜欢穿纸衣,便是僧侣。唐代陆长源《辨疑志》中记载的“纸衣禅师”,平日里就不着布丝,而是喜欢穿上纸衣,悠然自在地游走。还有一位“纸衣和尚”,也是不衣丝棉,常服纸衣。

时及宋代,除了普通百姓和修道僧侣,文人也加入了“穿纸衣”的行列。陆游曾作诗云“扫园收槲叶,掊地甃塼炉。幸有藜烹粥,何惭纸作襦。”在一个萧瑟的寒夜,诗人独扫枯叶,挖土做炉,刨一点藜草充饥,裁一件纸衣保暖。

宋代之后,纸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那洁白轻软的纸衣,曾在无数寒夜为窘迫的人们,抵挡过风霜雨露,增添一丝温暖。

雨天绝配·蓑衣

古代冬天有多冷?大概可以用唐代诗人岑参的一句诗句形容:“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那个没有暖气的年代,北风席卷大地,冰冻万里,如若再遭遇雨雪侵袭,出行举步维艰。

然而,只需要一件“蓑衣”,便能实现柳宗元所说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究竟是何等御寒神器?

五代十国 佚名 《雪渔图》

早在《诗经》中,就有了蓑衣的影子。《诗·小雅·无羊》中写道“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你的牧人来了,戴着蓑衣和斗笠。)它最早由蓑草编织而成,这类植物表面光滑,有较好的防水性。后来蓑草被棕麻代替,在防水的同时,能够挡风遮雨,保暖功效更为显著。

蓑衣样式

古代蓑衣一般分上衣与下摆两个部分:上衣颇像古代妇女穿的坎肩,圆领口,对开襟,两翼略向上翘;下摆较为蓬松,上窄下宽,整体形状犹如蝴蝶。江上独钓的老翁,因穿着这件保暖的蓑衣,而抵御了呼啸而过的狂风,自如地垂钓。

南宋 马和之《秋江独钓图》

古人们对蓑衣的喜爱,可谓溢于言表。

唐代李欣《渔父歌》云:“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宋朝《尔雅翼》道:“袯襫以莎草为之,今人作笠,亦多编笋皮及箬叶为之;其台为衣,编之若甲,毵毵而垂,故雨顺注而下。”

渔民们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苏东坡陶醉于江南烟雨,只愿“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连《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都要“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才肯出门……

《红楼梦》剧照

在宋代油纸伞出现以前,人们冬季雨天出行最依赖的便是蓑衣。想象一下:在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系上一件厚实的蓑衣,再搭配上一顶斗笠,冒着绵绵的雨,泛舟湖上……那不正是“既有温度,又有风度”的最佳诠释吗?

逢考必备·麻衣

古代普通百姓们更常穿的是“粗布麻衣”,所谓“麻衣”,便是由苎麻纤维编制而成的布衣,其没有华丽的彩饰,且衣料厚重,收腰束腹。在冬季穿起来,密不透风。

不过,还有一类人尤爱麻衣,那便是古代读书求官的士人。唐末牛希济在《荐士论》中描写了一个场景: “郡国所送,群众千万,孟冬之月,集于京师,麻衣如雪,纷然满于九衢。”每年冬季开科之时,举子们便齐聚京城,一时“麻衣如雪”。

明 仇英《观榜图卷》(局部)

这里的麻衣如雪,便是指那些穿着麻衣的考生。他们多出身贫寒门第,在寒冷萧瑟的冬天,起早贪黑,往衣袍外面罩上一件麻衣,便马不停蹄地赴京赶考。在唐朝,麻衣被视作应试举子的标志,从他们被州府举荐的那一刻起,便与麻衣“形影不离”。

有一位名叫宋济的进士,天天穿着麻衣,却屡次落第。别人就调侃他: “白袍何纷纷?”宋济斗志昂扬地回应道:“为朱袍紫袍纷纷耳! ”(我穿着麻衣,苦读诗书,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穿上有品阶、有颜色的官服。)

明 唐寅 《十才子图 (传) 》(局部)

麻衣色偏黄白,在唐朝服色品阶中属最低,人们称这些举子为“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一旦他们高中,便能立即脱去麻衣,穿上高级的官服。如若他们屡考不中,人们便会揶揄他们是“老麻衣”,名妓王苏苏曾嘲笑李标为“羸童瘦马老麻衣”。

北宋 李成 《寒林骑驴图 (传)》(局部)

而那些及第进士穿过的麻衣,更是被其他落第者或待考者视为吉祥物。也许在古代的万千考生们心中,身上的麻衣早已不仅是一件寻常的冬衣,更是内心梦想的一种寄托吧。

时尚趋势·斗篷

冬至雪落,大观园内的众姐妹们也“争奇斗艳”起来。

“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探春围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戴着观音兜”,又“远远见贾母围了大斗篷,戴着灰鼠暖兜,坐着小竹轿……拥轿而来。”宝玉也不甘示弱,“见外面下雪,便要人去取斗篷”,一条大红猩毡披在身上,衬着雪景,美不可言。

清 孙温绘《红楼梦》

其实早在晋朝,就有了斗篷的雏形——“鹤氅”。它是由鹤羽制成的较为宽松的对襟外衣,腰处有一根束带。明朝,斗篷又称“月衣”,《长物志》中将其描述为“铺地如月,披之则如鹤氅。”

到了清代,斗篷大规模流行起来。它穿戴后的廓形像一个倒扣古钟,所以又称其为“一口钟,一裹圆”。无论男女老少,在冬天出门皆喜披着斗篷。这些斗篷的形制各异,有的镶金绣花,有的内衬皮毛,颜色不胜枚举。

清 华嵒《天山积雪图》(局部)

如《红楼幻梦》中提及的,“翠兰泥斗篷”“着绿泥斗篷”“玫瑰紫哈喇斗篷”,清人邹韬《海上尘天影》中着墨描写的“鹅黄绉纱粉红边小狐皮斗篷”“秋香色地、桂杏连玄湖当大斗篷”,以及《花月痕》中的“采秋披件大红哆罗呢的斗篷”。斗篷的材质,从羽纱、哆罗到珍贵的动物皮草,无奇不有。

清 冷枚《探梅图》

如果能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披上斗篷,搭配上一顶风帽,打一把青绸油伞 ,缓步走在白雪覆盖的小道上,那便是冬日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从纸裘到斗篷

反映了我们的老祖宗们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

保暖防寒的朴素智慧

那么你是否也有

独属于你的保暖小妙招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哦

“电影是每秒24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即将过去的2024年

又诞生了哪些精彩时刻?

扫描下方二维码

领取你的2024年度观影报告

还有“青春上海”文创福袋等着你哦

原标题:《没有空调和暖气,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