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苏北人在上海》:一周城市生活

明星辰 达西 王越洲
2024-12-27 15:42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近代以来,苏北人逐渐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城市中努力生存,却也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这个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不久前,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韩起澜教授的代表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图书品牌“也人”再版(初版于2004年),并在茑屋书店举办新书发布会。这本被收录于“上海史研究译丛”的书籍作为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揭示了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的。

本期回顾,我们邀请再版图书的“也人”编辑达西,分享人们是如何看待并反思“群体的划分和构建是如何一步步隐蔽进行的”。

(本期主持:明星辰)

近期回顾

11月2日,知名书评人维舟和文史研究者沙青青来到茑屋书店,和近百名读者一起从苏北人和苏北话语构建出发,重新找寻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

沙青青和维舟都在初版之际就已读过且印象深刻。

沙青青表示,这本书在2004 年、2005年所受到的关注,可能还没有现在这么多。《苏北人在上海》触及了上海文化史、上海城市史这类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对上海人来说,苏北人是一个特殊的词汇。沙青青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他认为苏北方言这个概念在语言学上并不存在,可以称呼某个人的方言口音是江淮官话,但没有苏北话。苏北话在语言学上是被后天构建出来的,因此沙青青反问:存在苏北这样一个地理概念吗?

长江扬州段。视觉中国 图

维舟则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阅读感受。作为崇明人的维舟在现场打趣般提到崇明本地的一句方言叫“到了吴淞,忘了祖宗”。吴淞是崇明到上海的第一站,到了吴淞就会忘了自己来自崇明。也正是维舟从小就听过不少类似的话,所以他看这本书时就会觉得很多地方十分亲切。

维舟还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使是地处上海边缘的崇明人也曾在心理层面瞧不起江北人,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江苏启东、海门一带发展起来,把崇明的经济甩在后面,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而启东、海门人则会瞧不起地理位置更偏北地区的人,如扬州、泰州人;扬州、泰州人又会定义自己是“苏中人”……

所有人都觉得苏北在更北面,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生活的这片区域更好。因而苏北成为一个非常模糊的定义,没有人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苏北,也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苏北人。韩起澜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完整探讨了苏北人作为一个族群的建构过程。

活动现场上,沙青青和维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本书

针对维舟所说的现象,本次活动也深入探讨了这种偏见是如何形成的。沙青青认为这首先跟上海是一个十九世纪后新兴的移民城市有直接关系,因为类似情况不仅出现在上海,但凡有大量移民构成的城市都会出现,比如美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存在新旧移民的偏见和矛盾。

从历史上看,近代上海移民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江南地区的很多人为了逃荒、逃难、躲避战乱涌进了上海;另一波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北地区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向外逃荒。在他们到来上海之前占据更好生态位的往往是广州、宁波、苏州等地区的移民。

《苏北人在上海》也提到,“1958年的一份三轮车工人调查显示,77%是苏北籍人,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的一份调查表明,压倒多数的浴室服务员和理发师来自苏北。苏北人与理发业的联系如此紧密,因而苏北方言仍是该行业的语言,就连非苏北籍理发师亦是如此。多数城市环卫部门工人仍是苏北人,即使在没有多少苏北人居住的区里亦是如此。对苏北家庭不同世代成员的就业岗位调查表明,向上的流动性几乎没有。”

维舟补充了一组数据,1950年1月上海的一项人口调查显示,15%的人原籍是上海本地,这里的上海本地只包括上海市区,不包括周边十县(十县在1958年才划归上海),原籍江苏占比48% ,原籍浙江占比26%。剩下还有三个占比比较多的省分别是安徽、山东和广东,都只占比2%左右,也就是说江浙沪其实已经占了90% 左右,其中江苏的48% 里大部分又是苏北的。这项数据很好地表明了苏北人其实是近现代上海城市人口的主体,尽管他们大多都是贫困的劳工。

上世纪40年代,上海街边的三轮车夫

1934年11月23日摄上海四川路桥附近苏州河河道船只拥堵情景 。图片来源:上海图书馆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隐秘的细节:一本描述扬州风景的书,为何引来扬州人的抗议?家园不保,棚户居民将如何面对?面对“通敌”指控,苏北人会怎样反击?为何一说自己是苏北人,找对象就成了难题?从方言、饮食、穿着、居所,到地方戏、同乡会、职业、婚姻……精彩纷呈的历史细节,都记录着鲜活的苏北人往事。

新书分享会上也邀请读者分享看法。其中一位读者认为,“刚波宁”这类词汇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消解现代社会的信任基础,这本书的前三章把“苏北人”的概念构建出来,慢慢展开深入的研究,但最终也没有成功做到消除这一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略显遗憾。

另一位读者则提出疑问,他敏锐地发现了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没有在中文版书名中体现出来。到场的责任编辑做出了他的解释:原题可以英译为“族群的构建”,但如果使用这一书名的话延展度不够,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因而经过一番考量后将书名确定为现在的《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

深秋的夜晚,这场活动让到场的读者认识到了群体的划分和族群的构建是如何一步步隐蔽进行的,进而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尝试正视由不同口音、地域甚至肤色划分不同人的传统叙事,打破族群的边界,去爱每个具体的人。

(文/达西,上海书店出版社人文社科品牌“也人”营销编辑、“E本正经”播客主播;回顾部分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本周主题推荐

书|《上海繁华》

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

书|《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对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展现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全方位体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书|《饮食的怀旧:上海的地域饮食文化与城市体验》

作者将上海这个美食天堂作为观察中国人实践都市生活、探寻地方身份、构建国家认同的田野,认为各种“风味”在这里的此消彼长,既是上海风云变幻中最灵敏的风向标,也是世事沉浮里赓续城市精神的定海针,为研究者观察中国都市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书|《江南苏北地域文化变迁》

作者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从江南苏北的史前文明、先秦时代的地域文化、秦汉以后的历史地理环境、农业生态变迁与文化环境逆转、隋唐时期的文化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等内容,并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考古学资料,从文本、实物双重证据的层面,解构江南苏北的区域文化。

书|《苏北往事》

本书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到1937年日军南京大屠杀十几年间,苏北底层民众从精神荒芜到信仰建立的坎坷历程。小说以苏北小镇吴家集为中心,主人公张如金的成长为主线,突出表现了民众由不问国事到投入抗战的历史转变,可以说是一幅20世纪上半叶中国底层社会发展编年史。

活动推荐

上海·分享会有“它”乎?或朝向“它”者之年

详情请关注 烟囱PSA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

详情请关注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共创·品质设计之城”2024上海高质量空间设计成果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纪录片《邬达克》文献展

详情请关注 ArtDeco上海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楼下有个集市,楼上有个聚会”

详情请关注 活水微信公众号

广州·展览都在新年梦里逢——广东美术馆馆藏民间艺术专题展

详情请关注 广东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广州·展览五千里川青行——广东美术馆藏庄学本摄影专题展

详情请关注 广东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成都·分享一场关于“海·市·鲜·场”项目的聊天

详情请关注 A4am微信公众号

西安·展览流浪猫途:首届流浪猫国际摄影艺术展

详情请关注 西安发布微信公众号

西安·展览|来的都是客

详情请关注 BAY掰微信公众号

温州·招募|“走归计划”驻地研究小组招募

详情请关注 te editions微信公众号

碧山·活动念念碧山,十年热爱——碧山书局启幕十周年系列活动

详情请关注 独立先锋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