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杨俊:带领157名“戏苗子”,为黄梅戏写下新的时代韵脚
原创 李佳琦 光明网
编者按:
2024年11月15日,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京揭晓。10位年度人物及20位提名人物或是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或是致力于非遗推广与教育的文化工作者,或是为非遗事业默默奉献的管理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非遗传承的动人篇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光明网特别推出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及提名人物系列报道。让我们跟随这些非遗人的脚步,一起探寻中国非遗故事。
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杨俊:带领157名“戏苗子”,为黄梅戏写下新的时代韵脚
“作为一种地方戏曲,黄梅戏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生长在我们基因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刚刚获得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梅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俊说道。
作为从艺40多年的黄梅戏传承人,杨俊与黄梅戏最初的结缘是从12岁考上安徽艺术学校(现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开始。在艺校学习的5年时间里,杨俊充分吸取各种艺术门类的滋养,并立志要将发扬黄梅戏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回忆起那5年的学习经历,杨俊无不感慨:“在艺校的5年给我打下了特别坚实的基础,那5年是支撑我走到今天的基石。”
1986年,杨俊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孟姜女》火遍了大江南北,也让她成为红极一时的“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在杨俊看来,黄梅戏在和影视接触后如虎添翼,也获得了更高的曝光率,让更多观众接纳并喜欢上了黄梅戏。于她个人而言,从体验到体现影视表演体系,杨俊提升了自己走近人物、创造人物的能力。
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杨俊曾多次登上世界舞台,向外国观众表演黄梅戏。有一次表演完《孟姜女》,一位外国观众评价道:“黄梅戏是中国的乡村歌剧。”杨俊非常认同这种说法。她还提到:“舞台艺术是台上、台下人共建的艺术,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观众通过我们的努力走进剧场,欣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杨俊。图源受访者
1989年,杨俊响应湖北“请黄梅戏回娘家”的号召,从安徽走向了湖北。在担任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期间,杨俊意识到要给戏曲留下梯队型的人才,招生势在必行。“戏曲有个规律叫从小抓起,让专业精神和专业表达从小扎根在他们的心中。”杨俊谈道。
2016年,杨俊带领全院三个剧种汉剧、楚剧、黄梅戏的老师从分布在全省各地的20多万名中小学生当中挑选了160名“戏苗子”(有3个孩子后来因为骨骼不适合练功退出)。
对于人才培养,杨俊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她看来,如果戏曲的文本、人物不能与时俱进,演员不能与当代观众同频共振,那么戏曲人才培养就会出现大问题。因此,杨俊通过争取政策,让孩子们在学基本功的同时,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文学理论、影视鉴赏,提升舞台艺术鉴赏力,让人才得到全面发展。
八年过去,曾经的一张张“白纸”,如今已逐渐成长起来,有的进入了原创班子、有的开始担任主演、有的在乐队中崭露头角……在学习过程中,杨俊和老师们因材施教,给学生们指出了更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一条道路。
传者需要初心,承者开拓未来。杨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停探索传统戏曲的当代表达,希望传统戏曲能在更广阔的地域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她介绍道:“我们通过短视频,把一些大戏剪辑成更适合短视频平台传播的精致片段,效果特别好,点击率也非常好,这是我们吸引观众的新方式。”
如今,借助短视频平台,年轻的戏曲演员们进一步传播传统戏曲,和年轻的观众走得更近,也开始拥有自己的戏迷。杨俊欣慰地说:“我现在也向自己的学生学习,时代不同了,我身边的这些孩子们知道当代观众需要些什么,他们在进行传统演绎时,会有更强烈的现代表达,我和他们是互帮互学的关系。”杨俊认为,要允许泛娱乐化的内容存在,但在创新的同时,她也有着自己的坚持。“我在每一次创作中,都坚持守正创新。如果对传统不敬畏,这种创新就像在沙漠建高楼,根基是不稳的。”杨俊说。
如今,排练、创作、培养人才……在发展鄂派黄梅戏的道路上,杨俊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向上生长,向下扎根,杨俊正带领157名“戏苗子”为传统黄梅戏写下新的时代韵脚。
原标题:《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杨俊:带领157名“戏苗子”,为黄梅戏写下新的时代韵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